非同寻常三天将载入中华文明发展史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5月22日09:26 解放日报

  2008年5月19日至21日,13亿中国人用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哀悼仪式送别了在汶川地震中罹难的同胞。

  三天里,一个民族对生命的尊重和关爱,一个国家对公民尊严的彰告,升扬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21日是国务院公告的全国哀悼日的最后一天。3天来,全国各族人民通过各种方式,深切缅怀和哀悼四川汶川大地震中的遇难同胞。通过悼念活动,大家决心以和衷共济、万众一心的民族精神打好抗震救灾这场硬仗,用不屈不挠、团结奋斗的光荣传统克服一切艰难险阻,取得最后胜利。

  3天来,全国各族人民沉浸在巨大的悲痛中,人们身着素服,神情悲凄,停止娱乐活动,网站主页挂着“沉痛悼念汶川大地震中的遇难同胞”的黑色横幅,报纸以黑白版面印刷。

  哀悼日里,人们以各种方式悼念汶川大地震遇难同胞。19日14时28分起,全国各地各族人民为地震遇难同胞默哀3分钟,此时汽笛长鸣,举国同悲。20日晚上,边城乌鲁木齐人民广场人山人海,来自新疆一些高校和中小学的学生、部分企业员工和数千名市民通过盏盏烛灯,沉痛悼念汶川地震罹难同胞,“汶川不怕”“中国加油”的呼喊声响彻夜空。从21日7时开始,青岛市出现了一个市民自发的“丝带寄哀思、满城尽祈福”佩戴黄丝带活动,许多市民以系黄丝带的形式,向汶川大地震遇难同胞表达哀思,祈祷平安。

  19日至21日,中国驻外机构都下半旗,使领馆设立吊唁簿,有100多个国家的领导人和各界人士、外国使节前来吊唁,表达对四川汶川大地震遇难人员的深切哀悼。

  三天的哀悼中,反映出一个文明大国的人本观和民本观。正所谓“国之兴也,视民如伤,是其福也;其亡也,以民为土芥,是其祸也。”

  公元2008年5月19日14时28分,中国的历史时钟永远记下了这3分钟。

  “虽然这3分钟让中国一瞬间停顿,但首次为公民的罹难举行全国哀悼日表明,我们的中国在建设一个更文明、更进步、更发展、更富有凝聚力和向心力国家的复兴之路上迈出了一大步!”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所所长尹韵公说。

  为遇难同胞设立全国哀悼日,是国际通行的做法。“设立全国哀悼日,中国古代也有这个传统,不过一般是为皇帝设立。今天我们是为普通人设立。”复旦大学教授葛剑雄说,“这三天哀悼日,使得正在走向伟大复兴的中华民族,在对于死难同胞的缅怀中实现了文明上的一个跨越。”

  “当人民共和国的国旗为平民而降,当亿万人民同此哀悼,人们感受到的是‘民为贵’、生命至上。”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李崇富说。

  “以人为本”———是不少境外媒体提到中国为震灾遇难者举行哀悼三天时做出的普遍评价。

  美国华裔教授学者联谊会监事会主席姜镇英说,在发生重大灾难后举行全国哀悼在西方国家也有,中国政府采取这一举措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理念,“不仅赢得了中国人民的拥护和支持,也得到了广大海外华人以及外国各界人士的赞扬。这展现了中国执政党和政府不断进取、重视民生的政治追求”。

  三天的全国哀悼日,因为国旗为普通百姓而降,人们向国旗致以更加崇高的敬意。

  上海大学社会学教授顾骏说:“全国哀悼日这一国家级象征行为,体现了对生命的尊重、对精神的抚慰,意义深远。中国文化传统,强调国民对国家的责任与义务,全国哀悼日体现了国家对国民的责任与义务,使国家意愿与个人意愿达成高度一致,对促进全社会形成共同价值观将产生重要的积极意义。”

  三天举国哀悼,是对逝者的最高礼仪,从国家领导人到普通百姓,每个人的心中都流淌着悲伤和一种信念。这是向全世界展现一个国家和民族对生命的尊重和对民众的关爱,呈现我们万众一心共克时艰的决心。

  三天举国哀悼,以人民共和国的名义,用最高的祭奠,13亿中国人民用同一个行动,为数万骤然逝去的普通人志哀。这是整个民族在精神上的一次升华。

  这非同寻常的三天,必将载入中华民族的文明发展史!

  哀悼日期间,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领导下,抗震救灾工作取得新的进展。截至21日零时,抢险救灾人员累计解救、转移被困人员396811人,从废墟中挖掘出来的生还者总计6452人。

  悼念是为了使逝者安息,生者坚强。3天来,地震灾区受灾群众擦干眼泪、挺起脊梁,在悲痛中展示着不屈的力量。21日,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在地震灾区四川绵竹市遵道镇援建的全国第一所“抗震希望小学”复课。

  目前,已进入1000多个重灾区村寨的解放军和武警部队官兵坚决贯彻胡锦涛主席重要指示,正分秒必争,全力展开拉网搜救,送粮送药,营救被困群众。 (据新华社北京5月21日电)


Powered By Google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诚招合作伙伴 ·企业邮箱畅通无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