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情流溢气韵雄浑 《难忘汶川大地震中的那只手》引发热议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6月12日07:05 青海新闻网

  6月10日,本报刊发了曲青山同志的长诗《难忘汶川大地震中的那只手》,诗歌发表后,引起了社会各界的热烈反响。不少读者反映,《难忘汶川大地震中的那只手》感情真挚,文风朴实,画面饱满,文字有力,不仅反映出了中华民族“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传统美德,同时也体现出了中国人民面对灾难“同此国殇、共克时艰”的大无畏精神和坚韧不拔、百折不挠的坚强意志,发挥出了诗歌较强的感染力和影响力。

  我省作家李向宁是青海省第七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的获得者,读完《难忘汶川大地震中的那只手》后十分感动。他说,汶川大地震牵动着全国人民的心,曲部长在繁忙的工作间隙写下这首诗,寄托了对灾区人民的牵挂,讴歌了中国人民锐意进取的精神,十分感人。就艺术风格而言,《难忘汶川大地震中的那只手》文风朴实,感情真挚,内涵丰富,读起来不仅让人潸然泪下,更激发了人们重建家园的信心和决心。

  省城西川南路153号是一所干休所。6月10日,干休所的工作人员邓海青把这首诗介绍给了老干部们。读了这首诗后,不少老干部都感动地流下了热泪。接受采访时,年逾七十的罗雄德老人情绪十分激动,他说自己虽然不懂诗,但能够真切感受到《难忘汶川大地震中的那只手》平易近人、朴实无华的魅力,这首诗说出了自己想说却说不出的话,表达了汶川地震后这段日子自己的感受,他要把刊登着《难忘汶川大地震中的那只手》的报纸珍藏起来。

  在西宁市交通局工作的张溢涛先生是一位业余诗人,他说,读了《难忘汶川大地震中的那只手》后,他的眼前为之一亮,心头却是微微酸楚。诗歌以“手”为意向,深入到了民族精神的内核,有较强的艺术造诣。诗歌分为两部分,一是求救的手,一是救援的手。求救的手写得催人泪下,救援的手,写得令人热血沸腾,这首诗紧扣“大爱无疆、生命无价”的主题,写出了我们民族面对灾难时坚韧顽强的精神风貌。

  提起《难忘汶川大地震中的那只手》,市民邱平祥先生的眼眶湿润了。他说,汶川大地震到明天(6月12日,本报注。)整整一个月了,这首诗,又一次让他想起了地震时惨烈的场景和中华民族面对灾难时表现的大无畏精神。这首诗直抒胸臆,直奔主题,用“手”这个简单意向的叠加,构成了强大的艺术张力和冲击力。同时,这首诗将点点滴滴的小爱,汇聚成了一种广阔浩瀚的大爱,这种爱就是我们坚韧顽强的民族精神。

  当西宁市七一路小学六年级(一)班的一名同学用稚嫩的声音朗诵《难忘汶川大地震中的那只手》时,教室里寂静无声,平时吵闹惯了的孩子们此时都被诗歌所感动。孩子们说,听这首诗时,能够感觉到,平凡的手在灾难中不再平凡,让我们觉得我们的心和灾区紧紧地连在一起。班主任范老师说,6月10日,她看到这首诗时,非常感动,认为这首诗所表达出的情感,正是每一个中国人共同的情感。这首诗语言朴实,感情真挚,是对孩子们最好的情感教育和爱国教育。于是,范老师就将报纸带到教室,让班里所有的孩子一起感悟在灾难面前,我们中华民族的情感和万众一心的凝聚力。

  “从《难忘汶川大地震中的那只手》这首诗里,我们可以深切地感受到作者的爱国心和情系灾区的情感。这种情感所展现出的正是中国人民在灾难之中的民族精神。而这一只只手也正是人间有真爱的最好证明。”青海民族学院学生杜帅说。

  读着《难忘汶川大地震中的那只手》,四川籍学生康逸说,诗歌是表达心情的最好方式,汶川地震发生后,很多人用诗歌表达对地震遇难同胞的哀悼。《难忘汶川大地震中的那只手》这首诗,抓住了“手”这个细节,用一只只手来表达作者的情感,读这首诗能够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诗的前半部分用一只只手,让读者心中充满了悲痛,而诗的后半部分笔锋一转,同样还是用一只只手,却给了我们希望和信心。

  读这首诗,很多人都有着同样的感受,那就是心被一种无形的力量牵引着,从悲痛到信心。在万众一心抗震救灾的时刻,在省委省政府领导下,青海人民全力支援地震灾区抗震救灾、重建家园的时刻,这首诗表达出了全省各族人民心系汶川地震灾区的情感,也激励着全省各族人民用新青海意识全身心投入到新青海建设中,让我们对未来充满了信心。(作者: 李皓 袁震)

Powered By Google
·城市对话改革30年 ·新浪城市同心联动 ·诚招合作伙伴 ·企业邮箱畅通无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