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刘庄:联产承包潮中的“钉子户”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7月28日05:06  大河网-河南商报

  

刘庄:联产承包潮中的“钉子户”
刘庄村口的墙壁上挂着史来贺的一句话

  ■商报记者 卢艳艳 文/图

  79岁的连继梅是刘庄村民,一家4口住在3层8室4厅3卫2厨、472平方米的别墅内,人少房多,多半房间没人住。

  每天,她都会领到两份鲜牛奶,每5天村里会发一次肉。连继梅只是全村1600户人口中普通一员。村民的年收入达2万多元,享受着42项福利待遇,家家户户无论人口多少,统一住上了472平方米的小洋楼。

  2008年,河南新乡市七里营镇刘庄,这个与华西村、南街村一起因集体经济而驰名的村庄内,飘着阵阵药味,生活一如既往。

  但刘庄,差一点就不是刘庄了。在全国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大潮中,刘庄因不愿分产到户,成了“钉子户”,前支书史来贺和村民承受着巨大压力扛了过去。

  ■ 钉子户

  包产到户潮中坚持集体经济

  “既要把人带到富路上,又要把人带到正路上。”刘庄村口的墙壁上有着这样一段话,这是前支书史来贺留下的。

  刘庄,险些不是刘庄。

  1978年,以安徽省凤阳县包产到户为标志,中国拉开了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序幕。全国农村掀起了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大潮。而刘庄,却成改革道路上的“硬骨头”。

  当时的刘庄,村集体经济积累已经超过百万元,大多村民都住进了二层洋楼。

  小洋楼都是村民自己动手建的。在史来贺的倡导下,全村上到老人,下到小学生,有空闲的人都参与了劳动。连继梅当时在纸厂工作,白天上班,下班空闲就赶着去工地。到1978年的时候,日子好得“想都不敢想”。“这些小洋楼,可是连县里面的干部都没住上的。”连继梅说。

  但此时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却要刘庄包产到户。

  史来贺认为,刘庄从1950年就实行集体所有制,已经适应了这种模式。更重要的是,刘庄已由传统的自然经济转入了商品经济,三分之二的劳动力转移到了工业、服务业上,村里有喇叭厂、畜牧厂,集体经济力量雄厚,如果一分了之,工厂、土地都成为个人的话,必然会阻碍生产发展。

  全国都在搞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刘庄成了“钉子户”、“硬骨头”,史来贺承受的政治压力可想而知。“目无领导”、“这下可捅了马蜂窝了”……各种非议传来。

  这并不是史来贺第一次拒绝跟风,在1956年,全国农村“小社并大社”时,史来贺就带领刘庄拒绝加入高级社,而是成立了独立的公社。

  ■ 硬骨头

  工作组进村 要求选掉史来贺

  很快,省里派来了工作组说服刘庄村民,工作组十多名成员四处活动,对村民宣讲把集体企业和土地平分到户的好处。

  今年60岁的村民刘先生说,当时,工作组在村里见着人就上去打招呼做工作,描述分产到户的好处,但村民们多是给这些人白眼,或装作没看见。

  白天,工作组人员挨家挨户地做工作。晚上,村民们自发组织起来,商量着怎么扛过这波风潮。人们达成“协议”:如果要求进行选举,大家一定要反对把地分下去。

  工作组反复做工作,广播里天天播放的也是包产到户的信息,有人动摇了。

  村子里一位张姓村民想要把地分出去,早上见到史来贺说了下意见,史来贺说不反对。到晚上,又跑回来说不愿意了。原来,他老婆知道后对他破口大骂:“老书记领着走到今天这么不容易,大家都拧成一股绳,你倒先泄气。”大闹着要和他离婚。

  “当时,压力自上而下,村里的气氛比较压抑。”村委会工作人员吕丽娟说。

  工作组的工作只得到了几个人的支持。即使这几个人,也在家人的劝说和白眼下很快反悔。

  说服难以奏效,这时候,工作组得到通知,要求组织村民选掉史来贺。国务院也成立了调查组,调查组工作人员来刘庄见到村民就说,把地分下去吧。

  “扛不住了。”有人大哭。多年的政治生活,让这些村民们心存忐忑。

  ■ 渡难关

  胡耀邦肯定刘庄:“我赞成这个”

  远近村庄的人,都在等着看史来贺笑话,周围的人都在说,史来贺这次彻底完了。

  对于不能当干部这点,史来贺却不是特别在意。他经常说自己生来就是刨地球的命。村委会干部刘俊荣说,对仕途没什么挂念,是史来贺当时坚持的很大的一个原因。

  工作组组织村民进行了三次投票,都没有结果。村民要不依旧把选票投给史来贺,要不就是弃权。

  这些情况的发生,史来贺被认为是总后台。工作组给史来贺做工作,史来贺争辩说,中央要求从实际出发,“以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不搞一刀切,并不排斥其他责任制和分配方式。

  工作组对史来贺最后的交涉是:工厂不分,把地分了总行吧?史来贺依旧表示,听大家的意见。到1981年,工作组最终撤离刘庄。

  工作组撤了,村民们并没有感到安宁,直到1981年胡耀邦的到来。

  1981年8月8日,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的胡耀邦来刘庄视察,听了史来贺的汇报,认为刘庄搞得很好:“就是要因地制宜,要实事求是,我赞成这个。”

  得到胡耀邦的赞同,村里宣传相庆。刘俊荣说:“当时,大家都激动地掉眼泪,终于松了一口气,多少人等着看刘庄笑话,这么多年,村民们也是不安心啊。”

  从此,再没人拿刘庄不搞联产承包责任制说事。

  ■ 背后

  刘庄:史来贺的“神话”

  现在,村民的家里几乎都悬挂着史来贺的照片,提起史来贺,大都两泪涟涟。

  史来贺是谁?

  史来贺生于1930年,1952年起担任刘庄村支书。1959年,史来贺作为全国劳模赴京参加国庆观礼。自此后,他当选中共十三大至十六大代表,7次当选全国人大代表,4次担任全国人大常委。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历任党和国家领导人多次接见了他。

  在刘庄的展览室内的相片上,史来贺多站在国家领导人的身后。村内宣传工作人员吕丽娟说,领导人的身后,不是任何人都能站的。

  史来贺和刘庄显赫的名声,使他们成为联产承包制路上的“钉子户”,却也是他们保住集体经济的护身符。有村民认为,如果当年不是史来贺赫赫有名的名声,命运很快会被改变。

  是什么力量让村民如此推崇史来贺?

  吕丽娟说,史来贺当选刘庄村支书后,先是带领村民办农场,每次劳作,都一马当先冲在前面,随后又带领村民办起了喇叭厂、机械厂、淀粉厂、制药厂等8个厂。

  村里的收入不断提高,直到今天,刘庄每年上缴税款1亿多元,华星制药厂成为全国三大生产青霉素的基地之一,年出口创汇达1亿美元。可以说,史来贺个人魅力和蒸蒸日上的生活让村民心服口服。

  ■ 思考

  不可复制的刘庄

  环保困扰的刘庄

  刘庄村民现在的生活,让不少邻村人羡慕。不少村庄试图复制,没有成功。村民认为,刘庄无法复制在于领导人无法复制。

  吕丽娟说,找个像史来贺那样的村干部本来就很难,更何况,“一个村再要像刘庄那样靠喇叭厂、造纸厂、制药厂起家,几乎不可能了,那个时代过去了”。

  十几年前,史来贺曾帮一个临村建造纸厂,免费送给对方机器,并派出人员专门指导,但以失败结尾。自此,史来贺不再问其他村的事情。

  一个事实是,现在国家环保项目抓得非常紧,即便史来贺援建邻村造纸厂成功,数年后也要因环保政策而关掉。

  环保问题已成刘庄的当务之急。站在刘庄附近的道路上,飘来的阵阵药味让人不舒服。2005年上半年,华星制药厂因环保不达标连续三次被勒令停产。

  而华星制药厂的资金链问题,也一直为业内所怀疑。记者就此事向刘庄村委会询问,证实此前“刘庄不像南街村,不欠银行一分钱”说法不准确。

  刘庄村口建起的一面2米多高的铁丝网围墙,将村子与外界隔绝。村民们已适应空气中的阵阵药味。提起史来贺,多数人仍是两泪涟涟。

Powered By Google ‘我的2008’,中国有我一份力!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