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字古钱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5月22日10:09 常州日报

  福文化,是中国的一种文化现象。古人对福的理解为“洪福,洪福谓之福鼎,又称鸿福,洪福可与天齐”,反映了古代人民对生活所追求的一种安平富乐的心态,故人们赋予“福”字很多表现形式。如用“福”字作招牌、商标、人名、地名等等,而用于钱币的装饰纹更是美不胜收。

  “福”字古钱包括两大类,一类是正式流通的钱币;一类是花钱,即古钱币中的吉祥钱、厌胜钱、吉语钱等,但它不是正式流通钱币。

  流通古币中使用带“福”字的货币,目前所知最早的是后晋天福三年(公元938年)铸造的“天福元宝”铜钱,距今已有1000多年历史。五代十国后唐末年,石敬瑭投靠契丹,献中原16州,拜小他12岁的契丹王为义父,娶契丹贵族女为妻。契丹帮他夺得后唐江山,做了儿皇帝,立国为晋(史称后晋),称“高祖”。他认为自己得天下是上天赐福,于是取国号为“天福”,下旨铸造“天福元宝”铜钱。公元1053年,先投宋后降辽、摇摇欲坠的西夏政权,为祈祷改变危机,福至降临,铸造了西夏钱文的“福宝”钱。这两种“福”字钱均因其朝代生存时间很短,故而留存下来的极少。

  唐会昌五年(公元845年),唐武宗诏告天下佛寺,以销毁铜像、钟磬等所得到的铜材铸造“开元通宝”钱。扬州节度使李绅率先铸造进呈一种背面铸有“昌”字的“开元通宝”钱,朝廷下令各地州郡仿效扬州的做法,铸造背面有纪地文字的开元钱。因铸造于唐代会昌年间,故后世通称之为“会昌开元”钱。这种钱的背文共有23种,其中一种即为“福”字。会昌六年(846年)三月,唐武宗病卒,宣宗即位后,下令用毁佛像所铸之钱复铸佛像,“会昌开元”钱便停止铸造。“会昌开元”铸造时间短,前后不及两年,铸造数量少,加之民间多信佛,纷纷乐捐铜钱铸佛,因而会昌开元背“福”字钱传世极罕。

  清顺治年间,随着五次改制产生了五种形式的铜钱——顺治通宝,史称“顺治五式”,从而确立了清代的货币体系。顺治六年(1649年)福建省局提准开铸顺治通宝背“福”字钱。现仅发现有穿上“福”钱,《古泉大全》记载的穿右“福”钱未见实物。另外顺治十七年(1660年)福建省局被提准改铸顺治背满汉文“福”新钱,其背文由本省满文局称和汉文局称组成,但史书《皇朝通典》、《制钱通考》均载未见实物。

  而在历代花钱中,“福”字钱占了很大的比重,如“福寿双全”、“福寿康宁”、“福寿长春”、“福寿齐天”、“福禄寿喜”等等,约有150余种。这种“福”字钱质地大多用铜铸成,但也有少数用金、银、铝金属铸成,形制以方孔圆形为主,刻有不同风格的花纹、图案、文字,铸造工艺多样,通常都非常精美。

  无论是官铸的流通钱币,还是民间祈福避邪而铸造的花钱,皆因有“福”字,一直为收藏者所钟爱。

Powered By Google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诚招合作伙伴 ·企业邮箱畅通无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