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湖郎中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7月15日05:14 钱江晚报

  朱文公有足疾,尝有道人为施针熨之术,旋觉轻安。公大喜,厚谢之。且赠以诗云:“几载相扶籍瘦筇,一针还觉有奇功。出门放杖儿童笑,不是从前勃窣翁。”道人得诗,径去。未数日,足疾大作,甚于未针时。亟令人寻逐道人,已莫知其所往矣。公叹息曰:“某非欲罪之,但欲追索其诗,恐其持此误他人尔。”

  (宋·罗大经《鹤林玉露》)

  朱文公即南宋著名理学家朱熹。

  朱熹活了七十一岁,断断续续做过九年不大不小的官,其余时间都用于钻研学术,潜心讲学论道。

  著名学者钱穆先生曾在著述中论及:“在中国历史上,前古有孔子,近古有朱子。此两人,皆在中国学术思想史及中国文化史上发出莫大声光,留下莫大影响。旷观全史,恐无第三人堪与伦比。”

  但朱熹近代的名声却并不好。作为“程朱理学”、“存天理,灭人欲”的始作俑者之一,特别是程颐提出了“饿死事小,失节事大”,他也表示赞同……朱熹在现代人的心目中,就成了灭绝人性的道学先生之魁首。

  朱熹之功过和理学之是非,寥寥数语,无法作深层探讨。这篇小文,只是让我们看到,其实朱之为人,并没有后人想像的那样迂腐。

  朱熹有足疾,曾有一个江湖郎中来为他治疗。针灸以后,老夫子感到腿脚轻便了不少。朱十分高兴,重金酬谢的同时,还送给这个道人一首诗:“好多年走路靠一根瘦竹撑动,想不到针灸还真有神奇之功。扔开拐杖出门儿童看了发笑,这难道就是从前匍匐而行的老翁?”道人拿了朱熹手书的诗章,就离去了。没几天,朱熹足疾重新发作,且比没针灸前更厉害了。急忙派人去追寻道人,已不知道逃到那里去了。朱叹息道:“我不是想惩罚他,只是想追回赠的那首诗,唯恐他拿去招摇撞骗,误了别人的治疗。”

  可见,朱熹实际上是一个颇为忠厚善良的老头。此类事,史籍记载的还真不少。例如有一次,朱熹到女婿家作客,女儿因家贫不能好好招待老父,深感内疚。朱熹知道女儿的心思,吃罢饭,走进书房,挥笔写下一首诗:“葱汤麦饭两相宜,葱补丹田麦疗饥。莫道此中滋味薄,前村还有未炊时。”女儿看后,脸上顿露宽慰的笑容。

  朱熹待人随和,交友看重的是人品,而非地位。他在任职浙东提举时官居五品,理学永康学派的陈亮仅为布衣,找上门来与其争论“王霸义利”,一辩便是十天。在后来十多年的岁月里,两人书信往来由论敌结为挚友。

  朱熹一生淡泊名利,晚年失子,生活相当贫困,一位当官的朋友见其屋漏无以避风雨,欲为其盖房屋。他婉言谢绝道:“此是私家斋舍,不当烦官司。”朋友怜其穷,愿从自己的俸禄中取一二周济之,也被朱熹辞谢。

  可见评判历史人物,其为人为文,有时真的不能一锅煮。

Powered By Google
·城市对话改革30年 ·新浪城市同心联动 ·诚招合作伙伴 ·企业邮箱畅通无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