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真想骑自行车,览尽复旦风光”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7月30日02:27  新闻晨报

  

“真想骑自行车,览尽复旦风光”

  □昨天,“心跳如你”都江堰-晨报2008夏令营营员抵达复旦时显得异常兴奋。

  □晨报记者 徐 哲 实习生 杨通梅

  昨天傍晚6点,离开复旦大学时,都江堰学生胡静许了一个心愿——以后,如果有机会重回这里,先骑上自行车,把校园景致看个遍。

  昨天,“心跳如你”都江堰-晨报2008夏令营营员参观了上海科技馆、复旦大学。相对于初到上海时的尖叫,昨天的行程,孩子们感受到了另一种东西。“是成长吧!在大学参观、吃饭,都让我想到了自己的未来。”胡静说。

  ■出发时的“川式幽默”

  地震是按摩,台风大雨似沐浴

  昨天上午7点多,刚要从东方绿舟出发时,这群“四川客人”惊奇地发现,一夜之间,地面已有落叶。天空乌云密布,大风不止。“这是‘凤凰’台风影响上海的结果。”记者提醒。

  “台风?”孩子们用四川话悄悄议论着。长于四川盆地,从未经历过台风的他们此时不禁有了一丝担忧,“‘凤凰’会不会影响今天的行程呢?”

  他们的情绪很快缓和下来。一是因为行程表传递了好消息,当天参观上海科技馆和复旦大学。这可是很多小朋友上海之行的最大心愿。老师也发话了,“凤凰”飞来,原本酷热的上海会凉爽一点。毕竟,“天府之国”的四川一向气候宜人,温度适中。“地震是按摩,台风大雨就是一次沐浴,担心个啥呢。”有位老师冷不丁地冒出一句。

  这种“川式幽默”发挥了作用。孩子们大笑,上车、发车。期间,他们已把话题从“凤凰”切换成——等会儿在科技馆能看到什么先进玩意儿。

  在前往科技馆的途中,孩子们遇到了一个小“插曲”。车行至路口,因红灯停下。突然,有个声音在一旁响起:“你们是来自都江堰的小朋友吗?我看到你们的标识和T恤了。”一个途经此地的私家车车主说。

  “嗯!”靠窗的几个孩子说。“哦!那就祝你们在上海过得开心!”车主笑着,给出了一个普通上海市民的祝福。“谢口罗!”这时的孩子们仍习惯于用乡音回答。尽管此前,他们非常想学习一些日常的上海会话。

  ■参观科技馆

  被直肠“喷”出,“晕车女孩”笑了

  “好大!这就是科技馆吗?”上午9点多,站在一个巨大的圆球形建筑面前,几个小朋友问道。获得肯定的答复后,他们的惊喜并不亚于前一天登上“东方明珠”。

  上午近10点,看着一辆被“装扮”成草莓的“轨道车”,都江堰蒲阳中学的初二学生江艳锁紧了眉头。“轨道车”来自科技馆特色项目“食物的旅行”。后者是沪上首个4D轨道车秀。坐上车,游客将被送入巨大的嘴巴,依次漫游胃、十二指肠、小肠、大肠、直肠。最后,如同食物的残渣,被从人体中挤出。

  这个项目,江艳并非不喜欢,而是她此前一直晕车,不断呕吐,担心上了轨道车又犯老毛病。偏偏此时,装呕吐物的塑料袋用完了。“怎么办?”老师们议论纷纷。

  “我这个也许能派上用场。”排在江艳背后的一个上海阿姨说。她取出一个装着饭盒的塑料袋,把塑料袋递给了江艳。有了塑料袋,江艳钻进“草莓车”,迫不及待地被“吞”入了大嘴。

  刚开始漫游时,江艳有些紧张,直到她见到了小肠。眼前五颜六色的维生素字母终于让这个“晕车女孩”松开了眉头。笑容一直在持续。当她得知自己马上要被当作“垃圾”排放出去时,终于忍不住笑了起来。

  从胃里出来时江艳说,上学期,学校生物课正好在教人体的“消化系统”这一章。之后的地震打断了一切。这一次的“食物之旅”总算让她补上了落下的功课。■离开科技馆

  挥手作别:“谢谢侬!”

  “高一,我来啦!”都江堰天马中学的15岁学生陈昌易扶着栏杆喊出了这句话。这都是因为科技馆相对论剧场里的一场电影。后者借助多媒体手段,让牛顿、爱因斯坦和一个真实少年有了对话。这是世界上第一个演绎相对论的剧场。“不同年代的人真的可以对话吗?”、“光还可以折射的?”、“难以想象,一个人才经历了六天,另一个人就经历了六十年?”看完电影后,孩子们问了很多。陈昌易说:“听说从高中起,就有物理课,会说到一些相对论原理。我很期待呢。”

  在另外一个剧场内,孩子们看到了一场别致的江南舞蹈《茉莉花》——小桥、流水、人家,亦真亦幻。不过,为他们表演的不是普通人,而是一群机器人。“都快和美国大片《变形金刚》不多了。”走出剧场,几个男孩说。

  “教我们说上海话吧!”午饭时,一些孩子听着餐厅里的上海话,心里痒痒的。工作人员满足了他们的心愿,开始教些简单的上海话,比如“侬好!”、“谢谢侬!”

  孩子们一学就会,继续追问:“‘我喜欢你’用上海话怎么说呢?”“上海科技馆怎么说呢?”午后,孩子们看了一场立体巨幕电影。开场前的几分钟,孩子们秀了一把才艺,朗诵《静夜思》,合唱《感恩的心》。现场不少参观者为他们打起了节拍。

  下午3点多,完成科技馆最后一项活动后,工作人员笑着把孩子们送出场馆,挥手作别。此时,车里突然传出几句不那么正宗的上海话:“谢谢侬!谢谢侬!”

  声音来自孩子们。仍是地道四川腔,却显一片川沪情。

  ■参观复旦大学

  “复旦情结”烙进孩子心里

  车到复旦大学时,虽是下午3点多,天色更加阴暗。但孩子们一下车,看到近处的校门、远处的毛主席像,眼里一下放出了光芒。复旦,究竟对他们意味着什么?

  走进校园,踏上复旦的“南京路”——光华大道,都江堰胥家中学的曾润一边感受着大学的气息,一边用四川话转述了父亲的一段话,“家里有亲戚考进了大学,你要更努力。进北京的清华北大、上海的复旦。”“复旦大学”,深深烙在了她的心里。

  小姑娘现在就读的中学不算最好,按她的话说,与“复旦”有点距离。可曾润强调,她们班成绩不错,“还有高中3年能努力呢。”

  在复旦有悠久历史的相辉堂草坪上,师生合影。曾润和小伙伴一起,终于站进了人群正中。“咔嚓”一声,复旦和相辉堂留在了他们的身后、心中。“我们要进复旦!”这起自草坪的叫声和笑声,响彻整个校园。“一切太匆匆了,景致都还没看够呢。”都江堰学生胡静说。看着草坪上自由走动、读书的大哥哥大姐姐,这个清秀的女生很向往,“这在我们那里可没有呢。”“以后重回这里,就买辆自行车,到处看个遍。”她说。

  下午5点多,在复旦学生食堂,孩子们吃上了晚饭——一份红烧大排、一个清真鸡腿、一份土豆肉丝、一份青菜,不能算太丰盛。但关键是,在这里排队、买饭、吃饭,甚至把餐盘还掉,他们都像一个真正的复旦学生。

  或许,对这群孩子来说,这是一个不错的开始。

Powered By Google ‘我的2008’,中国有我一份力!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