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了九洲体育馆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6月30日07:49 四川在线-天府早报

  

别了九洲体育馆
绵阳九洲体育馆最后一批受灾群众返乡

  昨(29)日下午4时,3辆大巴缓缓驶出绵阳九洲体育馆,北川曲山镇最后40名受灾群众全部随大巴撤往安县永安镇。至此,绵阳九洲体育馆受灾群众撤离工作提前1天全部完成。

  A

  撤离篇

  群众返乡体育馆渐渐空了

  昨日下午2时许,骄阳似火,九洲体育馆一片安静,临时安置在这里的最后40名受灾群众即将撤离。

  平时人员拥挤的走廊已变得空旷,受灾群众们早已收拾好东西,搬到了3辆等待的大巴车上。离出发时间还有一会儿,他们多数人都选择在车里或者附近的阴凉处等待。工作人员对体育馆进行清理,撤除帐篷、临时管线设备、地毯等,防疫人员做最后一次防疫工作。

  下午4时许,3辆中巴车绕体育馆一圈后,驶出体育馆,向安县永安镇进发。车上40名即将返乡的群众纷纷回望,挥手告别。至此,九洲体育馆结束了它作为震后临时受灾群众安置点的使命。

  慰问演出成了告别仪式

  离开九洲体育馆之前,群众们迎来了一场慰问演出。演出者是中央电视台心连心艺术团一支小分队,有赵忠祥、李咏、张也、阿宝等数明星。组织者们没有料到,这次的慰问演出却变成了九洲体育馆最后一批受灾群众的告别仪式。

  新安置点离家近了很多

  汽车还在开往永安镇的路上,车里非常安静,群众们几乎都在仔细地观望窗外的情景。

  离开体育馆,对他们来说,心情是复杂的。他们在这里度过了难忘的1个多月,来自北川的受灾群众陈代寿有些失落,她说,“毕竟北川才是自己的家,回去重建家园,可又该怎么去面对家里的惨状呢?”北川的废墟下,掩埋了她的财产,还有亲人。

  下午4时40分许,车队到达目的地永安镇,北川以及当地干部在路上等候。40名群众被分散安置在第二和第三安置点,那里每个点都腾出了20多个帐篷,等着最后一批撤离的群众入住。帐篷是由群众自己来选择的,一户人只能选一顶,因为数量有限。或许是在九洲体育馆积攒了经验,不多久,群众们就有序地寻找到了自己理想的帐篷。

  “暂时回去不了也没啥,这里离北川不远了。”陈代寿是动作最快的,下车一分钟,她就在安置点东面找了一个空着的帐篷,她认为那里不靠公路,灰尘少些。帐篷里空空如也,陈代寿一家有6口人,从九洲体育馆撤出来时带有衣被,简单打扫了一下,一家人铺起了地铺,“有住的就好。”

  陈代寿的家在地震中变成了废墟,一家人打算过几天搬进板房后再找工作,“我丈夫会开车,已经有单位要他去了。”

  B

  人物篇

  留守绵阳不给别人找麻烦

  人员撤走后,空旷的九洲体育馆走廊上,一位老太太正守着几大包收拾好了的行李,静静地坐在那里,此时,她是体育馆里剩下的唯一受灾群众。

  老太太名叫何录芬,家住北川开坪乡全利村。地震中,何录芬家的房子成了废墟,一家4口人死里逃生,15日被转移到了九洲体育馆。何录芬原打算回老家,但身为公务员的女儿认为会给政府添麻烦,劝她不要回去。

  对于女儿的劝说,何录芬觉得在理。她和丈夫、女儿一合计,认为在农村的多数土地是林地,回去了也没多大意思,不如等树子长好了再卖钱;而女儿也表示要负责父母的生活。于是,一家人决定留在绵阳,找工作。

  经过连续几天的奔走,何录芬的丈夫终于在绵阳市政府附近一小区找到了一个清洁工的工作。昨日下午,何录芬坐在体育馆里等丈夫回来搬东西,他们将暂时搬到那个小区里,在小区空地上搭帐篷睡。听说何录芬老人一家的情况,北川县纪委书记文刚立即给她送来一顶帐篷。

  下午5时许,何录芬一家在小区里落了脚。早报记者王晶城摄影报道

  大灾中的

  “诺亚方舟”

  有谁会想到,一年前还有人批评九洲体育馆是“寂寞的体育馆”,质疑这座耗资亿元的体育馆经常“闲置”。如今在大地震中,它却成了受灾群众紧急避难的“诺亚方舟”。

  5月12日下午2时28分,汶川大地震暴发,灾难突如其来。

  “13日,温总理到九洲体育馆看望受灾群众后,这里就成了黑暗中的灯塔。”体育馆指挥部副指挥长熊万贵说,“此后几天,24小时不间断有受灾群众闻讯赶来,他们来自川西北七八个重灾县。”

  从2月13日到15日,绵阳市公交公司驾驶员王道清,每天三四趟往返于绵阳与北川、平武之间。“每次,我拉的救灾部队刚下车,受灾群众就抢上来,就像春运的火车一般。可还是有不少人挤不上车,只能走。”

  5月19日左右,九洲体育馆的受灾群众达到了最高峰,超过4万人。学生都集中安置在内馆,其他人住在场馆的环形屋檐下和馆外空地的数千顶帐篷里。有海外媒体称,“这里成为全世界人口最多的灾民避难所”。

  一时间,九洲体育馆成为震区灾民临时安置的代名词。

  当6月28日记者再次来到九洲体育馆时,这里只剩下不足1500名受灾群众。已适应喧闹的志愿者王建红,似乎有点不习惯此刻的安静。“我舍不得离开这里,我要做最后一名志愿者!”

  撤离和分流是从5月19日开始的。“到那一天,九洲体育馆已接纳避难群众近5万人,达到了极限,几乎无法管理,必须果断采取转移安置措施!”王晓刚说,更严重的是,周边受灾县市还一直有人源源不断地涌入,这样根本不可持续。

  5月19日晚11时,北川驻九洲体育馆负责人、县纪委书记文刚开始传达撤离指令。

  5月24日,九洲体育馆一天内就撤走60辆大巴的受灾群众,大约有3200人。

  6月29日下午,满载最后一批受灾群众的车辆徐徐驶出九洲体育馆,驰向安县安置点。回首这座50天来承载他们悲欢离合的避难所,许多人再次潸然泪下。

  撤离不仅仅是结束,更是一种开始。历经大地震洗礼后,还有什么能挡住灾区人民重建家园的脚步呢?

  别了,九洲体育馆!作为汶川大地震的见证者,历史将铭记你的名字。

  (据新华社)

Powered By Google
·城市对话改革30年 ·新浪城市同心联动 ·诚招合作伙伴 ·企业邮箱畅通无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