赣鄱时评:树立敬畏自然的生存哲学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6月24日04:23 大江网-江西日报

  科学发展观、可持续发展、生态文明,是近几年来使用频率最高的热门词语之一。这是对环境、资源等一系列决定人类未来命运走向的重大问题进行深刻思考后,总结出来的科学思想和先进理念。

  生态文明的要义,就是敬畏自然,形成敬畏自然的生活态度,树立敬畏自然的生存哲学。

  “天地玄黄,宇宙洪荒”,在漫长的自然经济历史阶段,由于生产力低下、科学技术落后,人类在强大的自然力量面前处于十分被动的地位,人类作为自然生态链条中的一环,显得极其脆弱,因此全世界所有民族在其幼年时期无不诚惶诚恐地匍匐在自然面前。

  在我国古代,皇帝登基的头等大事便是祭告天地,百姓结婚的大礼首先是“一拜天地”,农耕文明靠天吃饭的生存方式,使我们的先人对大自然敬畏和崇拜达到了极致,人与自然的关系也因此长期处于一种相对恒定的状态之中。

  然而,随着工业时代和科技时代的到来,随着“资本”这个怪物在世界范围内不受节制、狼奔豕突的扩张,人与自然的关系开始失衡。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开发进入了求索无度的阶段,人类“征服自然”的野心日益膨胀。“如果给我一个支点,我可以撬起整个地球。”突飞猛进的现代科技,几乎应验了阿基米德的这一句名言。

  难道人类真的进入了一个“人定胜天”时代?答案当然是否定的。早在十九世纪,恩格斯在观察和分析了欧洲一些工业国的状况后就指出,人类每一次对大自然的胜利,都必然要受到大自然的报复。二十世纪下半叶以来,环境污染、物种灭绝、能源短缺、温室效应等一系列危及人类生存发展的问题接踵而来,厄尔尼诺、拉尼娜、沙尘暴、荒漠化等自然现象日益频繁。人们在享受了现代科技带来的物质成果之后蓦然发现,空气似乎没有从前那么透明了,河水好像没有从前那样清澈了,许多珍禽异兽、奇花异草逐渐淡出我们的视线了,鸡鸭鱼肉的滋味似乎也没有从前甜美了。而且,不管是印度洋上的海啸还是加勒比海面上的飓风,不管是贫穷还是富裕,人类在自然面前依然显得那么卑微、那么脆弱。事实证明,“人定胜天”只能在微观层面上得到体现。人类尽管是自然的宠儿,可以利用科学技术“无限”延伸自己的力量,但人类永远无法改变自己的自然属性,永远无法从自然中“抽离”出来,也永远无法找到撬起地球的“支点”!

  “天何言哉,四时行也。”根据物质不灭和能量守恒理论,从宏观上说,人类并没有破坏自然的能力,充其量只是在破坏影响自身存在的自然要素而已。这个结论固然有些令人沮丧,却是反思了无数严酷教训后的忏悔和醒悟。在当今世界广泛风行的“环保主义”,在当代中国大力倡导的“生态文明”,并不是古人自然崇拜的简单回归,而是经由大量严格科学论证后人类自然观的理性飞跃和全新升华。

  大自然对人类馈赠是十分慷慨的,甚至有科学家说,在浩茫宇宙中,也许地球的人类是大自然创造的唯一杰作。人类要生存,要发展,必须利用自然、开发自然,与自然形成一种永远互动的关系。倘若因愚蠢和贪婪竭泽而渔,使得水臭了、山秃了、资源耗尽了、空气浑浊了、生态失衡了,人和其他生物难以生存了,那么一切成果和财富都将毫无意义。顺应规律、热爱自然、敬畏自然,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让绿水青山与我们永远相随相伴,让青山绿水永远涌动财富的源泉,我们人类的“聪明”、“智慧”才可称名副其实。

  “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人类必须与自然和谐相处,别无选择。敬畏自然、保护自然,就是以人为本,就是保护人类自己。

  本报首席评论员樊金荣

Powered By Google
·城市对话改革30年 ·新浪城市同心联动 ·诚招合作伙伴 ·企业邮箱畅通无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