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文化名家聚本报共话文明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7月31日05:24  荆楚网-楚天都市报

  荆楚网消息 (楚天都市报) 武汉人为什么习惯“汉骂”?为什么喜欢“抖狠”?对武汉人性格中蕴含的粗犷豪放元素,能否加以开掘和改造,使之融入现代都市文明之中?昨日,10多位来自湖北文化界、学术界的知名专家学者齐聚本报,围绕城市文明与人文精神等话题开展热烈交流与讨论。

  本报从6月25日起推出的“武汉离全国文明城市有多远”大型系列报道,引起强烈社会反响,也引起我省文化界、学术界专家的广泛关注。在昨日的研讨会上,与会嘉宾高度称赞本报报道,认为“报道本身也是文明创建过程的一部分”。本报报道反映的“汉骂”、“抖狠”等不文明习性,成为各位专家热议的焦点。

  湖北日报传媒集团董事长、总编辑、省记协主席江作苏发表热情洋溢的致辞。省委宣传部副部长陈连生出席会议并讲话。本报总编辑张勤耘向来宾介绍了“武汉离全国文明城市有多远”大型系列报道的有关情况。本报常务副总编辑王溥主持了座谈会。

  创建过程比荣誉称号更重要

  省委宣传部副部长陈连生

  楚天都市报这组系列报道,为推进文明创建营造了良好的舆论环境,体现了人文关怀和改进创新,体现了胡锦涛总书记的讲话精神:注重在报道新闻事实中体现正确导向,在同群众交流中形成社会共识,在信息服务中开展思想交流。

  这组报道小切口大主题,破立结合、视角独特,体现了都市报上为政府分忧、下为群众解难的媒体责任;其形式则是评议结合,消息与评论结合、报纸和网络媒体互动,拓宽了群众意见表达的渠道,全面真实地反映了市民的呼声,促进了市民的道德自省。

  武汉正处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它的进步与变化有目共睹。我们应以积极、平和、建设性的视角,既关注经济发展,也关注城市文明。人是城市文明与精神文明的主体,文明有序的城市公共环境能使人自觉地产生文明诉求;作为城市文明的组成细胞,每个人的文明素质前进一小步,城市文明就会向前跨一大步。

  与荣誉称号相比,更为重要的是我们创建的过程,借助这个过程来提升我们城市的文明形象和城市居民的素质。在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改善城市面貌的同时,我们一刻也不能忽视对市民的教育和引导,一刻也不能放松对老百姓文明意识的培育和养成,这两方面齐头并进,城市的文明指数才能不断上升,城市的文化品位才能不断提高。

  礼法并重任重道远

  武汉大学教授、著名历史学家冯天瑜

  楚天都市报的这组报道很有意义。要让武汉完全达到文明城市的标准,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也决非一朝一夕可以达成。战国时荀子认为要讲礼、同时还得重法,目前我们在这两方面都还不够到位。

  在城市文明建设中,如何制定礼与法两方面的措施并雷厉风行加以推进,其实都有许多经验可以借鉴。比如新加坡,30年前当地文化水准并不高,但现在新加坡的文明程度已是名扬世界,这与其法制严明有着密切关系。当然,文明治理不单靠罚,主要还是依靠一种普遍认识,以形成文明的行为规范,这就是“礼”,比起法来它是更高的一个层面。它靠什么来实现?我认为,要扎扎实实地在家庭、学校与社会这三个层面来做好教育。

  作为武汉市民,我非常热爱这座生活了60年的城市。我也认为,武汉的市井文化中有许多反映武汉人真性情的东西、值得保留与弘扬,比如我自己,现在还常常怀念童年时夏夜睡竹床、邻里亲如一家的那种温馨感觉,但“汉骂”肯定不属此列。

  武汉应该把讲文明、讲规范当作一种实实在在的追求,在广大的市民中广泛推行,持之以恒,这样武汉才有可能迈进文明城市的行列。

  开掘精神资源 促进城市腾飞

  湖北日报传媒集团董事长、总编辑、省记协主席江作苏

  楚天都市报是湖北的文化品牌,是武汉的一张城市名片。楚天都市报特别关注武汉这座城市的经济发展,同时越来越关注这个城市的文明进步和人文精神的探讨,以正确的舆论推动我们这座城市沿着健康的方向前进。楚天都市报连续多年发行量在全国稳居前几位,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又为传统的平面媒体插上了两只电子翅膀,一只是荆楚网,另一只是我们和全国最大的互联网公司腾讯合作开办的腾讯·大楚网,这为楚天都市报争取年轻读者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在中共湖北省委九届四次全会上,省委领导在讲话中提到,任何物质资源都是有限的,但精神资源的开掘是无限的。武汉作为中部省份的内陆城市,在硬件方面很难超越沿海或者其他先发地区,但是我们这座有着文化传统的城市,在注重硬件建设的同时更加注重城市文明和人文精神资源的开掘,这对于我们取得后发优势有着深远的意义。

  今天举办这样的座谈会,就是希望大家帮助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城市人文精神开掘的重要,以及媒体怎样更好地引导市民朝着这些方面努力。我们将通过楚天都市报的纸质媒体和电子媒体把大家的意见和想法传播出去,使我们在小小空间发表的意见能够变成促进社会进步的力量。

  教育者先受教育管理者先被管理

  华中师范大学教授、著名文学评论家王先霈

  一个城市的文明程度,也是一项重要的“宜居”指标。即使空气质量再好、水再好,如果文明程度太低,仍然不可能住得舒心,文明很能影响人的生活质量。

  楚天都市报这组报道,非常贴近百姓生活,其选取的角度、说话的口气都让大伙感到很亲切,没有居高临下,而是站到老百姓的立场说话,这样更有利于读者接受与认同。

  对于文明创建,我觉得,要纠正不文明的陋习,应该标本兼治,集中整治与长期维护相结合。比如这次报道的都是非常具体的事,也比较容易见效,这可算是“治标”;至于“治本”,我觉得文明行为与整个社会的政治、经济状况都有莫大关系,需要长期努力。

  我有个想法:文明治理,育人者应先受教育、管理者应先被管理,这样他们的教育和管理才能行之有效。正如对孩子的教育,首先应是父母以身作则。以知识分子、机关干部等为代表的群体,应该是城市文明的带头人。

  作为读者,我的感受是:要建设文明城市,归根到底目标是要提高全体市民的生活质量,让咱们这8百万人都能生活得更好,而绝不仅只是为了争得某项荣誉,这才是真正的“以人为本、以民为本”。

  化“抖狠”为进取

  人民日报社湖北记者站站长顾兆农

  楚天都市报这组系列报道,对推动武汉市文明创建起了很重要的作用。我认为“武汉离全国文明城市有多远”这个报道,本身就是文明创建过程的一部分。

  武汉是我的第五故乡,我在这里生活了3年,觉得特别安心,感觉特别好。但我们也要看到她的不足,这不是一味的挑刺,恰恰是因为喜欢,所以希望她变得更好。

  武汉人的性格特点,我感受最深的就是“抖狠”。举个例子,前天晚上我开车回家,遇到一辆出租车停在巷子口载客,把我前面的路堵了,我就等,但他一直堵着不让,会车的时候司机还朝我吼:“你急什么”,我把这个行为理解为“抖狠”。其实“抖狠”也不全是坏事,它是争强好胜的一种表现。我们可以通过舆论的力量,将之引导到进取心和上进心等积极的方面上来。

  武汉市争创全国文明城市,我认为一要靠健全制度,该罚的就要罚;二要靠完善设施,比如对驾车乱闯红灯者,电子眼能起到监督威慑作用;三要靠市民自觉。

  政府先行 百姓才能效仿

  省作协副主席、武汉市文联副主席 刘醒龙

  在对陋习进行批评的同时,我们是不是也该客观地思考:武汉在文明建设的道路上,是否有了进步?武汉老百姓的文明素质没有提高吗?

  在武汉生活了十几年,我感觉变化天翻地覆,城市文明程度在不断进升。过去随地吐痰的人很多,现在就少了;到武汉的一些小区看一看,跟以前大不一样。这些变化离不开武汉人的贡献,武汉人的素质是不断提高的,武汉人是值得表扬的。

  武汉之所以还存在脏乱差,与四通八达的地理位置分不开。武汉是一个中转站,南来北往的旅客觉得与武汉没什么联系,也不会把这里当成家来爱护。这是武汉创建文明城市的难点所在。

  十几年来,我认为武汉从来没有改变的就是街头垃圾车,脏乱不堪。也许有人会说,垃圾车要那么漂亮干什么?他们没想到,一辆垃圾车臭了一条街,而国内其他一些城市的垃圾车是非常干净的。这涉及到政府管理问题。创建文明城市,首先是政府要采取得力措施,其次是发动百姓参与。政府先行,百姓才会心悦诚服地效仿。

  为城市文明鼓与呼

  楚天都市报总编辑张勤耘

  在武汉市冲刺全国文明城市的关键阶段,楚天都市报精心策划、推出这一组系列报道,谋求通过合理的议程设置实现宣传规律和新闻规律的有机统一,谋求党委、政府的重大部署与市民关注的热点难点高度契合,谋求纸质媒体与网络的良性互动传播,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城市是现代文明的象征。21世纪是城市的世纪,21世纪的竞争是城市和城市群的竞争。中国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未来20年城市化的进程将会对全球的发展产生深刻影响。联合国环境规划署认为“城市的成功就是国家的成功”,而文明是城市的内核,文化是城市的活力之源、魅力之本。我们希望通过这一组系列报道,能够对武汉市的文明创建、文明进程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由此引发更多的关于城市文明、现代意识和开放型、公民性人文精神的讨论,为我们充满期待的这座城市注入新的生机与活力。

  二版、三版策划:任浩 采写:记者王小晗 张聪 庞正 刘佳婧 范宁 实习生邓爽 熊哲 梅文闻 石华 李潇 张蔓

Powered By Google ‘我的2008’,中国有我一份力!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