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漳:一个县城的“国保”梦想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7月02日06:20 长江商报

  “南漳县是一个面积大县,可是从新中国成立到第三次文物普查之前,全县一共只有8处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但这次普查,我们申报成功了31处省文物重点保护单位。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发现这么多的文物,南漳县还是第一回。”

  直到今天,主管文物工作的南漳县文体局副局长庹先沮仍掩饰不住兴奋之情。“一座山就是一座寨,每座寨又各不相同,还有一些民居,这次真是南漳县文物工作的大丰收。”

  2007年10月,为了配合国家第三次文物普查工作,南漳县作为湖北省唯一的县市试点开始进行田野普查。

  南漳县文体局介绍,截至目前,他们已对全县11个镇区、278个行政村、31个街道居委会的田野文物进行了调查,共收录文物点839处,其中民居76处、山寨385处、墓葬141处等。

  丰硕的成果让这个原本只有8处省文物重点保护单位的县城,短时间内跻身湖北省文物大县之列。

  这样的消息在中央电视台连续两天以字幕的形式滚动报道了200多次,南漳县成为全国文物界关注的一个焦点,文物价值和保护很快成为当地政府和百姓们的焦点话题。

  本报记者权义

  山寨

  在神秘幽深的荆山山脉之中,385座山寨已经沉睡了多年。

  作为先人们用石头在山顶筑成的军事防御工事设施——古山寨在南漳县县志中也鲜有记载。对于当地村民而言,古山寨更像一个废弃的石墙或者破损的石屋,淹没在郁郁葱葱的草木之中。

  大多数山寨始建于明清时代,当时就是为了抵抗“流寇”而修筑。其时,白莲教曾在南漳县一带活动。

  东巩镇文化站站长叶经房对山寨已有多年的研究,并掌握了大量的资料,他带领着记者来到当地颇有名气的春秋寨,这个寨子也在省文物重点保护单位之列。

  沿着小道上山,约行1000米左右,一个石制的山门映入眼帘,山门上写着“南门”,山门旁边则是厚厚的石墙。墙体由石块堆积而成,上面还有不少瞭望口和枪口。

  “这里是山寨的第一道屏障,可以发现敌情,亦可以阻击敌人。”南漳县文体局副局长庹先沮介绍。

  不少山宅已经垮塌,遗址长满了树木,只有风化的石块和残留的家用品还能看出当时村民在此生活的痕迹。

  “一般的百姓只有单独一间房屋,有钱人家建房子,还用胶体粘固石块,这些胶使用石灰、桐油、糯米粉调和而成的,绝非普通百姓能够消费得起。”庹先沮称:“在南漳,有山有村就有寨,这次我们收录385 座山寨,每一处又各不相同。”

  民居

  “南漳历史悠久,春秋战国时期属罗国,还有三国时期的大量遗迹,当初选试点单位时,我就力争放在南漳县。”谈起第三次文物普查,南漳县文体局局长郭永金就开始说起“家当”。

  “比如,山寨,逻围(私人陵园的一种)、冯家民居、造纸作坊、乡公所,每一个文物都是全国的精品。”郭永金告诉记者。

  在板桥镇冯家湾,两幢建于清乾隆年间的古民居建筑考究。由清一色的青石铺地,青砖砌墙,再辅以木质结构的门、窗、阁楼等,错落有致。

  在门、窗、檐、墙等部位,醒目地雕饰有花、鸟、鱼、虫、瑞兽及渔、樵、耕、读画像,栩栩如生,造型优美,堪称湖北乡土建筑的精品。

  在其中一幢民居前,庹先沮指着其雕梁画栋说,“这是彩绘的八仙聚会,是“暗八仙”特色,每一个物品都是八仙过海人物手中道具,寓意是一幢风水宝寨”。旁边则是一个暗门楼,门柱镶嵌在墙上,寓意是接天连地,取天地之灵气。

  “这些古民居对研究乡土建筑和地域民间文化有着较高价值。”庹先沮说,南漳的发现引起新华社和央视的关注。“在新闻频道和中央一套,连续两天以字幕的形式滚动播出,如此大的关注是南漳县历史上都没有的。”

  现实

  南漳县文体局局长郭永金说,目前南漳县基本完成第一阶段的田野调查工作。此次文物普查新发现的文物点大部分是乡土建筑,数量之多,是前两次文物普查收录文物点的5倍。

  但南漳县也面临着一个令人尴尬的问题:文物的保护和维修缺乏大量的资金。在板桥镇,一名官员与南漳县文体局副局长庹先沮开玩笑地说:“在我们板桥发现了这么多文物,但还没有看到一分钱的维修费用,我们动不能动,修没钱修。”

  春秋寨和卧牛寨,虽然已经划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同样面临着资金缺乏的问题。由于经历风雨的侵蚀和人为破坏,目前寨门和部分山墙已经出现大裂缝倾斜,局部已倒塌。而另外一处刚被发现的沉坡寨,外围墙大部分已经被风化,只留下残墙。这些文物如果没有得到及时维修,原貌将不复存在。

  东巩镇文化站站长叶经房告诉记者,仅仅春秋寨和卧牛寨的维修费用就要120万元左右,但能够自筹的资金还不足20万元。

  危机

  同时,群众文物保护的意识淡薄,也导致了民间文化遗产加速消失。

  在板桥镇,冯家逻围是规格极高的私人陵园。陵墓四周有石墙包围,前面还有栏杆和雕刻,因为属于民间文化遗产,没有受到保护,当地冯家后裔将陵园中央的一块碑文移到一旁,将自己的亲人埋葬在其中,破坏了文物原貌,显得格外不协调。

  在南漳县板桥镇冯家湾,村民们告诉记者,村子里以前老房子很多,不知道是文物,大都被村民拆掉了,拆下来的一些石狮子、石鼓、木隔扇、门窗等也被便宜卖了。在冯氏老宅二楼窗台,原有两幅对称的精美木刻浮雕,现在只剩下一幅。据这家主人讲,另一幅被他以50元的价格拆掉卖给了一个外地人。

  由于许多古民居的维修费用甚至高于新建建筑,居民对之进行维修保护的积极性普遍不高,一些村民开始构建新房。

  对于这种情形,湖北省文物局局长沈海宁曾表示,文化遗产产权所有者的合理诉求无法得到满足,是民间文化遗产保护机制的一个主要障碍。

  在此次文物普查工作中,南漳县共收录文物点800多处,但目前被推荐为湖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经费相对有保障的,只有31处,大量未列入文物保护单位的民间文化遗产则基本没有经费来源,缺口很大。

  努力

  由于巨大的发现,南漳县着手于国家重点保护单位的申报工作。

  如果“县级”升级为“省级”“国家级”,那么实施修缮等具体保护措施将由省、国家文物局负责,这对缺乏财政投入的区县文物来说,无疑是一条很好的出路。

  “南漳县现在没有一个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如果能够申请到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将能一年获得数百万的维修经费,这对南漳的重点文物的保护将有很大的帮助。”南漳县文体局副局长庹先沮称。

  与文物部门争取维修经费不同,镇区级政府也有自己的想法。比如东巩镇,就已经将春秋寨纳入了旅游开发之列。

  “目前的情况下,政府没有那么多财力进行投入,但也不能眼睁睁看着文物慢慢残损、消失,只有吸引社会资金才能解决这个问题,才能把祖宗传给我们的文物再安全地传给我们的子孙后代。”东巩镇分管旅游的一位官员这么向记者解释。

  “虽然用经济政策能够解决个别文物的保护问题,但要让民间文物得到有效的保护还需要改变现有体制。”南漳县文体局局长郭永金说。“比如说,800多处文物需要看管吧,如果这些文物的看管都要放在文体局,这需要大量的人员,是不现实的。这还需要公众参与,共同保护。”郭永金称。

  困境

  文物保护的困境并非仅仅发生在南漳县,而是全国普遍存在的难题。

  据新京报报道,被评为重庆市历史文化名镇之后,重庆大足县铁山镇就陷入一个怪圈:一方面,捉襟见肘的财力难以承受古街危房改造的开支;另一方面,保护不力,相关领导将被追究责任。无奈之下,铁山镇要求摘掉“历史文化名镇”的帽子。

  另有报道,上海宝山区罗店镇正在建设卫斯嘉生态休闲园,大量图片证实该公园从皖南黄山市整幢“搬迁”了12幢徽派建筑,当时不少黄山市民在市政府网站的“市民心声”上呼吁,希望政府能通过立法和干预等手段,制止徽州古建筑外流,使徽州文化的完整性免受破坏。

  据了解,按照现行政策,文物保护专项资金不能补贴私人产权的文物,不少有重要价值的古民居,因此无法得到及时的维修保护。

  郭永金称,目前我国实行的是文物保护单位制度,而大量民间文化遗产,特别是近现代、当代民间文化遗产列入文物保护单位范围的数量有限,现行的文物保护单位制度远远不能适应实际的需要。

  “我国文化遗产保护应在进一步完善文物保护单位制度的基础上,对一些点多面广、一时不能列入文物保护单位的民间文化遗产,建立和完善新型文化遗产登录制度。通过建立这一制度,采取向公众公布,实行挂牌保护等措施,提高公众参与意识,形成科学的保护机制。”郭永金说。

  在保护传统文化领域,我们的公共力量(包括商业和个体)发挥的作用是微小的甚至是缺位的。

  据了解,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的一个显著变化是,扩大了我国文化遗产保护的内涵和外延,文物价值评定体系也不断深化,并突出了历史传承性和公众参与性,强调了实现文化遗产的社会共享。

  这也是我国文化遗产保护面临的一次从理念到实践的重大转型。

Powered By Google
·城市对话改革30年 ·新浪城市同心联动 ·诚招合作伙伴 ·企业邮箱畅通无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