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前左腿骨折七次手术后跛了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7月03日04:05 大洋网-广州日报

  18岁少年阿文(化名)就在即将到来的高考前夕突然左腿骨折了,原本以为只是一次简单的骨折内固定手术,没想到等待他的是一场长期抗战:先后进行了七次翻修手术、休学三年,最后的结果依然很残酷:由于多次手术失败反复骨髓炎感染,导致其单侧肢体缩短4厘米,跛行厉害,能看出残疾。

  “他的最后一次手术是我主刀的。他第一次内固定手术材料选择不恰当导致了之后的系列手术,但是骨折伤口愈合越早效果越好,错过首次最佳时期,手术难度将越来越大,效果也打折,起码打五折。”为阿文进行了第七次“接力”手术的中山大学附属某医院骨科专家王力(化名)如此说。

  无独有偶,珠三角一名患者来到广州求治,先前他因骨折早期便接受了胫骨钢板内固定手术,谁知三个月不到便断了,只得再次修复。“我们为他选择了外固定支架、取掉了原来断裂的钢板。”接诊的中山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南院骨科陈燕涛副教授介绍,检查发现,患者之前采用的是记忆合金钢板,但其为“非坚强固定”,即金属强度不够结实,导致患者下地走动时突然断裂、失效,后来还发生了感染和慢性骨髓炎,再次治疗起来“手尾特别长”。

  骨折内固定技术常见

  失败病例却时有发生

  “四肢骨折内固定技术,是创伤外科治疗中常见手术。随着多种内固定方法的推广和应用,临床上内固定失败的病例时有发生。”专家告诉记者,约三成左右内固定失败由医源性造成。“经验不足、生物力学知识掌握不够、带进手术室的材料选择不对,临时只好先用着……”这些都是医生方面的原因。

  一位在骨科从事多年外科手术的医生向记者透露,医生判断失误主要是与术前诊断经验不足有关:内置耗材有千百种类别、各种材料解剖范围各有不同、人体生物力学跨度庞大……评估稍有差池就可能选择错误的内固定器械。“单纯粉碎性骨折?还是工地伤合并被泥土污染引起了感染?临时功能固定、复位还是一次性完成坚强固定?这些都是有‘技术含量’的问题。”医生表示。

  而记者采访中得知,骨科植入性医疗器械是高风险产品,各级监管部门经常开展跟踪检查、飞行检查、专项检查,但检查容易查处难,如果医务人员擅自改变器械的使用方式和范围很难查处。

  跟人掰手腕钢板当即断

  患者不自觉致手术失败

  陈燕涛副教授告诉记者,除了某些医源性因素引起的内固定术失败外,更多的问题则来自患者本身。“愈合力弱是常见现象,老人的骨头愈合较差、营养吸收不良的人也愈合差,这些都会干扰手术。”

  除此外,人为因素也占据不小比例。“曾经收治了一位钢板断裂的农民工,问他原因才知,他的前臂双双骨折,医生为他做好了钢板固定术,千叮咛万嘱咐短期内不要使力,结果他刚做完手术没几天就跟人掰手腕比力气,‘啪’,钢板断掉了。”

  陈燕涛副教授表示,围手术期保护不够是影响手术失败的关键原因,很多患者腿部关节刚装好就马上下地锻炼,非常容易折断钢板。“任何一名骨科手术患者我们都会再三嘱咐他在一段时间内不要负重、避免劳累,但偏偏总有一些病人不听,直到出现意外。”

  另外,材料自身质量不过关等都影响着骨科病人的手术质量和器械使用寿命,一旦折断就可能导致屡败屡战地进行多次修复。

  上肢骨折零配件用于下肢?负重率不够内固定失败,重新再装。选择记忆合金钢板强度不够,病人下地活动马上断掉……骨科植入性医疗器械是高风险产品,手术也存在很大失败可能。而记者深入采访得知:临床约三成骨科内固定手术失败由医源性引起。除此,患者“不听话”、材料不过关也是重大诱因。

  文/记者涂端玉

Powered By Google
·城市对话改革30年 ·新浪城市同心联动 ·诚招合作伙伴 ·企业邮箱畅通无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