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突破人才“瓶颈”——宜丰走出基层人才短缺困境纪实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7月31日04:28  大江网-江西日报

  新闻背景

  自我国取消大中专毕业生统一分配制度以来,一些县市尤其是乡镇因长期缺乏引进人才的有效渠道和机制,陆续出现专业技术人才短缺、“断档”问题,人才危机日趋严重。

  青黄不接,人才短缺成发展最大“瓶颈”

  “人走、线断、网破……”这是对前些年农技服务网络的形象描述。在经济欠发达的山区小县宜丰,人才短缺现象尤为突出。

  有一件事曾经让宜丰县委组织部很难堪。为帮助挂点扶持的桥西乡桥西村搞好规划,县委组织部找到县建设局要规划人员。但却因人手紧张而抽不出一个人来,县委组织部只好向上高县委组织部求援,才借来两名专业技术人员下乡搞规划。

  同样尴尬的还有县交通局。近些年,宜丰每年有20多个村的农村公路需要进行招投标、设计、测绘等工作,可县交通局现有的4名公路桥梁测绘测量专业技术人员根本忙不过来。

  乡村医疗卫生系统也出现了严重的“青黄不接”现象,连续6年没有进一名大中专毕业生,同安、花桥、车上等乡镇卫生院,因缺少产科医生开设不了妇产科,车上乡一位孕妇无奈地把小孩生在了赶往县城的路上。

  县人事局负责人告诉记者,自1999年以来,我国取消大中专毕业生统一分配制度,习惯了等着分配进人的县直部门和乡镇,一时适应不了新形势,找不到引进人才的正常机制和有效渠道,全县专业技术人才引进工作基本上处于停滞状态。

  在这6年里,宜丰还遭遇严重的人才流失危机,138名已经分配到乡镇的大专以上学历的毕业生,大部分“请假”外出打工,而新农村建设、大项目建设、医疗卫生等事业都缺乏人才支撑。人才短缺、“断档”问题已成为制约宜丰发展的最大“瓶颈”。

  召回流失人才,重用“无名英雄”

  人才危机,早重视比晚重视好,早解决就是赢得发展先机。2006年12月,宜丰县委、县政府痛定思痛,挤出了104个乡镇事业站所空缺编制,组织乡镇无编大中专毕业生进行统一笔试面试、考察考核,择优竞岗上编,彻底解决了这一历史遗留问题,迈出了召回流失人才的第一步。

  棠浦镇的杨兴在乡里工作了两年,因身份问题难落实“请假”外出打了7年工,后来当上了宁波一家企业的总经理;1997年分配到桥西乡工作的文战军,请假到广东从事药品营销,年收入近20万元。2007年初,杨兴、文战军被感召回乡,被分别提拔为工业园管委会主任助理、石市镇副镇长,从而吸引了大批流失人才回乡发展。

  重用“无名英雄”也在全县引起不小的震动。戴雪峰从江西农大毕业后,在双峰林业工作站埋头苦干14年,任劳任怨,几乎踏遍了双峰林场的每一块林地。去年8月,这位林业战线的“无名英雄”被提拔为县林业局的副主任科员,全县有20多名像戴雪峰一样的业务骨干得到了提拔重用。

  “让想干事的有机会,能干事的有舞台,干成事的有位子。”这种不拘一格用人才的新机制,为宜丰突破基层人才“瓶颈”营造了良好的环境。

  “腾岗空编”谋良才,台账管理求长效

  要真正化解基层的人才危机,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宜丰在“腾岗空编”上想了很多办法,规定今后凡是干部到龄退休空出的编制,80%用来引进所需的各类专业技术人才。去年,该县清理占用编制不在岗的“吃空饷”人员,一次性“腾岗空编”80个。

  对于专业人才特别紧缺的岗位,采取全县单位之间编制调剂的办法进行特事特办,腾出岗位空出编制;对于个别特殊岗位在编人员接近退休年龄的,采取“先进后出”的办法,即先引进人才上岗,待在编人员退休后再上编制,防止人才“断档”。

  “腾岗空编”之举,为扩充人才队伍开辟了“绿色通道”。宜丰巧借外力,把部分紧缺人才纳入到全省公务员招考范围,按需选录,至7月中旬已先后7次面向全国公开选拔了360多名高校毕业生,充实到县直单位和乡镇机关,有效缓解了基层人才危机。

  宜丰县还推出了建立“人才资源台账”的创新之举,目前已形成了一整套规范的运作模式:每年由县委组织部、人事局会同各有关单位对全县人才状况进行调研,将农业、卫生、教育、建筑等行业人才资源状况纳入台账式管理,为全县有计划、有步骤地招录优秀人才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构建起人才引进的长效机制。

  春风化雨,润物无声。2006年8月,宜丰首次公开招录技术人员时,报名的只有大专生,本科生都不愿来。而今年的一些热门、紧缺专业,甚至出现了8选1的竞聘格局,前来应聘的全国各地高校毕业生有400多人。

  继去年招录了27名医务人员充实紧缺岗位后,县卫生局今年7月又招录了最为紧缺的妇科、外科医生6名充实到乡镇卫生院,目前全县乡镇卫生院都有了妇科医生;建设局、交通局、农业局等部门也度过了人才“饥荒期”。为了进一步优化人才队伍结构、化解人才危机,宜丰县制定了“515人才工作发展规划”,即从2007年起,连续5年每年引进100名大学毕业生,5年达到500名大学毕业生,真正有效化解人才危机,突破人才“瓶颈”。

  本报记者邹海斌

Powered By Google ‘我的2008’,中国有我一份力!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