援藏干部的楷模——孔繁森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6月15日14:47 红网

  

援藏干部的楷模——孔繁森

  (孔繁森同志到农牧民家中访贫问苦)

  

援藏干部的楷模——孔繁森

  (孔繁森同志帮助孤儿学习功课)

  

援藏干部的楷模——孔繁森

  (位于山东聊城的孔繁森同志铜像)

  13年前,当孔繁森先进事迹报告团在湖南省委礼堂宣讲孔繁森同志先进事迹时,报告团成员那朴实无华的叙说,将孔繁森同志的英名,连同他的事迹、他的精神,传遍三湘四水,他的先进事迹感人肺腑,催人奋进,在湖南乃至全国引起极其强烈反响。作为在场听众,我深深感受到孔繁森同志的人格魅力,整场报告我都是满含热泪,充满感动,深受震撼。

  今天,当我作为湖南第五批援藏干部来到雪域高原观看电影《孔繁森》时,心灵又一次受到震撼,灵魂又一次接受洗礼。虽然时光飞逝,但一直没能冲淡我的记忆。对这样一位优秀的援藏干部,对这样一位人民的好公仆,他的理想,他的信念,他的人格,他的情操,至今仍活灵活现的呈现在我的眼前。

  孔繁森,1944年出生于山东聊城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他17岁参军,在部队工作了7年,196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由于工作积极肯干,部队转业后被提拔为国家干部。1979年,国家要从内地抽调一批干部到西藏工作,时任聊城地委宣传部副部长的孔繁森同志主动报名,成为援藏干部后,他写下“青山处处埋忠骨,一腔热血洒高原”的条幅,以此勉励自己。

  进藏后,原定孔繁森同志担任日喀则地委宣传部副部长。可他主动提出到最需要干部,也是最能锻炼自己的岗巴县任县委副书记。岗巴县条件艰苦,海拔较高,在此工作的3年间,他跑遍了全县的乡村、牧区,访贫问苦,和当地群众一起收割、打场,干农活、修水利,与当地的农牧民群众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有一次,孔繁森同志骑马下乡,不小心从马背上摔了下来,昏迷不醒。当地藏族群众抬着他走了30多里山路,把他送到医院抢救,当他醒来时,看到许多藏族农牧民群众守在身边。此情此景使热泪盈眶,他不由得从心里感激这些纯朴、善良的藏族同胞。

  在西藏工作3年,孔繁森同志深深爱上了这片神圣、神秘和充满神奇的雪域高原,深深爱上了这里的藏族同胞。1981年,孔繁森同志奉调回山东,先后任莘县县委副书记、行署办公室副主任、地区林业局长、聊城地区行署副专员等职。在此期间,他表示:“如有机会,我愿再次踏上那片终身难忘的土地,一定要改变那里贫困落后的面貌”。

  光阴似箭。1988年,工作几经调动的孔繁森同志已是聊城地区行署副专员。这时,又一次严峻的考验摆在了他的面前。当时,山东省在选派援藏干部时,考虑孔繁森同志政治上成熟,又有西藏工作经验,便准备让他第二次进藏工作。组织上问他有什么困难,他说:“咱是党的人,服从组织安排”。

  其实,孔繁森同志面临着难以想象的困难:母亲年迈、3个孩子尚未成年、妻子体弱多病,可他仍然克服困难,再次带队进藏,任拉萨市副市长,分管文教、卫生和民政工作。为了发展当地教育事业,他跑遍了全市8个区县所有公办学校和一半以上的乡、村办小学,拉萨的适龄儿童入学率从45%提高到80%。全市56个敬老院和养老院,他走访过48个,给孤寡老人送去了党和政府的温暖。因西藏偏远地区医疗卫生条件较差,他每次下乡时都特地带一个医疗箱,买上数百元的常用药,送给急需的农牧民。一个医药箱虽然解决不了所有问题,但对接受治疗的患者来说,却往往是性命交关。

  1993年,孔繁森同志进藏工作期满,按理说,他完全可以回到山东聊城工作了,然而他又一次服从自治区党委的决定,继续留在西藏,到“世界屋脊的屋脊”——阿里地区担当地委书记的重担。为了摸清实际情况,他深入调查研究,求计问策,寻找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路子。不到两年的时间,他跑遍了全地区106个乡中的98个。阿里是西藏最偏僻和平均海拔最高的地区,外出时常常一天也看不到一个人影。他们饿了就吃口风干的牛羊肉,渴了就喝口山上流下来的雪水。旅途中虽然艰苦,孔繁森同志却充满乐观,并风趣地对随行人员说:“快尝尝,这是上等的矿泉水,高原没有污染,等我们开发出来了,让外国人花美元来买!”

  在孔繁森同志及同事们的勤奋工作下,阿里经济有了较快的发展。1994年,全地区国民生产总值超过1.8亿元,比上年增长37.5%;国民收入超过1.1亿元,比上年增长6.7%。他为了制定把阿里地区的经济带上新台阶的规划,准备在最有潜力的边贸、旅游等方面下功夫。为此,他带领有关部门,亲自到新疆塔城进行边贸考察。1994年11月29日,完成任务返回阿里途中,不幸发生车祸以身殉职,时年50岁。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孔繁森同志怀着对党和革命事业的一片忠心,怀着对祖国西南边陲、对西藏人民的一片爱心,两袖清风,一生正气的走了,人们简直不敢相信这是事实。

  作为一名汉族的领导干部,孔繁森同志不仅带去了党的关怀和内地人民的厚谊,而且带领着藏族同胞发展经济,生活上也与当地藏族同胞融合在一起。当地人们不仅把他视为领导,更把他当成亲人。

  孔繁森同志在藏区工作多年,常年劳累,患有严重的痔疮。他经常下乡,由于饮食和卫生条件较差,尤其是在不能通车的地方还要骑马,每次回来时,他的内衣都会和皮肤粘在一起,疼痛难忍。在当地的特殊地理环境下,出门工作容易遇到意外。1989年11月,他与几位同事一起下乡检查工作,途中因所乘汽车被拖拉机撞翻而受了重伤,一个小时之内就吐血7次,连续昏迷了13天。他身体刚刚恢复就开始了工作,拉萨市长不得不将他“强行”送往内地治疗。

  1994年,阿里地区遭到罕见的特大暴风雪。孔繁森同志组织抢险救灾时,每天都工作到深夜。2月26日凌晨2点多,他躺下后感到心跳加快、胸闷气短,便挣扎着爬起来,给同行的小梁写了一封短短的遗书交待后事:“小梁,不知为什么我头痛的厉害,怎么也睡不着。人有旦夕祸福,万一我发生不幸,千万不能让我的老母亲、家属和孩子知道,请你每月以我的名义给家里写一封报平安信……,我在哪里发生不幸,就把我埋在哪里。”这哪里是什么交待啊,这分明是孔繁森同志提前写好的一份遗书啊!然而,这一夜孔繁森同志没有倒下,终于挺了过来。经过两个多月的艰苦奋战,阿里人民终于战胜了这场罕见的雪灾,全地区没有冻死、饿死一个人,而年仅50岁的孔繁森同志却苍老了许多,黑瘦了许多,他的头发过早的灰白了。

  1992年,拉萨市周围的几个县发生地震,孔繁森同志在救灾过程中认识了3个孤儿。他将这3个孤儿接到家里,担负起养育责任。他的家境本来就不富裕,再加上每次下乡总要接济生活贫困的藏族群众,有时不到半个月,工资就所剩无几。领养了3个孤儿后,孔繁森同志经济上更加拮据。为了不让孩子们跟着他受苦,他悄悄地来到了西藏军区总医院血库,要求献血。护士认为他年纪已大,不适合献血,他就恳求护士:“我家里孩子多,负担重,急需要钱,请帮个忙吧!”护士见孔繁森同志如此恳切,只好同意他的请求。1993年,他先后献血900毫升,共收取医院按规定付给的营养费900元,都用于生活补贴。

  在外人眼里,一个共产党的中高级干部生活如此清贫真难以想象。1993年,妻子到西藏探亲,去的路费由自己筹措。由于看病,妻子将返程的路费花光,只好向孔繁森要钱,他东挪西借才勉强凑了500元,而回程机票当时是每个人800元。妻子不忍心让丈夫为难,就自己找熟人借了一些。回到济南后,他妻子去看上大学的女儿,女儿一见面就对妈妈说:“学校让交学杂费,我写信给爸爸,爸爸让我跟您要。”他妻子一听,眼泪刷刷地流了下来,自己身上剩下的钱,连回家乡聊城的车票还不够,哪里还有钱给女儿交学费!

  孔繁森同志把工资中的相当大一部分用于帮助有困难的群众,平时根本就没有攒下几个钱。他给群众买药,扶贫济困时出手大方,少则百十元钱,多则上千元。孔繁森同志遇难后,阿里地委在清理他的遗物时发现,除了一个袖珍收音机外,再就是几件简单的换洗衣服,还有仅剩下的8块6毛钱。谁会相信,这竟是一个地委书记的全部家当。

  孔繁森同志牺牲后,他的骨灰分别被安放在他所工作过的西藏高原和他的家乡山东聊城。在山东聊城,两千多名干部群众,冒着凛冽的寒风,从四面八方来到革命烈士陵园,为孔繁森同志举行了隆重的骨灰安放仪式。在场的干部群众面对着孔繁森同志的遗像和骨灰,都禁不住失声痛哭。当孔繁森同志的儿子孔杰怀抱着父亲的骨灰送往灵堂时,来自他老家五里墩村的父老乡亲们都纷纷跪倒在地,连声哭喊着“繁森”的名字泣不成声。

  在西藏自治区首府拉萨,这里隆重举行了孔繁森同志的骨灰安放仪式,遗像前花圈似海、哈达如云、哭声如潮。孔繁森同志当年在西藏收养的两个藏族孤儿曲印和贡桑,怀抱着爷爷的骨灰和遗像,为他们敬爱的孔爷爷送葬。

  噩耗传到阿里地委行署所在地狮泉河镇,人们纷纷朝着孔繁森同志殉职的方向哭泣默哀。阿里地委行署隆重举行了孔繁森同志的追悼仪式,这个不足五千人的边疆小镇赶来参加追悼仪式的竟有两千多人。那一天,一幅挽联十分醒目,上面写着“一尘不染两袖清风视名利安危淡似狮泉河水;两离桑梓独恋雪域置民族团结重如冈底斯山。”这是一副对孔繁森同志先进事迹和精神的高度评价、高度概括的挽联,它诉说着人们的巨大悲痛,倾吐着人们的无限哀思和崇敬之情。

  孔繁森同志的名字和他的先进事迹传遍大江南北,在广大干部群众中引起了强烈反响。他的崇高精神和高尚品德,感人至深,催人奋进。孔繁森同志是在党的培养教育下,扎根于人民群众的沃土中成长起来的新时期援藏干部的楷模。他时刻不忘自己是党的人,一切听从党的安排。他顾全大局,艰苦奋斗,无私奉献。为了西藏的经济发展、民族团结和人民生活的改善,他殚精竭虑、呕心沥血,忘我工作,直至献出宝贵的生命。

  孔繁森同志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展现了当代援藏干部的优秀品质,塑造起新时期党的领导干部的崇高形象,用鲜血和生命谱写了一曲具有时代精神的奋斗之歌、创业之歌、奉献之歌。孔繁森同志的事迹是平凡的,但平凡中蕴含着伟大的人生哲理;孔繁森同志的作风是朴实的,但朴实中映射出夺目的光彩;孔繁森同志在物质上是清贫的,但在精神上是富有的。他所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将净化着人们的心灵,激励着我们援藏干部为崇高的事业而奋斗不息。

  (作者系湖南第五批援藏干部,现任山南地委宣传部副部长文良安)

稿源:红网 作者:文良安
Powered By Google
·城市对话改革30年 ·新浪城市同心联动 ·诚招合作伙伴 ·企业邮箱畅通无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