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生态立省,我们立什么?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7月30日07:36  青海新闻网

  青海新闻网讯 神秘的三江源、美丽的青海湖、物产丰富的柴达木盆地……美丽的青海一向是外界神往的地方。但是多年来,由于气候变暖、连年干旱,以及不合理的人为经济活动,生态环境开始恶化。

  党的十七大第一次把建设生态文明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之一提到全党面前。以生态为本的青海,也掀起了一场生态“保卫战”。在省委十一届四次全体会议上,省委书记强卫指出,闯出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成功之路,必须在生态立省上解放思想,实现环境友好型发展。

  强卫说,目前,全省对如何实施生态立省战略、实现可持续发展、建设生态文明,还有一些不同的认识,归结起来,一是保护生态还要不要发展,二是保护生态怎样促进发展,也就是如何正确处理保护生态与加快发展的关系。

  对话嘉宾

  李晓南:

  青海省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工程办公室常务副主任

  王恒生:

  省社科院研究员,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

  闫天池:

  青海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中央组织部第八期博士服务团成员

  吕家珑:

  青海大学农牧学院副院长、中央组织部第八期博士服务团成员

  “立”意识: 生态立省是我们的使命

  强卫指出,正确处理保护生态与加快发展的关系,实施好生态立省战略,关键在于深刻理解和把握一个“立”字。

  李晓南:生态立省,首先要树立一种观念和意识,要树立的是三江源意识、“中华水塔”意识、祖国生态屏障的意识,这是核心问题。

  我省是长江、黄河以及澜沧江等河流的发源地,素有“中华水塔”之称,是中国重要的水源地和生态屏障。同时,青海又是一个面积大省,人口小省,资源富省,经济穷省。实施生态立省战略,就是要立足青海省情,充分发挥比较优势,以保护生态环境、发展生态经济、培育生态文化为主要内容,坚持在综合循环利用资源中谋求又好又快发展,在保护建设生态环境中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历史经验告诉我们,离开生态的发展,必定是死路一条,世界上很多著名的文化之所以走向灭亡,终其原因,就是生态的灭亡。近几年来,省委、省政府对青海的生态问题高度重视,省委、省政府还做出决定,三江源地区不考核GDP。强卫书记一再强调:宁可牺牲速度、牺牲GDP,也不能牺牲生态。青海各族群众,为保护三江源生态环境勇于奉献、甘愿牺牲,可以说,青海在实现全国的可持续发展、人与自然和谐方面功德无量。

  闫天池: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和独特的高原气候,我省的生态系统具有明显的脆弱性,一旦遭到破坏将难以恢复。青海不仅是青海人的青海,更是全国人民的青海,是全世界人民的青海。

  从理论上讲,生态环境是我省最大的资本、最大的生产力和最大的可持续发展动力,保护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破坏生态环境就是破坏生产力。生态立省战略是我省推行可持续发展战略、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最佳形式,所以生态立省,首先是要在全省上下树立生态意识。

  可喜的是,省委十一届三次全体会议就提出了生态立省战略,前不久刚闭幕的省委十一届四次全体会议,又提出了“闯出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成功之路,必须在生态立省上解放思想,实现环境友好型发展。”这是我省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和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

  吕家珑: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已成为当今国际社会的共同追求,越来越多的国家特别是发达国家把可持续发展确定为国家战略。青海虽然有丰富的矿产资源,但仍不宜工业立省,因为青海的基础设施、地理位置已决定在这方面先天不足,即便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也只会事倍功半,并且还要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在青海省第十一届人大一次会议上,宋秀岩省长在作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突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实施生态立省战略。我们欣慰的看到,青海的发展终于有一个清晰的思路,而且这个思路又与时代和国家的情况合拍,这是以前从来没看到过的!

  王恒生:强卫书记在省委十一届四次全体会议上关于生态的论述非常及时,而且符合实际,是从全局出发的一个决策。由于青海特殊的地理位置,可以说,保护生态,是我们的使命。

  实施生态立省战略,是对青海在全国区域分工的准确定位,由于青海的特殊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我们不能像沿海发达省份一样进行定位。正如闫天池副主任所说,青海的生态,对全国乃至全世界都具有重要意义,保持好生态环境,才是对全国人民、世界人民最好的贡献。

  另外,我们提出生态立省,不能仅仅停留在对重要性的强调上,不能只把它当作一个新说法,必须要切实当作一个重要的发展战略来抓,要高度认识这是可持续发展的具体化,是发展观的根本转变。青海要实施这个战略,要对已经形成的观念思维方式、行为方式进行反思,比如我们过去强调建设,依赖资源加快开发,要“有水快流”,但是现在这种方式就不合时宜了。

  “立”关系:发展是生态保护的长效机制

  强卫指出,要树立保护生态不是包袱而是机遇的意识,要树立保护生态不是不发展而是要更好地发展的思想,要树立保护生态不是片面发展而是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闫天池:强卫书记指出,从眼前看,由于青海的重要生态地位,在国家日益重视生态文明建设的今天,我们在生态项目实施、生态工程建设等方面将会获得国家更多的资金、技术和政策支持,这可以为我们带来明显的发展效果。从长远看,人类社会经历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发展到工业文明,刚刚开始进入生态文明,虽然我们在工业文明中落在了后面,但在生态文明建设上却与发达地区站在同一条起跑线上。并且,由于青海得天独厚的生态比较优势,加之这些年实施三江源生态保护等生态工程建设的经验,我们完全有条件、有可能避免走发达地区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在生态文明建设上取得突破。

  目前,对生态立省的重大意义,全省的认识是比较高的,思想也比较统一。但是对如何实施生态立省战略、实现环境友好型发展,还存在一些不适应的方面,突出表现为不能正确处理保护生态与加快发展的关系。一是存在保护生态是包袱的思想。不少人认为,生态建设投资大、周期长、见效慢,青海在经济建设中已经落在了全国平均水平的后面,但是在生态文明建设上却要承担起比发达地区更大的责任,过于强调生态建设势必会影响到经济发展的速度和质量,在短期内是得不偿失的。二是存在保护生态就是要不要发展的思想。一些人认为,青海的经济总量尚不足全国的1%,经济发展速度再快也难以达到全国平均水平,只要搞好生态保护和建设就行了,经济发展是其他省区的事,青海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应完全由国家统筹解决。这两方面的问题,应该在这次解放思想大讨论中得到很好的解决。

  李晓南:我在三江源地区工作多年,最深的感受就是,我们应当找出一条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的道路,这也应该是三江源地区乃至我省生态发展的基础思想。三江源地区各级党委政府、各族干部群众的职责,就是保护这片净土,为祖国、为下游各族人民的生态和谐提供坚实基础。我们要认识到,生态保护同时也能给三江源地区发展带来无限机遇。2005年,国家实施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工程,该项目不仅是西部大开发又一标志性工程,亦是中国最大的生态工程项目。工程自实施以来,国家已累计下达工程建设资金25.2亿元,截至今年6月底,累计完成投资16.1亿元,占下达投资的64%。在国家的支持下,目前,退耕还林(草)项目已经全面完成,封山育林、森林和草原防火、鼠害防治、建设养畜、能源建设、生态检测项目基本结束。现在我们可以看到,草原鼠害得到初步遏制,天然草场的压力减轻,草地植被被盖度增加,已经呈现恢复态势。三江源地区的发展必将大步迈上新台阶。

  王恒生:发展应当是生态保护的长效机制。如果不发展其他高效产业,发展方式不改变,当地生态就会一直落后。所以,发展与保护不是一对矛盾体,而是互为基础的。

  我省资源种类丰富,全国拥有如此丰富资源的地区没有几个,另外,国际、国内的环境也有利于我们,高科技的普及、西部大开发的深入,这些都使我们有着难得的历史机遇。所以,青海实现保护、发展的双赢是有基础的。比如我们可以在有机畜牧业上大做文章,这样可以大幅减少牛羊数量,从而缓解草场压力。另外一方面,这项产业附加值高,农牧民的收入不会因为牛羊数量的减少而减少,相反会大幅增加。如果不想方设法发展经济,群众依然依靠自家的牛羊生活,那么我们的草场破坏就更为严重,生活就越艰难,形成恶性循环,百姓还得依靠国家长期供养,甚至会带来很多社会问题。

  生态旅游业也是我们的强项之一,青藏铁路的开通为青海旅游业的发展注入了强大的活力,国内有很多人都对青海充满了浓厚兴趣,而吸引点之一,就是青海的生态。青海的优势很多,我们可开发的资源很多,如果大力发展,人们对生态的依赖就会减少,这样就可以实现生态的保护目标。

  李晓南:按照青海省委、省政府提出的生态立省战略,我们将全力建设三江源生态圈、青海湖流域生态圈、湟水流域生态圈、柴达木盆地生态圈和祁连山生态圈,力争到2020年,使全省森林覆盖率由5.2%提高到7.5%,重点地区的生态问题得到基本解决,全省生态状况明显改善。这五大生态圈像五个手指,握起来就是一个拳头,所以说,我们在搞好生态、发展经济方面不是赤手空拳,完全可以实现保护、发展双赢。

  “立”方法:发挥自身优势,还要争取更多支持

  吕家珑:青海作为全国经济增长的第三级,在发展上不能像沿海地区那样迫不及待,青海是资源的储备地,是国家战略发展的潜在增长级。生态环境治理不是短期行为,而是一项长期的、永久性的浩大工程。所以,生态立省必须建立全省的生态保护规划,统一实施。资源开发应制定相应的生态保护规划和措施,合理适度开发,既保护了生态环境,又解决了当地农牧民的生产、生活问题,带动当地经济发展。

  生态立省,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就青海而言,主要是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既要总揽全局、统筹规划,又要抓住牵动全局的主要工作、事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着力推进,重点突破。坚持生态立省,必须按照青海省“四区两带一线”区域发展的总体格局,统一规划、统一实施,有步骤、有计划地把统筹经济发展、社会发展、文化发展和环境保护落到实处,有目的、有措施地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落实到每一个单位、每一个家庭。

  青海的人文资源、景色资源,不仅对外界,即便对青海人自己来说,也是养在深闺人未识,美丽的青海一旦撩开神秘的面纱,必将引来无数国内外游客。青海旅游,前景无限。青海农业在规模上当然无法与内地相比,不过青海独特的地理与气候,使青海可以在绿色农业和高原农业上做足文章——湟源的马牙蚕豆、循化线椒、互助马铃薯、乐都大蒜、辣椒、贵德软梨、西宁冷凉花卉、海东的反季节蔬菜等等。如果在河湟地带发展响当当的特色农业品牌产品,再把深加工这一块搞上去,不愁当地农民富不起来。青海的畜牧产品尤其是牛羊肉在国内外口碑相当不错,青海牧区发展工业前景并不广阔,发展畜牧业仍然得天独厚,尤其是牛羊品种改造、饲草饲料种植加工、畜产品的深加工及精细加工等方面有相当多的事情要做。

  除了政府部门合理规划、大力宣传以外,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培养生态立省所需的各类人才。青海的发展、许多问题的解决、生态立省战略的顺利实施,关键还取决于人的素质。青海的问题,就是青海人的问题,需要青海的人去解决。当我们的教育,当我们的科技,当我们的许多问题都落后于时代的发展时,发展就是一句空话,就会被束之高阁。只有在青海的各个州市、地县、乡镇、村组以及家庭中拥有更多有知识的决策者和践行者,只有人人都有了环境意识和生态意识,才可能实现生态立省的战略。因此,要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在抓好“普九”教育的同时,大力发展农牧业及生态专业方向的各类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培养更多的生态环境建设人才。

  李晓南:实现生态立省,我们首先要有规划,要形成科学、持久、依托资源优势的产业规划,这方面我省做了很多工作,但要想真正实现,可能需要几代人的共同努力。大力发展科技是生态立省的一个重要因素,因为目前,我们在很多方面还存在着困惑,如高原湿地如何保护、三江源地区生物多样性基础研究等方面还力不从心,这就需要注入科技的活力,不仅要把科学的方式,更要把科学生产理念转化成为人们自觉的行动。要进一步加强生态保护立法。

  在青海的生态建设中,过去我们做过很多努力,为生态保护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是我认为这些都是分散状态,需要建立一支生态保护工作队伍。这支队伍中既要有省内外专家,又要有一线的科研、技术人员和广大群众,让所有在青海这片热土上的人都成为生态保护的主力军。

  在生态立省的战略中,必须要因地制宜,科学指导。我们的五个生态区,每个都有不同的特点,所以规划和指导绝对不能一刀切。还要广泛借鉴国内外先进的经验做法,加强对外交流与合作,大力引进先进的环保技术。

  我省绝大多数地区高寒缺氧,条件艰苦,有着很多的不利因素,所以我们必须以“人一之,我十之”的态度,比其他省份更为努力地去建设,以“五个特别”的高原精神,边完善、边实践,边提高、边总结,建设富裕、文明、和谐的新青海。

  闫天池:我认为青海应当着力做好以下几个方面:加强生态安全保障体系建设;加强资源可持续利用体系建设,重点实施土地保护、矿产资源高效利用、水资源优化配置与水源建设、清洁能源等工程,提高资源能源利用的效益和可持续性;要加强环境质量保障体系建设,加强防治工业污染、控制生活污染、削减农业污染、处置医疗和危险废物等污染防治工程,提高防污治污能力;推进生态文化体系建设,加强公民生态意识和生态法律法规知识普及,繁荣生态文化,在全社会形成尊重自然、保护生态的风尚。

  青海人的努力我们有目共睹,青海的精神让我们钦佩。但是,青海不仅是青海人的青海,更是全国乃至全世界的青海,我们担负着全国的生态屏障的职责,但是我们经济总量很小,把这么重大的职责完全放在青海的肩上实在压力太大,国家应当成为青海生态保护的强大后盾。所以我还想强调的是,青海的生态保护,应当以输血为主,积极争取政策和资金。

  现在我们最为迫切的,就是积极争取建立生态补偿机制,深入研究农牧民生活、公共服务、社会保障等基本需求,积极争取国家率先在三江源地区建立生态补偿机制综合试验区,形成面向全省限制和禁止开发区域的生态补偿机制。通过建立生态补偿机制,为重要生态功能区群众提高生活水平,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创造条件。

  王恒生:生态立省,就必须调整产业结构,这是要付出代价的,这个代价是我省难以承担的。我省应当建议国家将青海列入国家可持续发展试点省份,对直接损失给予损失性补偿,还可建议实行“开发性补偿”,通过优惠政策,支持发达地区的企业,在与青海互利互惠的条件下参与青海的开发建设,从而达到“造血”补偿的效应。(作者:辛勤)

Powered By Google ‘我的2008’,中国有我一份力!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