溆浦花瑶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5月30日06:48 湖南在线-湖南日报

  

溆浦花瑶

  服饰—民族民俗——花瑶风情 通讯员 摄

  本报记者 肖军 通讯员 周晓鹏 王继云

  溆浦的葛竹坪镇、沿溪乡、两丫坪镇、中都一带,是花瑶聚居地。踏着春天的脚步,记者来到这里,感受花瑶独特的风情。

  花瑶故事

  山背村是葛竹坪镇一个瑶、汉杂居的高寒山寨,四个村民小组里有着360多位花瑶同胞。

  在这里,年长的花瑶同胞给记者“讲古”,让我大致了解到花瑶的历史。据传,花瑶的发祥地在黄河以北,因其部落在与黄帝部落交战中失败而迁徙南下。在江西暂住时又遭到当地统治者的围攻追杀,花瑶瑶民四处逃命,走不动的老弱妇孺躲在黄瓜棚下才保全生命。花瑶的祖先也因此留下规矩:“永传后代,要越过古历七月初二才食黄瓜……如有违者,则子孙不昌”。因此花瑶世代视黄瓜为生灵。明朝洪武元年(1368年),在洪江生活了约两百年的花瑶,又沿沅江而下,逆溆水上龙潭,定居在这一带的崇山峻岭中,过着与世无争的“桃源生活”。新中国成立后,花瑶瑶民的地位得到极大提升,走出“家门”,参政议政。今年初,山背村沈家湾组瑶族姑娘——24岁的奉热妹、21岁的杨理花分别当选为市、县人大代表。

  在采访过程中,瑶民相互说起话来,我们一句话也听不懂。花瑶只有语言却没有文字,他们靠口头传述和风俗沿袭里传承历史。记者在瑶寨的房前屋后,发现兀立着一尊尊高约数丈的奇异巨石,有的若雄狮怒吼、有的似金刚把门……花瑶同胞不信神不信佛,不烧香不跪拜,却非常虔诚地崇拜山石,从来不碰伤它们。他们认为,山石曾保护过自己的家园,帮瑶家镇守过山寨。

  记者徜徉在花瑶村寨,满眼是艳丽色彩,那是由身着盛装的花瑶姑娘和这方山水构成。

  花瑶姑娘漂亮的服饰,归功于流传在瑶族女性中一种独特的手工艺——挑花。正是因为这里瑶族女性筒裙上装饰的挑花格外艳丽,因而人们称其为“花瑶”,以示与别的地方瑶胞相区别。

  每一件花瑶服饰,都堪称艺术品。花瑶服饰一般由大包头巾、背挂式花裙和彩带组成,不仅色彩斑斓,绣法丰富多彩,而且图案寓含深意,人称其穿着的是“神话”,写着的是“历史”。大包头巾一般绣着日、月、星辰;裙子前摆缀成八对红、黄色的粗条纹分别代表黄河、长江;裙子后摆绣的图案,则表达着主人内心世界,如树木花草、野兽鸟虫,体现了花瑶对自然的热爱与崇敬,《年年有余》、《将军骑马》等喜庆吉祥的图案,则反映了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一些精品,还将神话、历史故事和民间传说等绣了上去,如《盘王出海》和《哪吒闹海》。绣一套服饰要花费二三个月的时间,挑绣上十万针。瑶家女孩从六七岁起,就跟着自己的母亲学穿针走线,长大后就是一把挑绣好手。农闲时刻,吊脚楼上、小溪旁边和绿荫下面,一片花瑶女性挑花景观。

  瑶族挑花,汉代以前就已兴起。我国著名的民间工艺美术家刘格山看到挑花裙绣时,称其为当之无愧的“国宝”。2006年,花瑶挑花被确定为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今年将有可能成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花瑶婚俗

  花瑶山寨,至今承袭着古老的婚俗。记者在这里见证了花瑶婚俗的奇特。那天,一个花瑶青年举行婚礼,整个寨子就像盛大节日,全体出动。婚宴上,酒过几巡,炮竹骤响,一名中年男子突然夺门开溜。这时,守在门外的姑娘们一拥而上,将湿泥朝他身上乱涂乱扔。那男子不仅不生气,而且乐呵呵的,原来他是“媒人公”。这里的说法是,“媒人公”身上泥巴涂得越多,象征着新人愈加幸福美满,寨子亦会更加兴旺。他这身泥巴衣服,要在家里挂三天三夜才可以洗去。

  花瑶婚俗的特别还体现在另外三个方面:其一是没有“媒婆”,只有“媒人公”。媒人公的重要标志是拿着一把打不开的油纸伞。其二是婚礼上宾客不太在意和理会新郎与新娘。新郎与一般人一样做着婚宴杂务,或挑着礼担行走在送礼的队伍中。其三是新婚之夜新娘不得入洞房。她在堂屋里不吃不喝,独守清冷,挨过寨子里欢腾的夜晚。从提亲到订婚,还要历经一连串古老、有趣而繁缛的礼仪。

  在婚宴上,记者还看到了引人入胜的“蹾屁股”游戏。婚礼那天的新郎家里,忽闻几声吆喝,姑娘们纷纷挤进人圈。板凳已被中青年男人坐满,她们就一个个随意地坐到男人的双腿上。然后又依次向右移坐到旁边男人腿上,且越移越快、越移越欢。随着阵阵高涨的欢笑、叫喊,坐在男人们腿上的姑娘,一个个被男人的腿弹起,又重重地落了下来。如此在一片欢叫声中反复地来回着。据民俗学家说,这其实与汉族地区“闹洞房”习俗是同样道理。

  观看花瑶的婚礼,感受着花瑶的快乐,我想随着这方奇风易俗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这朵“民族之花”将绽放得更加美丽。

Powered By Google
·城市对话改革30年 ·新浪城市同心联动 ·诚招合作伙伴 ·企业邮箱畅通无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