荡气回肠 意犹深远——读《难忘汶川大地震中的那只手》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7月03日11:16 青海新闻网

  青海新闻网讯 5月12日的汶川大地震,让山河破碎,举国同哀,在反映和体现这一国难的众多文学作品中,长诗《难忘汶川大地震中的那只手》无疑是给人印象非常深刻的一首。这是一首意境深远、值得认真品味的诗。此诗发表后,读者反响强烈,省内外诸多网站纷纷转载。

  这首诗非常有特点。其“特”体现在文风朴实、通俗易懂上。《难忘汶川大地震中的那只手》是一首充满百姓的语言,百姓看得懂、弄得明的诗。在表现技巧上,作者以写实的手法,冲破了格律押韵等形式美的束缚,没有华丽的词藻与哗众取宠的语言,没有神秘莫测、语意模糊的尴尬,采用大众化、民间化的方式,向人们诉说和表达了对抗震救灾的真实感受,是自己动容后泪水和真情的真实流露,具有朴实无华、平易近人的魅力。

  其“特”体现在诗画相映、感情炽烈上。通观全篇,整首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每一句都包含着一个催人泪下的故事,每一句都对应着现实中慑人心魄的画面,全面记录了抗震救灾中惊天动地的伟大历程,这不仅是一首诗,更像一幅画,犹如放电影一般,地震中的一幕幕场景、一个个故事尽展眼前,诗画交融、相映成趣。表达感情时,作者没有满足于自我情感的宣泄,于自然流淌中感情渐渐升温,循序渐进地跳出了“小我”的空间,进入国家民族发展兴盛的“大我”境界。其情悲而不颓废,激昂而不失冷静,作者的感情随着手的内涵和象征意义一步步地得到挖掘、深化,犹如登山一般,拾级而上,最后水到渠成,整个感情一气呵成,将爱国忧民之心、救民于水火之志的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其感情的表达,如涓涓细流,不断积累,最后呈现出一种“飞流直下三千尺”的气势,犹如久攀之后,站在高山望平川,豁然开朗,实现了以情感人、以情动人、以情育人的完美结合。

  其“特”体现在选材独特、小中见大上。反映和表现全体国人抗震救灾的场面和素材很多,作者却独具匠心、独辟蹊径,选取了生活中大家司空见惯的“手”这一特定的题材为切入点,将其放到生活的大背景中,作为描写和讴歌的对象,通过对一只只遇难者的手、救援者的手、国家领导人的手等特写,在悲壮的情调中,催人奋进,给人希望,赋予深刻的精神内涵。从小学生的手、老师的手,到白衣天使的手、将军的手,再到胡总书记、温总理的手……这一只只具体有形的手,在抗震救灾的战斗中,逐步化成了一种无形的伟大民族之手。一滴水能够折射太阳的光辉,同样,一只手可以体现和反映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风貌。在平凡中见伟大,于熟悉中现神奇,对手的感悟和活灵活现的描写,使手形神兼备,体现了作者对手的观察和分析的细腻深刻及独到见解。在手的颂歌中,作者并没有局限于纯粹的一只只具体“手”的命运的或喜或悲,从感性的手到理性的手,从具体的手到抽象的手……将我们熟悉的手实现了一次伟大的跳跃和升华,在手的升华中我们的灵魂得到洗礼、意志得到考验,我们的精神代代相传。靠着这只手,历史上每遇重大灾难就哀鸿遍野、饿殍遍地的悲惨一幕今天没有上演,靠着这只手,我们见证了新旧社会的两重天。

  手是伟大的、可敬的,更是可歌的。人生中既不能忘记自己的手,更不能忘记国家民族的手,忘记是一种背叛,是一种悲哀。亲爱的读者,你凝视过自己的手,沉思过自己的手吗?生活中,让我们再次认识和审视自己的手吧,不管是否拥有手,只要我们心中永远藏着那只坚强不屈的手,把自己的手与国家进步、民族昌盛的命运结合起来,去创造去劳动,我们的人生一定会更加绚丽多彩。只要人人都伸出自己的手,哪怕是微小之力,我们中华民族之手一定能够化作移山填海的力量,战无不胜,中华民族就一定会越来越强大。

  手啊手,每个人的手,国家民族的手,手已经化作了无穷的力量,成为矗立在我们心中永恒的丰碑,因为有了这只“手”,我们温暖,我们骄傲。地震过后,展望未来,我们迎来的仍将是一个个伟大的辉煌。(作者:何雨)

Powered By Google
·城市对话改革30年 ·新浪城市同心联动 ·诚招合作伙伴 ·企业邮箱畅通无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