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论:珍惜言论权利 杜绝网络暴力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6月02日07:19 南方都市报

  南都社论

  昨天,共青团绵阳市委澄清谣言,绵阳五一广场搭建救灾专用帐篷并恶意伤人的主角,并不是绵竹团市委书记范晓华。其实,早有网友查证,肇事者车牌川BD3732的所有者是家住江油市中坝镇花园中路208号4单元的范小华,并不是绵竹团市委书记范晓华。但是这一查证并未能够让愤怒的舆论转变攻击的方向,范晓华依然是众矢之的。这一次官方申明提醒网友,接下来如果再有针对范晓华及共青团组织的攻击,将会成为明白无误的造谣与诽谤。

  受害者范晓华的遭遇相当可怜,“连手机都不敢接了”,可以看出一些网民的愤怒已经转化成攻击的行动,并且具有暴力色彩。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是,如果这个范晓华就是那个肇事的范小华,那么对她施加的网络暴力是否就是正当的?如果网络暴力有善恶对错之分,谁来担当这个仲裁者?

  “铜须门”、“陈静救母”、“虐猫”等事件以来,网民暴力已经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现象。网络暴力经常是以道德谴责为起点,一些网民用正义感为自己加冕了暴力使用权,肆无忌惮地用语言甚至行动对评判对象实施暴力。原则上讲,这种暴力是不合法的;但是在现实中,网络暴力难以约束。一方面,网络暴力和一般的网络舆论压力之间,界限不是很清楚,不容易下判断;另一方面,在网民情绪集体爆发之前,无法预知哪些言论会引起暴力;再有,网民在集体中施暴,具备了网络和集体的双重掩护、双重匿名性,令约束措施难以施行。

  本来,网络舆论在中国的言论现实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网民的自由发言汇集成一个沸腾的民声空间。如果网民以维护公民权益的态度严肃认真地使用网络发言机会,那么网络民意就可以成为一个极其贴近现实民意的标本,从而为政府部门提供一个更清晰的参照,也为传统媒体的发言提供了更具现实感的线索和更具合理性的论据。如果以上设想可以成真,那么民众对政府的监督将会更有效、政府服务民众的目标将会更清楚,民众和政府之间的互动便会呈现出一个新局面。这一切最终受益的是网民自身,因为他们的诉求可以得到更清晰的表达和更直接的回馈。

  2007年的网络言论已经表现出理性、严肃、关注现实并与公民权益相连接,史上最牛钉子户、华南虎照和厦门PX事件成为年度标志,网民力量和传统媒体的合作改变了目标事件的进程,让人感到网民值得信任、网络充满希望。但是在2008年,由于时事激荡,网络言论如同民众状态一样,情绪在集体的共振中不断加强,在很多时候已经不是理性所能控制。对范晓华的错误攻击是这样,之前“马云捐一块钱”所造成的风波,性质也非常类似:人们之所以讹传讹,是因为谣言可以加强他们的情绪。

  网络舆论的双重性格和不稳定表现,既对许多无辜的个体造成伤害,继而也将对自身造成巨大的伤害。缺乏基本的求证调查,罔顾事实的水落石出,打压理性的沟通发言,习惯于起哄、盲动、断章取义、上纲上线、人身攻击乃至通过所谓的“人肉搜索”直接伤害公民个体……这种种,必须引起我们的重视与反思了。因为,当网络上越来越多这样的表现与暴力,理性的声音就会选择退场,积极的网络舆论价值就会被掩盖,整个社会的表达习惯就会遭到歪曲,中国正在通过网络平台蓬勃生长的言论进取就会遭遇挫折。为防止这样的局面,请我们一起珍惜言论权利,杜绝网络暴力。


Powered By Google
·城市对话改革30年 ·新浪城市同心联动 ·诚招合作伙伴 ·企业邮箱畅通无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