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西华老年协会的角色之变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7月31日04:21  大河网-河南日报

  □文/图 本报记者 汤传稷 本报通讯员 侯耀忠 常鑫领

  核心提示

  西华县曾涌现出洪战辉、周春光、展良才、潘中义等道德楷模,记者近日在西华采访时发现,那里原来有着一片道德的“厚土”。当地在大力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老年协会渐渐成为社会的“明星”。

  今天,西华县已有19个乡镇建立起老年协会270个,会员近5000人。不仅如此,老年协会在弘扬尊老爱幼美德、促进社会和谐等方面,在群众中树立了极高威信,也成为政府的得力助手。

  从民间走出,到融入政府工作之中,老年协会的角色正经历深刻转变。这一过程发人深思,也值得各地借鉴。

  一群善良老人的幸福生活

  7月21日下午6点,西华县红花集镇田楼村村头的大喇叭像往常一样准时响了,播放的内容是当天新闻。平时,大喇叭播放的内容可不少,有科学养殖、农作物栽培方面的,也有宣传农村移风易俗、国家政策的,还有老年保健、娱乐等类节目。

  大喇叭挂在徐公仁家屋后的大杨树上,那是徐公仁自己掏钱从县城买的,一套设备算下来一共花了2000元钱。这个家庭广播站从1996年创办至今,每天3次为村民广播。

  徐公仁今年80岁了,而他这个田楼村老年协会的会长却闲不住。谁家有吵架的,他去调解;哪家有困难,他去帮忙。除此之外,他还经常给学生作报告,组织各种公益宣传活动,忙得不亦乐乎。

  在西华县,像徐公仁这样的善良老人有一大批,他们当中有许许多多的爱心故事。

  西华县老年协会会长史永德就是当地出了名的善良老人。他把“坚持每天至少做一件好事”作为座右铭,长期致力于社会公益活动,经他帮助的五保户、困难户、危重病人不计其数。

  红花集镇纪庄村老年协会会长谢洪勋在为群众办好事上也是远近出了名的。2004年冬天,谢洪勋遇到一位姓陈的老人,这位老人衣服单薄,冻得浑身颤抖,身体极度虚弱。谢洪勋脱下自己的毛大衣给他穿上,又找个饭店为他买了一碗热饺子。事后谢洪勋借了一件衣服穿上才回家。

  这样的善良老人在西华县还有很多,遍及城乡各个角落。他们每天为做好事而忙碌着,幸福着他们的幸福。一位老年协会会员说,大家这么做,也是协会章程规定的。

  一个民间组织的发展历程

  老年协会在西华县的兴起最早开始于2002年,与史永德有很大关系。

  2001年,史永德从西华县供销社副主任岗位上退下来后,回到农村老家,在思都岗一带做起了小生意。在农村的调查走访中,史永德发现了当时社会上存在着的一些令人痛心的现象:一些年轻人不孝顺父母,有的不给吃、不给住、不给穿,还有的打骂、虐待老人。有的老人被子女赶到村边的小茅草屋里独自生活,有的老人被子女安排到猪圈、牛圈与牲畜住在一起。一些村庄社会治安不稳定,偷盗现象时有发生。

  史永德决心出来管一管。他把“五老”(退休老干部、老教师、退伍老军人、老知识分子、老党员)组织起来,成立了老年协会。协会成立时就定下了“不给政府找麻烦,不给群众加负担”的原则,同时还要帮助群众做好事,管一管不好的社会风气。

  刚开始,史永德上门做不孝顺父母的年轻人的思想工作,被骂得狗血喷头。史永德不恼,又叫上协会的老同志一起去,一次不行两次,两次不行三次,直到对方服软改变态度为止。

  慢慢地,老年协会的威信树起来了,那些不孝顺父母的年轻人都怕“那帮老头儿”了,不孝顺父母的现象也越来越少了。在史永德的影响带动下,周边几个行政村也纷纷成立了老年协会。老年协会过问的事情也越来越多,有人戏称他们“真是管得宽”。

  2003年,西华县县委宣传部在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中发现了存在于民间的老年协会。县委宣传部先是给予肯定,进而大力支持,最终决定将老年协会纳入到县委宣传部、文明办的直接领导之下。2004年底至2005年初,在县委宣传部的领导下,老年协会制定了章程。老年协会的“职能”也大大扩展,从为社会文明服务到公民道德规范进万家,从移风易俗到配合党委的相关工作,老年协会成了没有编制、亦官亦民的群众组织。

  随着老年协会的不断发展壮大,其发挥的作用也越来越突出。2005年8月26日,县委书记赵新安对老年协会工作所作的“很好,进一步总结推广”的批示,成为西华县老年协会开展工作的新动力。史永德说,此后每年的这一天,全县老年协会的会长在一起开会,总结经验,布置新任务,提出新要求。截至目前,西华县已有19个乡镇建立起老年协会270个,会员近5000人。

  一种构建和谐的另类形式

  老年协会的威信是从弘扬尊老敬老美德开始树立起来的。他们先是广泛宣传。谢洪勋等人经常带着自费制作的“二十四孝图”展板到处宣讲。接着又开展了评选“天下孝子”、“孝顺媳妇”、“贤孝之家”、“孝老世家”、“孝老童星”、“五好家庭”、“好婆婆”、“善良老人”等活动,每次表彰时村里搭台唱戏,受表彰的人披红戴花,再由老年协会和村干部组织队伍敲锣打鼓把牌匾送到受表彰人的家里。几年来,全县老年协会表彰的家庭和个人已达3000多户(人)。

  西华县委因势利导,又在老年协会表彰的基础上,从中选拔出在全县受表彰的家庭和个人,与全县年度先进表彰放在一起进行。如此一来,尊老敬老在全县蔚然成风,不少农民找到县文明办要求“申报”成为受表彰的对象。

  老年协会还把对留守儿童的教育、照顾当做分内事来做。7月21日,记者在纪庄村、田楼村、潘南村等村老年协会的简易办公室里看到,留守儿童情况登记在册,有的还建立了详细档案。老年协会对这些留守儿童采取了分包的办法进行跟踪教育,对家庭困难的给予救助。红花集镇王桥村一位留守儿童与他人打架后干脆辍学,该村老年协会会长王水成(退休前为一小学校长)找到他,多次耐心说服,终于使其悔悟,重返学校。还有一名留守儿童上学不用功,自暴自弃,王水成巧用心理激励法进行教育:“我给你改个名字,我看你必定成大人物。”这一招还真灵,那名留守儿童自从改名后像完全变了个人似的,精神振奋,学习成绩也上去了。

  现在有的村庄留守儿童很少,但是留守老人多了,潘南村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村子里的年轻人大多带着老婆、孩子在外地开出租车,是有名的“的哥村”。老年协会的老同志们在一起商量,自费建起了文化娱乐活动室,成立腰鼓队,以丰富老人们的文化生活。他们以老年互助组的形式,相互帮助,特别是对身体有病的老人进行照料,这也为那些在外地打拼的的哥解除了后顾之忧。

  史永德说,老年协会管的事太多了,调解社会矛盾,参与治安巡逻,组织农村集体活动,等等。“整天忙得不得了,比那些拿工资上班的人还忙,大家都把这些当成自己的工作了,感到有责任。”

  角色之变背后的机制空间

  老年协会在西华县发展壮大,并成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支撑力量,与全县的大环境是分不开的。

  近年来,西华县在加强公民道德建设方面采取了一些具体措施。

  在农村开展了以“家庭和美、邻里和睦、人际和谐”为内容的“三和行动”创建。该做法得到了中央文明办的充分肯定,并在2007年3月12日中央文明办的《精神文明建设》简报上刊发。

  在城市开展“道德规范进万家,诚信万人行”活动,在机关开展精神文明创评活动。

  把每周五下午定为义务劳动日,县委书记赵新安、县长曹丙寅等四大班子领导经常带头上街捡拾垃圾、打扫卫生。干部职工人人写保证,带头遵守《西华县文明市民守则》、《西华县文明市民公约》。

  县委、县政府每年都对在文明城市创建工作中的先进单位和个人进行表彰。2007年,全县共评选出各种类型的道德模范3500多名,是近年来评选人数最多的一年。3年来,该县已评选表彰精神文明先进典型近万名。

  赵新安说,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精神文明关键在于要形成制度,还要有载体,有抓手,需要调动全社会的力量,这样才能把看似“虚”的东西抓出“实”的成效。

  浓厚的道德文明氛围使老年协会的老同志们干劲十足,尽管没有办公经费,没有办公地点,更没有编制,也不领一分钱工资,甚至还要自己往里贴钱。③43

Powered By Google ‘我的2008’,中国有我一份力!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