赣鄱时评:永远与人民同甘共苦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7月03日03:37 大江网-江西日报

  在这次汶川大地震中,从中央到灾区的各级党员干部,不畏艰险身先士卒奋战在抗灾一线,与灾区人民群众同休戚、共命运,充分发扬了与人民群众保持血肉联系的优良传统,生动体现了我们党执政为民的宗旨。

  人们的普遍感觉是:党的优良作风回来了,党的好干部回来了!

  之所以说“回来”,是因为若干年以来,的确有一部分干部,忘记了人民公仆的身份,官架子越端越大,“官衙”越造越气派,“官车”越坐越豪华,与翘首苦苦企盼能够安居乐业的普通百姓相比,他们早早迈进了“现代化”的门槛。人民群众对此有意见,很正常。

  许多干部在灾害发生时的表现,应该充分肯定。然而人们不禁会思考这样一个问题:难道一定要在可怕的灾难面前,某些干部的责任感和积极性才能被激发出来吗?难道我们中国人真的有只能共苦不能同甘的劣根性吗?

  有一部电影描述一个孩子平时得不到父母的关爱,在她生病的时候,才受到了双亲的百般温暖,乃至于这个孩子说:“我希望天天生病,这样爸爸妈妈就会天天这样爱我了!”此为天真的童言,令其爹妈羞愧不堪,令观众无不鼻子发酸。这段情节很令人沉思,同此道理,我们的党员干部对人民群众的关爱,不仅应该在突发性灾难面前表现出来,而且应该贯穿于整个执政实践中,只有这样,才能说做到了尽心尽职,做到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永远与人民群众同甘共苦,人民的江山才能永固,社会主义事业才能长盛不衰。

  上下五千年,中国历史上充满了兴亡更替、聚散离合的历史。历朝历代几乎无一例外地经历了“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过程,其共同特点是,在草创阶段,能够上下同心,能够以顺天应人、兴利除弊为宗旨,一旦成就功业,则渐渐沾染上前朝的旧毛病,将底层民众重新推向被剥夺和奴役的地位,巧取豪夺愈演愈烈,最终又开始新的历史轮回。早在新中国成立前夕,毛泽东同志与黄元培先生就对这种历史周期律进行过深入探讨,据此提出了建立人民民主政权和保持“两个务必”的政治思想。时间过去了60多年,我们国家各方面的事业的发展早已今非昔比,但旧时代的一些腐朽意识并没有完全消亡,社会主义政权跳出历史周期律的历史任务仍然未有穷期。

  因此,我们的党员在灾难面前表现出来的精神风貌显得极其珍贵,各级党政部门有责任认真总结经验,让这种好的作风、好的官德成为绝大多数党员干部做人做事的常态,让党的共建共享的思想真正落到实处。突发性的自然灾害毕竟是罕见的、偶然的,灾难过去后,人们仍然将一如既往地过日子,时时刻刻都会呼吸领会着党风、官风的纯正与否,时时刻刻都会体味感受着生活的幸福或者艰辛。“天地之间有杆秤,那秤砣就是老百姓。”看一名干部优秀还是庸劣,是一时优秀还是始终优秀,时间是天平,民心是砝码,谁都无法侥幸蒙混过去。

  与人民同甘共苦,要做的事很多,比如维护好人民群众的政治经济权利、实现公平公正的分配制度和就业制度、解决好老百姓最迫切的实际问题、杜绝豆腐渣工程和政绩工程、坚决抵制和反对损害国家和人民利益的行为等等,要做好这些事,关键是要做到一身正气、清正廉洁,有一颗匡时济世、爱国爱民的公心。

  中国共产党从诞生之日起,就立下了拯救民族于危亡、造福人民群众的宏大志向,她的成长壮大过程,一直是与人民患难与共、荣辱与共的过程。可以说,与人民群众同甘共苦已经成为中国共产党人永不磨灭的政治基因。汶川震灾让全民族痛彻心肺,与灾难的抗争证明了中华民族无与伦比的博大爱心和坚强性格,更证明了中国共产党永远是中华民族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中流砥柱。抗灾过程中涌现的许多感人事迹,值得我们认真思索并从中汲取力量。

  始终与人民群众同甘共苦,始终得到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护,我们的党必将永远拥有不可战胜的力量,永远站在时代前沿,始终保持先进性!

  本报首席评论员樊金荣

Powered By Google
·城市对话改革30年 ·新浪城市同心联动 ·诚招合作伙伴 ·企业邮箱畅通无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