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雷琴老人想留住绝活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7月30日01:48  燕赵都市报

  本报记者 李会嫔

  时而像女子声如泣如诉,时而如男腔铿锵顿挫,时而又如犬吠,除了雷琴恐怕没有其它乐器能够如此惟妙惟肖地表现声音魅力。雷琴?恐怕大多数人都想:“钢琴、提琴、手风琴、口琴,还真没听说过雷琴!”是的,雷琴的确是一种少见的乐器,而会弹雷琴的人则更是少之又少。省会76岁的张计川老人就是这为数不多的人之一,为了能让这门艺术延续下去,老人希望利用一切机会让大家了解它。

  ■雷琴老人的曲艺人生

  20世纪50年代,张计川当时还是一个毛头小伙,酷爱曲艺的他,到天津演出,认识了当时同在一起唱京韵大鼓的申纪兰(音)师傅,每次表演到最后,申纪兰师傅都单独表演一段“大雷拉戏”,每次都非常受欢迎,张计川拜申纪兰为师学习大雷拉戏。1956年他回到石家庄,在当时的石家庄市曲艺团工作,当时经常在第一文化宫表演。每次表演最后,张计川也表演一段大雷拉戏,每次大雷拉戏都能博得最多的掌声。到六十年代,由于生计问题张计川转到石家庄市造纸厂。虽然不再是专职的表演者,张计川并没有把雷琴扔到一边,他经常自己练习,这一练就练了五十多年。

  ■收徒一波三折

  雷琴,“一弦一弓一手指”这是张计川老人的“三一”演奏法,听起来很简单,但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将简单的雷琴拉出一场热热闹闹的戏,这需要几十年练就的深厚内功,才能将雷琴的魅力表现得淋漓尽致。也正是因为这点,使得一些雷琴学习者乘兴而来,沉默而去。也正是因为这点,雷琴演奏者越来越少,张计川老人心中始终有一种淡淡的忧虑。

  去年曾经有媒体报道张计川老人愿收徒,义务教雷琴。当时有六人来学习,由于雷琴的表面上简单学起来难的特性,到现在剩下了三人。张计川老人一直担心自己的这点手艺失传。

  张计川老人告诉记者:“我愿意随时义务为大家表演,近的地方我溜达过去,远的地方,如果能来接最好了,愿在有生之年多演几场。”

  ■雷琴是非物质文化遗产

  雷琴又名“雷胡”,20世纪20年代,我国著名民间艺人王殿玉在坠胡的基础上改革而成,它较坠胡音量大、音域宽、音色美,最早被称之为“大弦子”“大雷”。1953年,王殿玉及其徒将这种乐器正式定名为“雷琴”。雷琴可以是器乐演奏,也有独特的模仿技巧,它通过弓法、指法、弦法及力度的变化,将各种戏曲唱腔、民歌小调以及人的哭、笑、对话、各种动物的鸣叫、各种自然界的音响准确地模仿出来,还能仿奏出笙、管、唢呐、提琴、小号、锣鼓等多种乐器的音响效果。2008年,天津市将“大雷拉戏”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

  中国音乐家协会雷琴研究会的张永智秘书长说:“目前正在申请列为国家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现在会演奏雷琴的人,在全国只有十几个,其中能把雷琴拉好的更是少之又少。”

Powered By Google ‘我的2008’,中国有我一份力!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