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南京师范大学调研显示 异地安置就学的灾区儿童心理问题应引起关注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7月29日05:10  中国青年报

  

  本报讯(徐锐 记者李润文)“这里很安全,这里的人很好,但这里不是我的家,我感到很孤独。”来自四川绵竹的灾区小朋友强强这样悄悄告诉南京师范大学的一位心理咨询老师,而他的同伴小刚却说:“我喜欢这里,这里的条件好,我的家乡太穷了,我不想回家了。”

  近日,南京师大教育科学院发布的一项调研结果显示,有相当一部分(约占调查人数74.3%)的由川入苏暂时安置就学的地震灾区儿童,开始呈现上述两种“心理逆差”:要么对陌生的生活环境产生无法融入的隔离感,特别是在灾后,身心、生理发生急剧变化的时候,其根本原因是缺少倾诉对象;要么“乐不思蜀”,对家乡很快产生疏离甚至厌恶感,其主要心理动因是地震恐惧感的遗留、对安全的向往和新价值观的冲击等等。

  针对调研中所反映的情况,7月上旬,该院由10多名心理学专家、教授带队,30多名应用心理学、教育学等专业的博士、硕士研究生组成“守护天使团队”,来到灾区儿童安置相对集中的江阴市南闸镇,就“灾后心理逆差”这一课题进行了为期一周的实证矫治。专家和研究生们借助“创伤后压力障碍(PTSD)”的理论工具,采用交换“天使日记”的形式,零距离接触灾区儿童群体的心灵声音,有的放矢地引导他们走出“向往”和“排斥”的逆差困境;同时采用“天使画册”的方式,消解孩子们内心的恐惧感,充分释放他们曾经试图掩饰的不安和惶恐,现在已经取得了良好的初步矫治效果。

  参与此次调研和矫治的南师大教科院顾中亚老师认为,灾区儿童的入学问题已引起全社会的关注并基本得到妥善解决,但因地域迁徙、生活环境改变而诱发的更多心理问题更不容小觑,比如亲情感缺失、乡情感淡漠等等。他建议,要解决这些问题,除了诸如南师大“守护天使”活动这样的引导和矫治之外,还必须在全社会及早构建实施专门面向受灾人群的教育扶助体系,包括对儿童拓宽教育内容、增加基金扶助、志愿者长效心理扶助等,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

Powered By Google ‘我的2008’,中国有我一份力!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