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大运河的物流中心”系列之三 占据洛口足以争雄天下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7月23日07:27 大河网-大河报

  

“隋唐大运河的物流中心”系列之三 占据洛口足以争雄天下
□首席记者姚伟文图

  说起粮仓,人们都会想起一排排的房子,或圆筒形,或长方形,都十分高大。但是在洛口村,我原来对于粮仓的印象,被彻底改变了。

  洛口村一带为黄土塬地貌,土层深厚,适合挖窑洞,至今不少村民仍居住在窑洞里。窑洞冬暖夏凉,好处多多,即使是这盛夏季节,走进窑洞,所有的燥热马上消退,整个人顿时沉浸入无边的清凉。村民颇为自豪地说:“怎么样?比空调舒服吧?”我只有频频点头的份儿,恨不得在这里买口窑居住。

  坐在窑洞里,说起当年的洛口仓,村民曹继业、曹新杰告诉我,那时的粮仓,都是窑洞。现在村里还有一座神秘的窑洞,相传是当年的粮仓。我很吃惊,原来粮仓可以是窑洞?于是便前去看个究竟。那窑在村子中部的一处绝壁上,已经坍塌,只留着半个洞口。

  曹继业说,这个窑本来全部被埋住了,去年12月,全国政协组织“大运河保护与申遗考察团”,一行60多位考古、历史学者对隋唐大运河进行考察,为了配合考察团的工作,村里扒开了半个洞口。说话间,我们进入窑洞,只见洞壁呈红色,很坚实,似乎经火烧烤过。借着微弱的光线,我看到窑洞尽头还坍塌着一个洞口!走过去看,里面黑黢黢的,什么也看不到,拿着相机咔咔一阵乱照,照出来的只是一段段的洞壁,与外面的基本相同。曹继业介绍说,这窑深得很,从来没有人走到尽头过。很早以前,村里的一户穷人在窑里垒了道墙,截了段窑头居住。这窑换了不少人家,十多年前还有人居住。

  据在里面住过的人说,住在里面总是心神不定,夜深人静的时候,老感觉里面有人出来,走到那堵墙转一圈又回去。这样的传说,令这个窑洞更充满神秘感。村里也有胆大的,想看看到底有多深,不过走不远腿软都回来了。1958年,村子旁边修建陇海铁路复线,有几个胆大的,借了修路工人的灯进去,走了很远,没看到尽头,却觉得头晕,赶紧退了出来,后来才知道是缺氧了。

  洛口村民坚信这是隋代洛口仓的仓窑。村支书曹拴成说,窑洞冬暖夏凉,基本是恒温,十分适合存粮,不霉不生虫。粮食放在窑里,潮就上面一层,寸把厚,里面没事,潮气进不去。曹拴成说,村里人都知道窑里特别能放粮食,1992年,他把一些谷子存在自家窑内一口缸里,2000年拿出来看,还好好的。“窑比一般的仓库好多了,现在我们这附近的国库还是用窑存粮。”

  在后来的采访中,我对洛口村民的说法产生了疑问:那口深不可测的窑洞,真的是洛口仓的仓窑?按照史书记载,当年洛口仓是“穿3000窖,每窖8000石”,明明说的是“窖”不是“窑”,而且每石约合60斤,8000石也就24万公斤左右,似乎用不着那么大的窑洞。由于洛口仓没有经过考古发掘,当年的仓库到底什么样,没人能确定,而这座巨型窑洞到底是干什么用的,更是难解之谜。或许,只有当初那些建造、争夺洛口仓的人,才清楚那些粮仓到底什么模样。

  奇袭洛口脱胎换骨

  隋朝末年,天下大乱,洛口仓成为群雄争夺的目标。无疑,谁拥有了天下第一粮仓,谁就有了争夺天下的资本。

  正是由于占领了洛口仓,一支部队脱胎换骨,成长壮大,一度最有可能称霸中原、一统天下。这支部队就是后来赫赫有名的瓦岗军。

  在占领洛口仓之前,瓦岗军已经起事五六年。他们并不太起眼,当时揭竿而起的豪强为数众多,据说有“六十四路烟尘”,瓦岗军只是其中一股,他们没有多大的志向,靠着在运河沿岸劫夺公私船只过日子,跟后来的水浒好汉差不多。

  变化起自一个叫李密的人。此人出身贵族,颇有远见,他投靠瓦岗军后,先后招降了一些小股义军,使瓦岗军发展到1万多人。李密拿粮食说事儿,向翟让进言:“现在队伍壮大了,可是我们没有粮源,旷日持久,必然陷入困境,如若强大的敌人出现,末日就来临了。如果攻打荥阳,占领官仓养兵,我们才可能与人争锋。”

  于是翟让带瓦岗军杀奔荥阳,攻下了荥阳郡属下的几个县城。此时,隋将张须陀带兵前来征讨。张须陀其人,现在已经没多少人知道了,但在当时他曾经是瓦岗军的噩梦。他英勇善战,手下有裴仁基、罗士信、秦叔宝等勇将,多次击败瓦岗军。听说张须陀来了,翟让“大惧,将远避之”。李密劝阻道:此人有勇无谋,他的部队又多次取胜,十分骄狂,可一战而擒之。

  翟让硬着头皮列军与张须陀对阵,李密则派出1000多人埋伏在树林中。双方交战,瓦岗军形势不利,向后退却,李密伏兵放过追兵,从后面掩杀,令隋军惊慌溃散,翟让转身合击,大破之,“斩须陀于阵”。

  经此战,瓦岗军士气大振,李密趁机再度进言,认为当时天下饥荒,群雄竞起,瓦岗军应奇袭洛口仓。如果占有了天下第一仓,“发粟以赈穷乏,远近孰不归附?百万之众,一朝可集!”

  占领洛口仓的战略意义,果然如李密所预料。隋炀帝大业十三年二月,也就是投奔瓦岗四个月后,李密与翟让率领精兵千人,从阳城(今登封告成镇)北进,翻山越岭,如天降奇兵,出现在洛口仓。驻守洛口的千余隋兵措手不及,虽拼死抵抗,最终被消灭。此时洛口仓已兴建十一年,十一年储备的粮食,转眼间成了李密盘中的菜。

  “来吧,随便背吧!”洛口村民曹继业这样向记者描述瓦岗军占领粮仓后的情形。

  当时的情况的确如此。李密下令打开粮仓,“恣人所取”,这样的消息传播得很快,来取粮食的饥民不绝于路,达近百万人。人都贪心,取得多,出了仓拿不动,就丢在路上,结果“自仓城至郭门,米厚数寸”。仓促之间,也没有瓢盆啥的,人们就织荆筐淘米,大量的米倾洒,“洛水两岸十里之间,望之皆如白沙”。

  洛阳隋军闻讯前来征讨,又被李密率军击退。随后瓦岗军在洛口筑城,将原来周长20里的仓城扩大为周长40里,以此作为自己的根据地。

  有了洛口仓,瓦岗军发展堪称神速。大量的饥民加入,许多缺粮的义军陆续投奔,“巩县长柴孝和、侍御史郑颐以巩县降密”,隋将裴仁基也率其子裴行俨及大将罗士信、秦叔宝投降。短期之内,瓦岗军从万余人发展到二三十万人。此时,军中文有祖君彦、魏征、柴孝和,武有单雄信、徐世绩、裴仁基、王君廓、罗士信、秦叔宝、程知节(即程咬金),这几乎是后来大唐开国功臣的半个班底。可以说,在占领洛口仓之后短短数月,瓦岗军达到鼎盛时期,改称他们为“洛口军”似乎也不为过。

  尝到了攻占粮仓的甜头,随后瓦岗军又攻下回洛仓、黎阳仓,将天下六大粮仓中的三个纳入囊中。凭借这些粮仓,瓦岗军控制了中原广大地区,其锋芒一时天下无双,令天下豪杰侧目,“武阳郡丞元宝藏、黎阳贼帅李文柏、洹水贼帅张升、清河贼帅赵君德、平原贼帅郝孝德……永安大族周法明举江、黄之地以附密,齐郡贼帅徐圆朗、任城大侠徐师仁、淮阳太守赵佗皆归之。”

  不久,瓦岗军内部发生变故,李密干净利索地解决了翟让,独掌了兵权,随后多次击败洛阳的王世充,一时间,天下众望归于李密,“东至海、岱,南至江、淮郡县,莫不遣使归密。”群雄中,极有实力的窦建德、杨士林、孟海公、徐圆朗、卢祖尚、周法明等,都派遣使者,上表劝进,请李密称帝。李密虽然没有答应,但也自视为各路人马之盟主,称霸天下之势昭然。

  失却洛口瞬间崩溃

  占据了几大粮仓,手头有大把的粮食,这是李密的优势,他很善于利用这一点。

  瓦岗军占领黎阳仓不久,宇文化及在江都造反,杀了隋炀帝,率军北归,由于缺少粮食,他的兵锋直指黎阳。到嘴的食儿,怎么能让别人叼走?李密赶忙率领精兵两万,从洛阳赶去增援。

  宇文化及的军队有十余万人,是正牌御林军,战斗力极强。两军相遇,李密知道宇文化及缺少粮食,急于决战,所以偏偏不跟他交锋,派徐世眅死守仓城。得知宇文化及粮食快吃完时,李密用了个孬招:派人与他谈和。宇文化及不知别人在挖坑,十分高兴,不再控制用粮,让士兵放开肚皮吃,因为李密的粮食马上就会送来了。

  等来等去,等不到李密的粮食,宇文化及才知中计,不由大怒,驱军死战,瓦岗军落了下风,李密本人也为流矢射中。但宇文化及的部队一点粮食也没有了,再也支撑不下去,“众多叛之”,投向李密的人“前后相继”。宇文化及只得带着少数部队向北逃窜。

  打败了宇文化及,李密转身回来继续围攻洛阳。大概人得意的时候都容易忘形,智商随之大大降低。原本善于打粮食牌的李密,这时在粮食问题上犯了错误,将自己的王牌给浪费了。

  隋朝设计洛阳城时,将粮仓建在了城外,府库则建在城内。瓦岗军占领了粮仓,多的是粮食,军服却十分缺乏;而洛阳城里的王世充缺少粮食,军服却十分富足。饿肚子显然比挨冻事大,于是发生了战争史上有趣的一幕,交战双方试图做生意:王世充派人找到李密,请求用军服跟他交换粮食。

  开始的时候,李密并没有答应这桩交易。但他的部将、负责驻守洛口仓的邴元真贪图私利,多次劝李密答应这事,李密一糊涂竟然答应了。

  当时洛阳“绝粮”,肚子实在饿得受不了,士兵就偷偷出城,“归密者日有数百”;而交易之后,城内有了粮食,投降的人就很少了。李密这才感到后悔,停止了这桩荒唐的交易。

  靠从敌人手里交换粮食,显然不是长久之计,王世充知道,洛阳城再也无法死守,他决定用最后两万部队做孤注一掷。

  最后的大战就在眼前,裴仁基向李密进言,敌人乏粮,必然急于求战,我们就偏偏不跟他决战,分兵守住要道,派三万精兵沿黄河过去只取兵力空虚的洛阳,王世充若掉头回救,我们按兵不动;他若再出来,我们就再逼洛阳。如此令王世充疲于奔命,不出十天,就可轻松取胜。

  这个建议本是“王道”,李密对此并不陌生,前不久对付宇文化及用的也是这办法,他本来也认为应该固守,但刚刚投降过来的原宇文化及大将陈智略、樊文超等立功心切,急于求战。一时间大部分人都想速战,李密惑于众议,又不太把手下败将王世充当回事儿,于是决定出战。裴仁基和魏征苦苦相劝,但李密已听不进去了。

  这次战斗中,已处于绝地的王世充军爆发了惊人的能量。做了充分准备的王世充奇谋频出,他先派二百骑兵潜入敌后埋伏,又找个跟李密相像的小卒,绑了藏在军中。决战开始后,王世充派出他最剽勇的部队,“出入如飞”,快速冲击瓦岗军。占得上风后,他将假李密牵到阵前,大喊:“抓到李密啦!”他的部队顿时士气大振,皆呼万岁。而潜伏在敌后的两百伏兵突然出现,乘高而下,在李密营后放起了火。瓦岗军军心动摇,瞬间溃败,裴仁基﹑祖君彦被俘,原宇文化及降将张童仁、陈智略等墙头草降了王世充。李密仅带了万余人向洛口撤退。

  但洛口守将邴元真原是翟让亲信,早就和王世充勾搭上了,此时约王世充渡洛水取洛口仓。李密察知此事,故意装不知道,想乘王世充夜里渡洛水时杀他个措手不及。这是一个可以挽回局面的好计策,但人倒霉的时候似乎怎么都不顺,如此重大的行动,却在细节上出现了问题:王世充大军渡河的时候,李密的侦察兵竟然没有发现,等到发现时,王世充的部队已经全部渡过洛水,丧失了战机。李密前有王世充,后有邴元真,自料不能取胜,只好率军逃走。邴元真将洛口仓献给了王世充。

  失去洛口仓之后,瓦岗军没有了根基,数十万之众,一夜间崩溃。李密只好前去投奔李渊,后来又想叛逃,被李渊手下将领所杀。可以说,这位乱世英雄大起大落、大悲大喜的人生,与洛口仓有着不解之缘。

  后来李世民攻打洛阳,采取了跟李密一样的“攻略”:先打下洛口仓,再打下回洛仓,使洛阳城陷入断粮的困境。不过李世民不是李密,他再也没给王世充机会,最终令因饥饿失去抵抗力的王世充俯首称臣。

  在这场战争中,李世民显然看准了粮仓远离洛阳庇护的弊端。或许因为这样的原因,唐代初年,洛阳城内出现了一座大粮仓,并逐渐取代洛口仓,成为天下第一大粮仓。

  洛口村中这个已经坍塌、只留半个洞口的窑洞,相传就是当年的粮仓。

  来源:

Powered By Google
·城市对话改革30年 ·新浪城市同心联动 ·诚招合作伙伴 ·企业邮箱畅通无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