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金融中心建设如何找准定位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7月29日07:25  解放日报

  除了上海,中国还有很多城市怀揣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梦想,上海如何找准自己的定位?在日前召开的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参事研讨会上,众多专家学者为上海推进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积极建言献策。

  找准定位

  金融业发展是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上海目前已形成了以资本、货币、外汇、商品期货、金融期货、黄金、产权交易、再保险市场等为主要内容的现代金融市场体系。

  然而,上海要建设成为国际金融中心,还得选择好发展模式。长期担任金融研究和决策咨询工作的原上海市政府参事洪葭管认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应该定位为与实体经济相关联,成为国际、国内两种金融资源集中配置的场所,而不是中国的“金融飞地”。

  毋庸置疑,实体经济的发展、要素市场的活跃、贸易流量的支撑将增加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底气。原上海市人民政府参事、高级经济师梁源凯谈到,截止到2007年底,上海主要中外资金融机构达到858家,成为中外金融机构的主要集聚地,形成了包括银行、证券、保险、基金、信托在内的中外资金融机构共同发展的格局。许多全国性金融机构的主要营运中心、交易中心、票据中心、离岸业务中心、授信评审中心、数据处理中心、研发中心等,都已汇聚在上海。

  正因如此,上海寄托了中国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美好愿望。成都市政府参事、四川大学经济学院教授马德功提出对上海的期盼:从国家战略进一步强化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最终突破区域界限,实现金融一体化。

  破解难题

  金融中心的形成是市场选择的过程,与世界上其他国际金融中心相比,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还存在着诸多瓶颈和软肋。

  “要成为金融中心必须先成为经济中心,即拥有雄厚的经济实力和较强的经济集聚和扩散能力。”梁源凯指出,要增强经济总量,上海必须与其腹地经济一体化。

  目前,在上海约17万名金融从业人员中,具国际水准的国际金融高级经营管理人才还很缺乏。同时,虽然上海的信用制度、信用意识和法律法规在全国处于领先水平,但与国际水平相比差距仍较大。中介服务较弱,各种金融服务机构数量少、质量差,使国内金融机构缺乏国际竞争力,金融业务创新原动力不足。

  “在全球外汇市场2.9万亿美元日均成交量中,伦敦占32.4%,纽约占18.2%,而上海约占0.1%。”上海市政府参事陆世敏认为,营建中国发达的外汇市场势在必行,发达的中国外汇市场,是形成人民币核心价值体系的基地,是以中国利益为核心的全球资源配置的场所,也是吸引全球高端金融人才的热地,而上海无疑是“先行先试”这一市场的首选。

  令与会专家感到鼓舞的是,上海目前已基本确立下阶段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框架:以金融体系建设为核心,打造金融领域“先行先试”和营造良好的金融发展环境。

  扩大开放

  建设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提出,是改革开放逐步深入和市场意识渐趋成熟的产物,要应对国际上其他金融中心的挑战,还是要扩大金融开放。

  “中国快速发展的外向型经济,对金融中心推行开放政策提出了要求。”江苏省政府参事黄正威认为,建设上海国际金融中心要和推动长三角金融一体化发展结合起来,形成区域的整体优势。

  竞争是在开放的世界平台上,从金融全球化视角分析,国际金融中心是国内金融中心的扩展,要使长三角金融业具备强大的国际竞争力,必须加快建设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充分发挥上海在长三角金融一体化中的中心作用。

  重庆市人民政府参事秦士由表示,上海作为长江经济带上的龙头,承担着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重任,上海应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不断调整产业结构,扩大经济辐射半径。

  沈阳市政府参事赵晓光认为,东部率先发展、西部大开发、东北振兴、中部崛起一系列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的明晰,更加突出了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迫切性,金融中心的建立将对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上海应当义不容辞地成为促进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


本报记者 白彦平
Powered By Google ‘我的2008’,中国有我一份力!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