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扒手到“反扒高手”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7月03日09:20 正义网-检察日报

  本案导读:

  “多少年我不止一次地问,游子的心为什么这样沉;多少年我不止一次地寻,回家的路上是否绿草如茵……”飞驰的列车上,和周围那些因长途旅程备感无聊而忙着打牌斗嘴的年轻人不同,荣云(化名)显得不太合群,他独自沉默地望着窗外,眉宇间紧锁着一份不为人知的心事。车轮每往前滚动一步,故乡就近了一步,再回到那个逃离了11年的地方,会有怎样的命运等着自己?荣云的心情不禁变得忐忑起来,因为一种别样的“近乡情怯”……

  

从扒手到“反扒高手”

  荣云下班后忙“充电”

  壹 年少时轻狂,

  扒窃生涯不堪回首

  荣云家住江西省分宜县城,这是个安逸平静的小县城,可荣云却觉得他的生活里杂乱无章,充斥着吵闹:父母都是“炮筒子”脾气,一点就着,他们长年因为一些家庭琐事而争吵不休,家里时常“硝烟弥漫”。这样的环境让荣云感到无所适从,他越来越不愿意面对动不动就吵得脸红脖子粗的父母,越来越讨厌待在家里。

  初二还没念完,荣云就自作主张辍学了,父母无暇管教这个正处于叛逆期的孩子。没有了课业的束缚,荣云也乐得成天在外面东游西逛,甚至整夜整夜不回家。刚开始,荣云还会到县城一些店铺当当小学徒,做点临时工,直到有一天,他在街上遇见了一个熟人――李秋生。

  李秋生和荣云是小学同学,初中毕业后,家人帮他在县城一家工厂找了份工作,厂里效益不好,管理也比较松散,年龄相仿的两人经常在一起闲逛,一起打游戏机,很快成了形影不离的好朋友。身上的钱总是来得慢、去得快,何况是两个收入不高的“月光族”。1995年10月的一天,李秋生和荣云的钱兜里照例是瘪瘪的,李秋生就提出去一些有钱的地方“搞点钱花花”。能够摆脱平淡乏味的生活,对于荣云来说是一件求之不得的事情,李秋生的主意听起来既新奇又刺激,荣云丝毫也没有考虑后果,就点头同意了。这一年,荣云才17岁。

  让我们来看看荣云当时的荒唐行径吧:入夜后,荣云跟着李秋生频繁穿梭于供电局、汽车维修中心、大酒店、杂货店等多个地方,砸锁撬窗,大到数百公斤的铝线、电动机,小到味精、鞭炮,他们“一视同仁”,统统伸手不放过,东西一得手,他们就连夜“出货”,钱在手心还没捂热,他们又忙着吃喝玩乐,大肆享受着自己的“劳动成果”。

  从1995年10月至1996年2月仅仅4个月的时间里,李秋生和荣云就作案15次,共盗窃2万余元的财物,这个犯罪数额在当时是比较可观的。短时间内发生的连环盗窃案,在平静的小县城掀起了轩然大波,居民们惊恐不已,纷纷议论谁是神秘的“三只手”。李秋生和荣云对他们“手到擒来”的“杰作”非常满意,两个法律意识极其淡薄的少年还互相吹捧对方为“神偷”、“盗圣”。

  好景不长。1996年3月,两名“神偷”终于落了网,荣云第一次被带进了公安机关刑侦大队的讯问室。“当时我吓得手脚冰凉,全身不停地发抖,心里一直想完了完了,这回真的完蛋了,非常后悔自己所做的事,但也明白后悔于事无补,已经太迟了。”今年6月24日,荣云向记者回忆起当时的场景,仍然心有余悸。

  因荣云当时未满18周岁,公安人员没有给他戴手铐,一番讯问后,公安人员将门反锁就离开了。荣云一个人被关在里面,想着自己可能要被判很多年刑、坐很多年牢,担心得整晚都睡不着觉。第二天清晨6、7点钟,荣云听到“吱呀”一声,门被打开来了,一名清洁工人走了进来打扫房间卫生。荣云失神的眼睛无聊地盯着清洁工人的每一个动作。房间打扫完了,清洁工作走出去了,门,居然没被反锁。荣云定了定神,咽了口唾沫,悄悄将门打开一条缝,瞪大眼睛向走廊张望。走廊上空无一人!荣云把心一横,一溜烟从公安机关跑了出来。

  往家的方向跑了几步,荣云赶紧停了下来,回家就意味着前功尽弃,丧失这难得的自由。来不及多想什么,荣云直接跑去了火车站,身无分文的他逃票挤上了一列开往省城南昌的火车,靠着狭窄的过道,又惊又累的荣云喘了喘气,沉沉睡去。

  贰 悔悟后重生,

  居民信赖“反扒高手”

  到了南昌,荣云已经饿得前胸贴后背。他赶紧找了个小饭馆,凭着在家里学到的做早点的手艺,当起了饭馆的临时工。一个月薪水200来块,包吃包住,荣云一干就是一年多。做工空余时间,他也不敢去离饭馆太远的地方玩,只好守着饭馆一台小电视机打发时间。

  人的心理也很奇怪,虽然在现实生活中时时害怕警察,荣云却偏偏爱看警匪片,爱看那些发生在别的地方、别人身上的抓与被抓的故事。但警匪片中经常渲染的高科技手段,让荣云避之唯恐不及。比如他知道电话可以被监听监控这回事后,从脱逃后长达十余年的时间里,他没敢往家里打一个电话。夜深人静的时候,想家了,想父母了,满肚子的心事和苦水又不能对人说,荣云只能蒙头大睡,一个人在被窝里悄悄叹气,默默难受。

  在油腻狭窄的小厨房里待久了,难免会觉得枯燥,何况这本来就不是荣云想要的生活,更要命的是,当地公安机关对外来人员的身份盘查已经越来越严格,让荣云极度缺乏安全感。在窗户边偷偷地看着警察将一个个可疑分子塞进警车,然后呼啸而过时,荣云担心有朝一日,耳边会突然响起警察的一声断喝:“荣云,原来你躲在这里,你被捕了!”1998年底,惶惶不安的荣云身上揣着几百元钱的微薄积蓄,坐上了一列开往深圳的火车。“当时我的想法是,反正既然已经从家乡逃出来了,干脆逃远一点,越远越好。”荣云告诉记者。

  到了深圳,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喧闹沸腾的车水马龙,让荣云看得眼花缭乱。这座年轻的都市,活力四射、朝气蓬勃,正是荣云所向往的生活状态。站在如潮的人海中,荣云深深吸了一口气,感觉浑身充满了力量。他决定暂时不去理会以前那些不开心的事情,丢掉牵绊,投入另一段新的工作和生活。他抖擞起精神,四处应聘,最后被深圳一家物业管理公司相中,成为了一名小区保安员。

  穿着崭新的保安制服,配着神气的对讲机在宽敞的小区四处巡逻,和友善的居民们互相问候,荣云很快就喜欢上了这份工作。唯一令他稍感不安的是,派出所就紧挨着物业公司,所以他时常提醒自己,不要再行差踏错了,好好珍惜目前的工作,用心做事。

  荣云所在的小区是当地规模较大的一个小区,里面有五六千户的居民,不少小偷盯上了这块“肥地”,他们装成居民混进小区,骗过一些警惕性不高的保安,得手后再大摇大摆地出去。小区内失窃案常有发生,给居民生活造成极大的困扰。

  荣云知道这个情况后,在巡逻时多留了个心眼,以往不光彩的行窃经历,让他对昔日“同行”的心态和行为举止有着较为准确的拿捏和辨别,遇到形迹可疑的人,他就上前细细询问,三五个回合下来,企图蒙混过关的小偷往往招架不住,会自动露出马脚。

  2000年,荣云生平第一次抓住了一个小偷,也生平第一次领到了抓小偷的奖金,其中物管公司奖励他500元,派出所奖励他1000元。看着小区居民、公司领导和派出所干警对他鼓励信任的眼神,荣云激动不已,没想到自己小小的努力和付出,却换来这么多的肯定和支持。他体会到了自身的价值和工作的意义,也更真实地感受到了身为一名保安员的职责和义务。他决定和那个得过且过、成天浑浑噩噩的荣云,彻底地说“拜拜”。

  在和小偷们斗智斗勇的过程中,荣云炼就了一双“金睛火眼”,寻常小蟊贼在他手下过不了几招就会露馅,几年下来,他一共抓了十几个企图在小区“伸手”的小偷。因为小偷都会随身携带小刀、扳手等作案工具,一番打斗是不能免的,所以荣云不是这里被划伤、就是那里被敲了一个疙瘩,经常光荣“挂彩”。小区居民都亲热地管他叫“反扒高手”,看见他受伤了,会自发地买来水果和药膏慰问他。风声一传开,小偷们知道这里出了个厉害的“克星”,渐渐地也不敢来小区作案了。

  荣云还从中总结出了一套反扒的经验做法,积极和同事们分享交流。“保安平时在小区里要多巡逻、多走动、多留心,尽可能地掌握小区居民的情况。遇到陌生的面孔,要上前仔细询问,如果对方眼神闪烁或神情不自然,那就说明他心怀鬼胎。现在小偷往往是团伙作案,一掌难敌四拳,所以保安一旦发现有可疑情况,要用对讲机及时通知保安室,等待同事增援。”和记者谈到他的“三多”反扒理论,荣云滔滔不绝,如数家珍。

  除了抓小偷,荣云还有几笔“得意之作”。

  一是救火,小区内有的楼房是早几年建成的,没有安装任何的消防报警装置,天干物燥时容易发生火灾。有一天中午,荣云突然听到有人大喊“救命”,他和同事跑过去一看,原来是一幢老楼中一楼被改装的饭店着了火,火势渐渐往上蔓延,二楼有户居民被困在家中,只好大声求救。荣云和同事赶紧将梯子架好,用消防管钳和大扳手将二楼的窗户撬开,被困的居民得以安全从梯子上下来,第一个冲进去救人的荣云却被烟熏成了大花脸。后来这户居民还特地包来红包表示感谢,被荣云他们笑着拒绝了。在做保安值班期间,荣云和同事们一共扑灭了十余起小区火灾。当时香港电视连续剧《烈火雄心》正在热播,相熟的居民看见荣云,就会伸出大拇指夸他是“灭火英雄”。

  二是见义勇为。一天晚上,荣云上街去购买日用品,当他走到一条偏僻的小巷中,听到一名女子的呼叫声:“快抓住他,他抢了我的金项链!”荣云一看,抢了金项链的那名男子正朝自己的方向急速奔来,荣云站在原地不动,等到那名男子快跑到他跟前时,他一个箭步冲过去,将男子制服并扭送到公安机关。小区居民听说后都感到很骄傲,特地拨打了当地报社的读者热线向报社“报料”,不久,荣云抓贼、救火和见义勇为的事迹就在报纸上刊登了。

  因工作表现出色,荣云两次被公司评为“先进个人”,2003年,他被提拔为安管班班长,公司领导还主动提出,要为荣云转户口,让他成为一名真正的深圳人。这是多少个“打工仔”梦寐以求的机会啊,荣云却只能借故推辞,好心的同事纷纷劝他接受,他却装作不在意。因为,难以启齿的往事是他心底最大的痛。

  叁 幸福中抉择,

  毅然踏上了回家路

  保安毕竟不能做一辈子,为了掌握一技之长,荣云利用晚上业余时间,参加了技术培训学校,并顺利拿到了中级电工的操作证书。2006年,经朋友牵线搭桥,荣云认识了来自湖北的姑娘阿清,阿清美丽善良,两人很快就相恋了。幸福的背后仍然有隐忧,有时两人正说得开心,荣云却会突然沉默下来,让阿清觉得有些莫名其妙。荣云无法向心爱的姑娘解释什么,因为心中的那根刺,一直在隐隐作痛。

  有了电工操作证,荣云在公司转做电路维修,薪水比以前更加丰厚。工作上驾轻就熟,感情生活日益稳固,荣云开始认真考虑他的未来。在外漂泊已经十年,东躲西藏、忍受内心煎熬的滋味荣云不想再尝,逃避隐瞒过一生是不现实的事情,始终要自己学会去面对、去解决,否则既对不起家人,也对不起一往情深的阿清。他曾偷偷自学了法律,了解到国家的相关刑事司法政策。“我决定回去投案自首,给自己一个机会。”荣云告诉记者。背负了十年的包袱终于彻底被他甩掉,他选择坦然面对,为自己和阿清争取一个美好的未来。

  2007年底,荣云踏上了回家的路,回到了阔别十一年的故乡。故乡变美了,原先的小县城变得更加繁华和现代化;父母却变老了,眼角多了一道道的细纹,头上多了一缕缕的白发。父母拉着荣云,一遍遍地看,一遍遍地问,这个淘气闯祸的孩子回来了,他们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团聚的喜悦过后,父母强忍心中的不舍,劝说荣云去投案自首,争取宽大处理,荣云拉着父母的手,含泪点头。当天,荣云在哥哥的陪同下,勇敢地走进了县公安局的大门。

  分宜县检察院依法对荣云提起公诉,并向法院提出了荣云犯罪时未满18周岁,有自首情节,确有悔罪表现,且在实际工作中为社会作出了一定贡献,建议对荣云从轻处理的量刑意见。2008年4月,法院支持了检察机关的全部指控,采纳了这一量刑意见,以盗窃罪判处荣云有期徒刑三年,缓刑五年,并处罚金2万元。在审判长宣判的那一刻,荣云心里觉得特别踏实,仿佛一个束缚自己多年的魔咒被解除,一块积压自己多年的大石被放下,仿佛心底深处某个阴暗的角落被阳光笼罩住了,照得里面暖洋洋、亮堂堂的,这种感觉真好。

  6月,经过公安机关批准,荣云回到深圳继续打工。关于未来,他有满满一箩筐的梦想和期待。他告诉记者,今年他30岁了,俗话说“三十而立”,他打算多“充充电”,争取多学点知识,实现自我增值;他已经和阿清商量好了,今年年底两人把婚事办了,组织一个甜甜美美的小家庭,好好过日子。听着听着,记者分明看到荣云脸上满布的幸福和爽朗的笑意。


     新浪独家稿件声明:该作品(文字、图片、图表及音视频)特供新浪使用,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转载。
Powered By Google
·城市对话改革30年 ·新浪城市同心联动 ·诚招合作伙伴 ·企业邮箱畅通无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