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访瑞金缅怀革命先烈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7月03日04:05 大洋网-广州日报

  

“七一”访瑞金缅怀革命先烈
抗震救灾英雄在苏维埃中央第二次代表大会会址前合影。

  77年前,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共和国——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在瑞金革命根据地成立。77年后,在7月1日党生日这一特别的日子,广东抗震救灾代表团寻访红色故都,向革命先烈表达敬意。

  由本报联合广之旅、江西赣州市旅游局、瑞金市政府共同启动的“为七一献礼:广东抗震代表团探访‘红都’”大型活动昨日正式落下帷幕。抗震救灾英雄代表们参观了“一苏大”会址、毛主席旧居、中央革命根据地历史博物馆等多个革命古迹,并且在红军烈士纪念塔前敬献花圈。之后,抗震英雄们结束行程,返抵广州。

  文/记者全杰 通讯员梁婕

  纪念塔前献花圈

  红军烈士纪念塔塔高13米,塔身为炮弹形,外壁布满了一粒粒小石块,象征着纪念塔由无数革命烈士英灵凝结而成。塔座四周刻着毛泽东等领导人的题词。塔的正前方,地面上用煤渣铺写着“踏着先烈血迹前进”八个苍劲大字。纪念塔前,救灾英雄们排成两列,广州特警队的四名英雄代表向烈士献上花圈。抗震救灾代表、广州特警队大队政委吴予冀深深地一鞠躬。随后,广东抗震救灾代表团全体成员也向烈士三鞠躬,神情肃穆。

  随后,代表团来到“一苏大会”会址参观,遇到了95岁高龄的老红军刘家祁,他是受到瑞金市政府的邀请前来与英雄作交流的。刘家祁为英雄们讲述革命往事,还勉励大家要继续为国家多作贡献。

  感受“长征第一渡”

  代表团一行还来到了位于于都县城东门外的“中央红军长征第一渡”。当年红军长征时,第一条要渡过的大河是于都河,部队就是从这里横渡过去的。

  横渡河面宽达600多米,最深深度为3米,当年大部队要过河就只有架设浮桥。于都人民大力支援红军,把所有船只全部调集到渡口,为红军铺设浮桥,有些人还把家里能拿出的木板都全部拿出来了。

  如今,河流依旧滔滔奔流,不变的是。于都人民对红军的缅怀崇敬之情。1996年,于都人民在渡口旁边兴建了一座占地16亩的纪念碑园,2004年还新建了中央红军长征出发纪念馆,令人深深感受到了“于都河畔送红军,长忆军民鱼水情”。

  英雄谱

  广州特警支队二大队民警李维——

  伤口未拆线 就奔赴灾区

  前往瑞金探访“红色古都”的32名代表大都是铮铮铁骨的好男儿,李维就是其中一个代表。李维是广州特警支队二大队民警,曾立下个人二等功。在5月7日奥运火炬传递安保工作中,他因人群挤压被铁栅栏割伤,缝了四针。然而,汶川大地震发生后,李维在伤口还没有拆线的情况下,就随队赴灾区救援。

  来自广州特警队的其他9名队员在抗震救灾中也都立下了赫赫战功,其中大队政委吴予翼、邓其开,副科张玲、刘骁鹰、蔡学锐、袁华忠、杨凌都立下个人三等功,团委副书记雷秋生和李伟锋获得了个人嘉奖。

  广州海珠区环卫队员杨铭新——

  徒手掏粪坑 保灾区清洁

  随团队员中,还有来自广州海珠区的环卫队员杨铭新。他曾在灾区参与清洁工作,“绵阳市九洲体育馆的人数是正常情况的10倍,3万灾民每天产生垃圾30余吨。”5月24日,杨铭新发现公共厕所的粪便溢出马路,当时没有合适的工具,杨铭新就直接把双手伸进粪池,抠开堵塞处,顶着刺鼻的味道把清洁车和卫生间的阀门接上。这一举动,让安置点的群众非常感动。

  其他队员也都是救灾英雄,有冒着生命危险开救护车的司机,也有检验检疫、市质监局、省质监局、房管局、建委、规划局的公务员,他们都在抗震中立下了汗马功劳。

  广州市红十字会医院骨科医生陈志光——

  从容写遗书 入“孤岛”救人

  团友中,记者发现了来自广州市红十字会医院的骨科医生陈志光,他是“九人敢死队”中的成员。5月13日,他到达映秀镇。当时耿达乡无人抵达,成为“孤岛”,翻山要走60公里,两边全是悬崖峭壁,且极有可能发生严重塌方和泥石流……最终,广东医疗队组织了一支“敢死队”前往,队员出发前均写下了遗书。陈志光就是其中一位。

  5月20日,因为在救灾战役中的突出表现,经报请卫生厅党组特别批准,陈志光与另外一名团友在耿达乡火线入党。陈志光说,在七一探访瑞金,感觉很有意义。“看看革命先烈的根据地,能够增加我对党的认识,很荣幸能获邀参加这次活动。”

Powered By Google
·城市对话改革30年 ·新浪城市同心联动 ·诚招合作伙伴 ·企业邮箱畅通无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