宽待老人“入室纳凉”的人文意义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7月13日07:52 解放日报

  

宽待老人“入室纳凉”的人文意义

  酷暑难当。有老人进了附近的一家商店,欲借此凉快一下。老人入室驻足才几分钟,便受到了商店营业员的斥责,说是影响生意,于是老人很快被“赶”了出来。望着汗流浃背的老人步履蹒跚走在炎炎烈日之下,不少顾客的同情之心溢于脸上。确实,我们不难发现,在这高温日子里,一些可以随意出入的公共场所,不时地总能见到三两位老人“入室纳凉”,甚至在博物馆也有老人一边享受“免费参观”,一边“孵空调”。

  平心而论,老人“入室纳凉”,大凡有两种情况:一是,家中确实没有安装空调,或因住房困难,或因经济拮据;二是家中虽有空调之类电器,但老人比较节俭,不舍得用。于是,他们便想找个地方“凉快一下”,以解高温之苦。这样的老人多不多?从实际情况看,肯定不多。

  对这些老人给予同情,并不是倡导老人都去“入室纳凉”。公共场所,尤其是像博物馆、机关办公场所等这些地方,如果老人只是专门为了“纳凉”而入室,就会影响其他人的正常活动。但以宽容之心对待老人“入室纳凉”,却是我们这个社会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的题中应有之义。

  对于“主人”来说,遇见老人到此“纳凉”,同情之心首当有之。其次,即使老人“入室纳凉”之举不合规矩,或者有违礼仪,“主人”亦当善言相劝,大可不必大呼小叫“驱赶”之,甚至动口加动手。退而言之,对于一些并非“闲人莫入”之室,既然已有老人“入室”,是否可以先热情“接纳”之,让其凉,然后再加以劝说?

  以宽容之心对待老人“入室纳凉”,体现了对人的尊重和关怀。同时,从老人“入室纳凉”这一现象中也可引起全社会对高温时节老人“纳凉”问题的高度关注。其实,在善待“纳凉老人”问题上,上海确实也有不少值得赞赏的地方。近日有媒体报道,为了让生活在本市社区的高龄独居老人、困难老人和孤老们安度酷暑,享受到夏日中的凉爽,本市各区有关部门为老人们推出了各种避暑举措。比如,闸北区社区的老年活动室、居委会等场所已经向社区老人开放,确保老人们能够在一个凉爽的环境里集中避暑;各街道、镇的为老服务员们还进行日常巡视,每天打一个电话问候独居老人,加强老人家庭水、电、煤等安全检查,排除隐患。一旦发现情况和隐患,立即与老人家属和居委会取得联系。还比如,普陀区长寿社区各小区的老年活动室高温季节每天早上6点半到晚上7点半向老人开放,活动室里不但冷气十足,而且还针对老年人的需求增加了特殊服务……试想,老人们有了这样的避暑之处,怎还会为“入室纳凉”犯愁?

  上海已经进入了老龄社会加快发展的时期。老年人多了,就存在与老人和谐相处的问题。像如何对待老人的“入室纳凉”问题,说到底,它反映了我们这个社会不同年龄段之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有人认为,人老了就不中用了,所以有些年轻人看不起老年人,歧视老年人,这是个世界性的问题,中国同样存在。从这个意义上说,以宽容之心对待“老人入室”,对于形成全社会尊老敬老的文明风尚具有积极作用。


Powered By Google
·城市对话改革30年 ·新浪城市同心联动 ·诚招合作伙伴 ·企业邮箱畅通无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