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500余拆迁失业者如期"面对面"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7月28日00:57  燕赵都市报

  本报记者 杨佳薇

  ■新闻提示

  从7月14日启动,本报一直持续为拆迁失业人员与用工单位搭“桥”,截至7月24日,本报搭建的“就业桥”已促使86名拆迁失业人员与26家用工单位成功对接,85家单位“加盟”就业桥。7月26日,本报预计促成的“就业桥”上面对面,由于奥运安保的需要,延伸到了网络,近60家用工单位在网上继续招聘拆迁失业人员,虽然没有实现大规模的“面对面”,但到场的500余名拆迁失业人员仍然纷纷表示理解和感谢,更有54名失业人员现场进行求职登记,仍然期待今后还有机会通过本报的“就业桥”实现再就业。

  ■镜头

  “就业面对面”延伸到网络

  7月26日,本报正在促成的“就业桥”上面对面,由于奥运安保的需要,转变成了网络“面对面”,意欲与拆迁失业人员“面对面”的近60家企业“聚集”在网上,等待拆迁失业人员,而近500余名到达“面对面”现场的拆迁失业人员则表示,虽然平台转到了网络上,还是很感谢本报的关心和关注,也期待通过网络与用工单位进一步交流。

  □失业人员“聚集”现场

  7月26日9时许,当记者赶到“面对面”现场时,已有一批拆迁失业人员等候在现场,“我们看到紧急通知了,知道招聘会转到网上了,就是在这里看看。”王女士告诉记者,她是在本报看到消息过来的,想了解一下企业信息,她记下了网络招聘的网址,将上网全面了解。“这段时间我已经从《燕赵都市报》的‘就业桥’上了解了一些企业,真的非常感谢《燕赵都市报》。”

  有拆迁失业人员告诉记者,很多人都是不到9时就到了,“心里都非常珍惜任何一次求职机会。”41岁的张女士告诉记者,过来很想在工厂里找个比较稳定的活,家里靠丈夫不到900元的工资,还有上高中的女儿,几乎支撑不住了。

  大约11时左右,“聚集”现场的拆迁失业人员才渐渐散去,他们纷纷表示会去网上看看那些企业,希望借网络同样能形成“对接”。

  □少数企业现场“招聘”

  “你的店是什么时候拆的?”“大概五月吧。”“我也是。”“你的条件很不错呀,做销售应该没问题。”在“面对面”现场,虽然现场招聘没有如期进行,但这样的“交流”经验的场面几乎随处可见。聚在一起的拆迁失业人员们纷纷表示,因为彼此的经历多少有些相似,所以,不少陌生人交谈起来也感觉特别亲切,互相出出主意,聊聊感受,至少能给对方鼓励。“有这样的平台就是好,我刚失业时一直很郁闷,整天在家也不出门,感觉自己很没有价值,如果早点有跟这些下岗朋友们交流的机会就好了,自己肯定能早些恢复自信。”曹女士说。

  而由于有不少拆迁失业人员“聚集”,少数企业就在现场进行了“户外招聘”。“我们要招一些社区管理、社区服务和销售人员,本来今天也是面对面的,看到这么多拆迁失业人员在这里,就想在这里顺便了解一下。”一位负责招聘的杨女士告诉记者。而记者在现场看到,不仅仅杨女士,有一部分企业除了在网上等待拆迁失业人员,还主动到了现场与停留在现场的拆迁失业人员“对接”。

  ■特写

  拆迁失业人员“变身”招聘者

  “我是来招人的。”在“面对面”现场,32岁的王女士一句话就吸引了大家的注意。她手里拿着一堆宣传材料向应聘者们介绍着,而几个月前,她也刚刚成为拆迁失业人员。

  几个月前,王女士有一个开了十年的服装店,家里大部分收入都来自店里。自从店面拆迁后,生活的开销就都来自丈夫不多的工资。“我有个女儿,为了培养孩子,我在教育上花钱可一点都不吝啬。”王女士说,学费和平时课外培训的钱一年下来将近2000元,生活压力确实挺大的。

  为了尽快找到工作,她做了保险业务员,“这份工作辛苦,难做,不过有挑战性。”王女士自信满满地说,接触这份工作三个多月了,每月都有底薪,工资的多少是靠业务提成,工作性质就是多做多得。不过,王女儿说,这也是一份很辛苦的活儿,每天都在外奔波拉单。

  “现在要找一份合适的工作真不容易。”王女士感叹着,“其实,工作没有太明确的好与不好,今天来招聘会现场,就是想把自己的求职心情分享给那些还在为工作发愁的朋友们。”

  ■数字

  54名失业人员现场登记求职

  “虽然不能面对面,但是我还是希望留下自己的求职信息,希望能多一些求职机会。”在“面对面”的现场,不仅仅很多拆迁失业人员“聚集”,同时,还有失业人员主动留下了自己的求职信息,希望通过本报的“就业桥”进行发布。“我看到《燕赵都市报》上发布了很多企业的信息,我就想能不能把我们的信息也发出去,说不定也有企业找我们,这样我们就能多一条就业的途径。”陈女士说。

  在一天的时间里,据本报初步统计,共有54名失业人员现场登记求职,他们的年龄都在35岁左右,学历大都是高中左右。虽然学历不高,但都对工作非常渴望,他们纷纷表示,只要能就业,就要好好干下去。

  ■部门

  今年将持续关注拆迁失业人员

  “在‘三年大变样’工作中,被拆迁户既是长期的受益者,也是暂时利益的受损者。我们要高看一眼,厚爱一层。”在今年6月召开的全市领导干部会议上,石家庄市市长冀纯堂这样强调。

  昨天,记者从省会劳动、就业部门获悉,目前,石市已经重点对因拆违、拆迁造成的失业人员和零就业家庭采取了多种形式的就业援助措施。市就业局在拆违拆迁安置失业人员就业时,实行了“一帮二发三培训、四会五访六贷款”的工作模式。

  “一帮”,就是积极帮助拆违拆迁失业人员联系新的经营场地,实行拆前、拆中、拆后全程服务。目前,联系新的经营场地800多个,安置拆违拆迁失业人员2500多人。“二发”,就是发放“再就业优惠证”,根据拆违拆迁失业人员实际情况及时发证,享受相关优惠政策。截至目前,共发放“再就业优惠证”1000多个。“三培训”,就是免费培训,积极为拆违拆迁失业人员举办专业培训和创业培训班。全市已经举办培训班20期,共培训1772人。

  “四会”就是及时召开拆违拆迁失业人员专场招聘会,积极了解企事业单位用工情况,提供就业信息,使他们实现再就业。目前,全市共召开了26场专场招聘会,累计实现再就业6328人次。在招聘会上,用人单位都表示在同等条件下将优先聘用拆违拆迁失业人员。“五访”,就是全程跟踪回访52户因拆违拆迁形成的零就业家庭。“六贷款”,就是利用小额担保贷款为拆违拆迁失业人员实行政策扶持,目前已有16名人员达成贷款意向。

  “随着拆迁拆违失业人员就业再就业政策进一步实施,效果将进一步显现。”相关负责人介绍说,截至目前,石市因拆迁拆违造成失业的市民有近8000名,通过送岗位、送铺位、鼓励自主创业等多种形式,市区已有3500多名拆迁拆违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未来,还将有更多因拆迁而失业的市民在政府的协助下找到新的工作,预计到今年年底可基本解决因拆违拆迁形成的失业人员再就业问题。

  ■回顾

  关注的,还将更多

  本报记者杨佳薇

  7月14日,朴实而平凡的拆迁失业人员许京汉走进了我们的视野。许京汉是看到本报搭建“就业桥”的报道后,第一个前往42中求职的失业人员,同时,也是第一个通过本报搭“桥”顺利就业的。而在许京汉的求职记忆中,这也是他第一次没托人就找到的工作。

  昨天,是许京汉在42中工作的第13天,从陌生到熟悉,电话中,许京汉已经显得更加自如,“工作挺好的,我一定会好好地干。”在表示对工作的适应之外,就和第一次采访他一样,许京汉一直笑着在向我们表明他的工作态度。

  其实,在这将近半个月的时间里,很多像许京汉一样的拆迁失业人员与我们靠近,听他们诉说家里的沉重和拆迁失业后的茫然,透过本报的“就业桥”,我们看到他们渐渐露出了笑容……

  7月15日,许京汉成为通过“就业桥”首名找到工作的失业人员。

  7月16日,21家企业“桥”上招手拆迁失业人员,53岁的王保建继许京汉后,也通过本报“就业桥”顺利就业了。

  7月17日,已有33家企业提供了百余岗位,有14名拆迁失业人员通过本报搭“桥”实现就业。

  7月18日到20日,短短三天时间里,本报搭建的“就业桥”又接到了19家用工单位打来的电话,表示愿意提供更多的工作岗位给拆迁失业人员。

  7月21日,共有64家单位通过本报招聘拆迁失业人员。

  7月22日,已有23名拆迁失业者通过本报“就业桥”实现就业,有10余家用工单位期待与拆迁失业人员“面对面”。

  7月23日,本报为拆迁失业人员与用工单位搭建的“就业桥”已经吸引了80家用工单位为拆迁失业人员设岗。同时,无数拆迁失业人员也对本报此次活动表示了感谢。

  7月24日,85家单位“加盟”就业桥,同时,“就业桥”已经促使86名拆迁失业人员与26家用工单位成功对接。

  7月26日,本报为拆迁失业人员与用工单位搭“桥”暂告一段落,有54名失业人员现场进行求职登记,仍期待通过本报的“就业桥”实现再就业。

  从第一个实现再就业者到最后难以确切统计的再就业者名单,本报搭建的“就业桥”已经得到了很多读者的肯定,虽然短短两周的关注不可能“帮扶”所有的拆迁失业人员,也难以“对接”所有的求职者和招聘者,但是,我们的关注确实让更多人感受到了一种温暖和重视,也成功实现了一种尝试。无数拆迁失业人员给我们打来热线电话表示感谢,同时,希望我们不要停止关注,希望“就业桥”能持续下去。

  虽然,我们的“为拆迁失业者找工作”报道暂告一段落,但我们还会一如既往地关注下岗失业人员。今后,我们还将择机开办“就业桥”专栏,以帮助更多的下岗失业者。

Powered By Google ‘我的2008’,中国有我一份力!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