灾后第一课 没有哭泣声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5月22日09:36 解放日报

  

灾后第一课没有哭泣声
昨天,救出老师同学而失去父母的薛峰已投入了学习。 本报特派记者 张海峰摄

  “快救学生”———是汶川大地震后人们最悲切的呼喊。1个多星期过去了,灾难中幸存的学生们,再次拿起了书本。

  今天,德阳市第三中学,偌大的食堂里,坐上了140多名学生,在安静地复习着功课,一旁课桌上的书本,不少都积有灰尘,一看就是在废墟中掏出来的。

  这140多名学生,都是汉旺镇东方汽轮机厂中学的高三年级学生。东汽中学的教导主任王成杰一脸的疲惫,但声音依然洪亮:“东汽中学在地震一瞬间,上百名学生被埋在废墟之中。这是幸存学生灾后的第一堂课,主要是做练习。”

  高三文科班学生薛峰,个头比同学们高出一截,正埋头复习历史。“那一刻,我们在上政治课,突然间房屋垮塌了,向外狂奔中,看到几位老师和同学都被石块压住,就帮忙救援。”薛峰参与了数小时的救援,帮助救出了1位教师和4名同学,双手也被划破了。到了晚上,他才知道,自己的家已为废墟,父母失去了联系;3天后,大伯和二叔来到他的面前,抱头痛哭:“你的爸妈都走了……”

  “像薛峰一样遭遇的学生,还有不少。”王成杰声音哽咽,“他们都很坚强,今天上课都很认真。整个学校6个年级,高三率先复课,其他年级也会陆续复课。我们12位老师都守候在这里,为学生答疑,讲解要点。尽管是临时教室,但课堂秩序很好,没有一点哭泣声。”

  在教室的那一端,坚强的黎思思也在静静地复习功课。这个长相清秀的女孩子,母亲还躺在绵竹市的医务点,破碎的砖块砸伤了她妈妈的大腿。白天,黎思思在临时教室里复习功课,中午和晚上,则会守候在母亲身旁,帮忙护理。她告诉记者,自己最喜欢的科目是英语,用英语写作,背出难拼写的单词,都能让自己很高兴。

  中午,记者来到医务点时,却看到黎思思正在给邻床的一位老大爷喂粥喝。“这是你爷爷吗?”我们好奇地问。“不是的。”黎思思有些不好意思,“这位大爷在地震中受了伤,我可以顺便照顾他老人家啊,” 小思思显然十分懂事,在她母亲的病床边,记者看到了她所喜爱的厚厚的英语单词本。

  德阳市教育局毛君甫局长告诉记者,目前德阳有300多所中小学需要重建或整修,但学生都在加快复课中。记者注意到,毛君甫局长的名片后面,写着两句话:

  “爱,能融化灾难;爱,能创造奇迹!”

  (本报德阳5月21日专电)


本报特派记者 丁 波
Powered By Google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诚招合作伙伴 ·企业邮箱畅通无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