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连日来“高考移民”事件报道引起强烈反响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7月28日07:35  青海新闻网

  青海新闻网讯 连日来,本报连续刊发的“高考移民”事件报道,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和强烈反响,读者纷纷致电本报表达他们对“高考移民”的看法。同时,全国有不少媒体都发表评论,各门户网站及部分地方网站也连续转载。一时间,这一事件在网上引起网民热议,有赞同的,也有反对的,可谓是众说纷纭。

  崔昊文就读于青海师大附中。还有不到一年的时间,他就要赶赴2009年的高考考场。崔昊文告诉记者,学校其他年级的学生已经放假了,然而,他们这些“准毕业生”要投入到紧张的复习中。其实不论是自己和同学,还是那些“移民”,愿望都是相同的,就是能进入一所好的大学,实现自己的理想。崔昊文对“高考移民”是这样看的,我省的教育资源和省外相比还比较匮乏,录取分数比省外低,这让“移民”从我省考入名校的概率大大高于他们所在的省份。在利益的面前,理想公平和教育公平被埋没了。市民杨女士的女儿今年考得不错。这几天,她每天都在关注“高考移民”事件的报道。杨女士告诉记者,“高考移民”的确让人非常气愤,他们用不正当的手段在青海落户、建学籍,在享受外地优质的教育资源后,却来挤占青海本地就读学生的高校招生名额,这对青海的考生是不公平的。同样是寒窗苦读,尤其是那些农村的孩子,付出的也许更多。然而,也许就因为“高考移民”的出现,挤占了本来应属于他们中间某些孩子的名额。

  教师蒋老师说,取消“状元”录取资格罚得重了。王湘苹即使没有少数民族35分的加分,也取得了620分的好成绩。王湘苹的考试身份虽然是假的,但考试成绩是真的。取消高考录取资格,就意味着她今年将不会被任何国内大学录取,她就是要上大学,也要等到三年后在河南重新参加高考。也许有人认为,这是对她及所有被查处的“高考移民”的惩罚,是他们犯错误必须付出的代价。但严格地说,犯错误的不是学生,而是学生的父母,“高考移民”大多是父母操办,而孩子只能被动地服从。虽然孩子也许是这一行为的直接受益者,可是这个代价对18岁的孩子来说,是不是太大了,甚至有可能就此改变他们的一生。

  晓敏(化名)前不久已经被北京的一所重点大学录取,这是她的自豪,也是父母的光荣。晓敏是个直言快语的孩子,她对记者说:“凭什么要把‘高考移民’的板子打在考生一个人的身上,凭什么父母的错误,还有那些帮助他们的父母形成这一事实的人犯下的错误,要让一个孩子去吞最终的苦果。我不知道王湘苹、刘晓曼、夏雨欣有什么错。”晓敏对和她年龄相当的几名同学的遭遇感到非常惋惜,她表示,如果说“高考移民”是犯错误的人,他们同时也是受害者。同时,晓敏也表达了美好的愿望,她这样说:“惩罚永远只是补救手段,但这种补救能不能有折中的办法,至少不要打破同学们上大学的梦。”

  与此同时,各网站的论坛里,网民朋友们也积极发帖发表看法。大多数网民还是持“给‘高考移民’一次机会”“不应该因为‘移民’身份彻底否定一个成绩优秀的孩子”等类似的观点。也有网民认为,是制度上的漏洞造成了这样的结果。还有网民认为,对利用职权为“高考移民”创造条件的那些人的惩罚太弱,才有这样的结果……(作者:辛文)

Powered By Google ‘我的2008’,中国有我一份力!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