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帐篷社区”广播:党员请来登记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5月22日15:29 新民晚报

  特派记者邵宁

  这是一种特殊的帐篷:它由一根根钢架撑起,比普通帐篷高大,上面盖着塑料布,下面是空心砖垫底的木板床,二三十平方米的空间里,要睡10多个人,最多时要挤20个人。每个区有24个帐篷,总计可容纳500多人。这样的区,共有25个,编号从A到Y。

  这是一个特殊的社区,每个帐篷都有一个“篷长”;每个区都有一个“机关服务队”全天候服务,都有一个临时党支部。这里有免费电话,有露天电影,有警务室,有医疗服务点,甚至还有孕产妇急救车待命。

  这就是四川绵阳灾区群众在南河体育中心临时的家。

  能洗澡有医生秩序好

  一个体育场内,骤然挤进了1万多个人,吃喝拉撒睡,24小时都在这里,会不会混乱、无序,能否避免脏臭和疫病?

  昨天下午,记者走进南河体育中心,面前是整整齐齐、一眼望不到头的帐篷,秩序井然,地上不见垃圾,空气中飘浮着消毒水的味道。

  这里设施齐全,有开水供应点,有洗澡的地方,厕所干净够用。这里还有一个奶粉供应点,免费提供婴儿奶粉。记者仔细看了一下,婴儿奶粉还是著名品牌的。在一边的医疗点,海军总医院医疗队的5位主任医师和副主任医师随时为病人诊治。“社区”的走廊空间,还有书报阅览亭、大屏幕背投彩电和2个电影放映点。

  安置点指挥部负责人告诉记者,5月13日,为了接纳大量涌入市区的无家可归的群众,南河体育中心所在的涪城区委、区政府调动所有力量,紧急搭设了1.2万平方米、1000个钢架棚,随后迅速建立了临时党委,组织、宣传、保卫、后勤、医疗、志愿者服务等8个组相继成立。救助工作有条不紊地展开了。在“帐篷社区”的中央,有“服务一条街”,区民政局、工商局、物价局等部门组成20个“机关服务队”,分区包干,昼夜有人值班,为群众排忧解难。

  “小巷总理”抚慰心灵

  5月14日,北川县曲山镇的农民邓家乐和妻子来到这里的时候悲痛欲绝,上初中的女儿被地震夺去了生命,家里什么都没有了。到了这里,迎接他的是接待人员和志愿者温暖的手。他们为邓家乐夫妻佩上出入安置点的胸牌,送来了被子、毛巾、脸盆,铺好了床,又送来了热菜热饭。

  然而,想到女儿,夫妻俩心头仿佛结了冰,邓家乐的妻子更是哭得死去活来。这时,有一位50多岁的老大哥来到他们的身边,亲切地和他们拉起了家常。他劝慰道:“孩子遭难,我的心和你一样悲痛。你们能逃出一条命,是不幸中的大幸。还是要多想想将来啊。”老大哥坐在邓家乐的帐篷中,和他们整整聊了半天,邓家乐夫妇感到了丝丝暖意。

  这位老大哥叫易德顺,他是南山街道御营坝居民区党总支书记,一个曾荣获“全国优秀党务工作者”称号、受到胡锦涛总书记接见的“小巷总理”。这次易德顺是主动要求到安置点来工作的。

  收到17份入党申请书

  在这个特殊的“社区”里,最引人注目的是每个“区”门口鲜红的党支部牌子。易德顺说,党员流动到哪里,党组织就建在哪里,党员的作用就发挥到哪里。

  每一批灾区群众到来,就有工作人员拿着喇叭一遍遍地广播:“党员请来登记。”经统计,这里来自灾区的党员总共有339名,大多数都担任了“篷长”。领取食品、打扫卫生,他们抢着干;分发救灾物资,他们让普通群众先拿。他们还帮助受灾群众寻找亲人,稳定大家的情绪。前几天下大雨,各党支部带领党员、群众紧急加固帐篷。

  地震灾难发生后,党中央的关怀以及各级政府及时的救灾措施,让受灾群众备感温暖。党员的表现,也让他们深受感染。“没有党,就没有我们的今天。”南河体育中心安置点出现了受灾群众纷纷要求入党的动人景象。截至昨天,临时党委共收到了17份入党申请书,其中一份,就是邓家乐写的。

  只要人在希望就在

  记者走出南河体育中心的时候,见好几个孩子正在边上的儿童乐园玩耍。4岁的女孩杨金艳正在妈妈的陪伴下玩滑滑梯,她忽闪着一双大眼睛,一对羊角辫甩来甩去,不时发出咯咯的笑声。

  孩子的妈妈饶丽华说,她家在北川县漩坪乡,是重灾区。地震发生的时候,她和丈夫在浙江打工,家里只有婆婆、姑姑和两个孩子。房子倒了,全家人幸免于难,12岁的哥哥饶杨背着小金艳走了10多个小时的山路,一家老小才转移到安全的地方。饶丽华和丈夫心急如焚地赶回绵阳,一家6口终于在南河体育中心的帐篷中团圆。饶丽华说:“只要人在,什么都能重新开始。政府帮助了我们这么多,我们很感激,现在就想尽快回去重建家园。”

  是的,安置点是临时的,很快他们就要返回家乡。但从安置点获得的温暖和力量,将支持他们走很长很长的路。

  在绵阳市中心有一条巨大的横幅,上书:我们很镇定!我们很勇敢!我们有信心!(本报绵阳今日电)

Powered By Google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诚招合作伙伴 ·企业邮箱畅通无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