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是一家家借 也要凑齐孩子的学费”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7月03日02:32 现代快报

  

“就是一家家借也要凑齐孩子的学费”
“要好好读书,考大学。别像我们一样只能打零工,没出息。”三年来,张艳莉一直铭记着父亲的这句话,今年高考她不负重望,考了379分(含31分附加分),达到了本科录取分数线。

  可父亲去年出了车祸,目前全家借债近5万元。面对女儿上大学的学费,父亲说:“我不做二次手术了,即使厚着脸皮,也要把这笔钱凑到。”快报记者 赵丹丹 钟晓敏 文/摄

  正在洗衣服的张艳莉

  他们在期盼

  考生:张艳莉 住址:镇江市润州区七里甸 高考分数:379分(包括31分附加分)

  懂事的女儿没吃过生日蛋糕

  女儿是父母的骄傲和希望

  张艳莉与父母暂住在镇江中学对面。这里对她而言不能算是“家”。她的一家是这个城市的外来人员,直到现在,他们在镇江没有属于自己的一处固定居所,“这里也是去年刚刚租下的,一个月的租金是140元。”

  穿过一扇破败的小门,里面是一间十来平方米的小平房,外面则是搭起的披子,父母把靠里的一间留给了女儿,以便她专心复习功课,房内除了书还是书。而他们在外面搭起了床,将就住着。屋里没有卫生间,仅有的两件电器——电视机、洗衣机还是别人淘汰下来的。

  张艳莉的老家在宿迁泗阳农村。上世纪80年代,父亲张永柱就来镇江打工,在镇江中学食堂里打杂,一直干到现在。1996年,母亲徐美英带着两个女儿相继来到镇江。全家就靠着张永柱六七百元的工资过日子。可是再辛苦,夫妻俩也心甘情愿。因为女儿是夫妻俩的骄傲和希望。“小莉她中考时,当时镇中分数线是597分,她考了626分。她不比城里的孩子差。”

  懂事的女儿“不爱吃肉”

  去年三月的一天,外面下着大雨,当时住得离镇江中学还很远的张永柱,想到女儿晚自习回家会淋雨,便骑上自行车去送雨披。没想到被半路上运泔浆的三轮摩托车撞了,肇事车逃了,他在雨地里拖着撞伤的腿向前艰难地爬着。张艳莉放学冒雨往家赶,看到路边围了一群人,挤进一看才发现是父亲……

  张永柱右大腿骨折,住院期间,家里没了经济来源,妻子徐美英找了一份三班倒的工作,每月仅有七八百元。她每天要上班,照顾父亲的事就落到了女儿身上。每天中午她跑回家给父亲做饭,然后送到医院去。再赶回学校上课。

  张永柱说,家里经济条件不好,女儿从来不讲究吃穿。他在学校食堂干活,学生们都打肉圆什么的荤菜,女儿每次都打土豆丝、豆腐等便宜的菜。高考前为了给女儿改善伙食,补补脑子,徐美英想买点肉,烧个排骨什么的,可女儿硬是不让买。“我不爱吃肉。”张艳莉这么对母亲说。“哪有孩子长身体时,不爱吃肉的,她是怕我们花钱。不瞒你说,她长这么大都没过过一个生日,连块生日蛋糕也没吃过。”想到这些,徐美英眼里闪着泪花。

  “要命的学费啊”

  这些年为了两个女儿上学,加上 张永柱住院借的钱,张家欠了近5万元钱没还上,张艳莉告诉记者,大姐上学第一年的钱是助学贷款,还没还上。第二年没有助学贷款了,是父母找朋友借的钱,为了减轻家里负担,“今年过年她都没回来,跑到南通一个同学家开的饭店里端盘子。年后她告诉我,她一个新年就赚了800元,够下学期几个月的生活费了。”

  今年高考,张艳莉考了379分,两门等级考试均是B+。全家都很开心。“终于盼到这天了。我的小女儿也要上大学了。”张永柱告诉记者他做梦都梦到这天了。可他最近正在考虑要不要做二次手术,拿出钢筋,如果做手术还得花钱,他就考虑不做。“等女儿录取通知书拿到了,我就准备再厚着脸皮找人借,能借一些是一些,不管怎么样,都要在女儿上学前把学费凑齐。”

  爱心反馈

  好心人想请双胞胎做家教

  昨天快报报道了王家双胞胎哥俩的故事,很多读者看后都想请哥俩来家里做家教。杨女士打来电话说,她是一名普通工人,家庭并不算多富裕,看了报道后她很佩服这小哥俩。“他们的父亲去世了,母亲不容易,这两个孩子那么懂事,尤其是成绩都那么好,真是难得。”杨女士说,他的儿子正在读高二,明年也要高考了,看了报道后她就特别想请小哥俩来家做家教。“我就希望他们多和我儿子交流交流,聊聊学习,聊聊生活,对我儿子也有教育作用啊。用这样的方式我也能献一份爱心,资助他们的学费了。”

  而同样孩子在念高二的许女士也有这样的想法。“我孩子的成绩马马虎虎,尤其是化学和物理不太好,我一看报纸,这小哥俩物理化学都很棒,还参加过不少竞赛,来当小老师肯定没问题。”许女士说,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和他们交朋友,以小哥俩为榜样,学习他们的精神。

  两家企业争请哥俩来工作

  “我想给小哥俩提供工作机会,相信他们能干好!”昨天两家企业都来为小哥俩提供打工机会。常州的孔女士说她是做电子产品的,看到报纸后她就想把兄弟俩请到常州来。“用这样的方式可能最好,让他们感到自己自食其力了。能为妈妈赚到第一笔辛苦钱。”

  而今年62岁的何女士是一名机关退休干部,退休后何女士自己开了一家广告公司。“我每次看到这些孩子懂事上进成绩好,可就因为家境一时困难而上不起学,心里就很难过。”何女士说看着看着报纸,她的心就揪了起来,一直在想用什么办法帮助他们。“我想在公司里给他们安排两份工作,他们就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来赚取学费和生活费了,这样在上大学前他们就能吸取社会经验,还能学会独立,一举两得。”

  ■特别提示

  亲爱的读者们,大家伸出的一双双友爱之手,给孩子编织的不仅是一个美丽的大学梦,还给了孩子们一块人生起步的基石,让他们站得高,看得远,开始一个不一样的美丽人生。如果你们愿意为那些贫困的孩子献上一份爱心,你们可以将爱心款转入快报的公共爱心账号:华夏银行南京汉中路支行,钟晓敏41402020010101944740(到各家银行都可转账)。您也可以从邮局汇款,资助孩子们上大学。

  汇款地址:南京市洪武北路55号置地广场6楼“钟晓敏爱心工作室”。

  报名条件:2008年江苏籍应届高考录取新生。品学兼优、家境贫困(达到本科录取分数线)。

  报名方式:拨打快报“钟晓敏爱心工作室”热线13770596060。

Powered By Google
·城市对话改革30年 ·新浪城市同心联动 ·诚招合作伙伴 ·企业邮箱畅通无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