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500年大栅栏昨重张开市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7月31日09:53  北京日报

  ■本报记者 巩 峥 刘 可

500年大栅栏昨重张开市
500年大栅栏昨重张开市
500年大栅栏昨重张开市
500年大栅栏昨重张开市
500年大栅栏昨重张开市

  在北京前门大街西侧有条266米长的胡同。

  若提起它最初的名字——廊房四条,可能很多人都不知道;但提起它后来的名字——大栅栏,却几乎无人不晓。这里原本密密麻麻地分布着60多家商铺,很多是百年老字号,有着响当当的名头。老北京有句俗语形容这里:头顶马聚源,脚踩内联升,身穿八大祥,腰缠四大恒。

  昨日上午9时,历经2个月大规模修缮改造、有着近500年历史的大栅栏商业街重张迎客。改建后的商业街完全仿建民国初年风格,店铺、牌匾和街道透着浓浓的京味。

  仿古灯替代电线杆

  昨日上午8时30分,大栅栏商业街里已经有不少游客赶来参观拍照。住在隔壁廊房三条的李大妈告诉记者:“前一天就听说这里要开了,今天赶早过来看看。都快认不出了,整齐多了,干净多了。”

  李大妈的话让负责大栅栏商业街市政改造施工的大栅栏投资公司总经理徐正榕露出了微笑。据他介绍,为了达到焕然一新的效果,改造施工单位没少花心思。“总体思路是‘修旧如旧’,但也有很多不同之处。”

  改造工程从今年5月开始,耗时2个多月,沿街拔了20根电线杆,拆了91块户外广告牌,取而代之的是21盏仿古路灯。电线电缆全部埋入地下管道,街面全部铺设透水砖,实施雨水污水分流。

  同时,据宣武区08环境办副主任霍文生介绍,此次大栅栏商业街整体改造工程将街内建筑划分为4类,宜诚厚、瑞蚨祥、裕丰烟铺、祥义号等文物级别的古建全部修复;对狗不理、瑞蚨祥西鸿记、广德楼戏院、同仁堂、张一元茶庄等12处建筑进行了修缮;对大栅栏工艺美术品商行、上海张小泉刀剪总店等18处进行了整体装饰;而对大栅栏一百、首都照相眼镜专卖店等9处则进行了整体改造。所有建筑限高13米,铺面改造只能后撤,不能前挪挤占街面。

  如今,改造后的街面让所有人都快认不出来了。从煤市街的西口进入,走到东口与珠宝市街相接。这条266米长、崭新的大栅栏商业街,给人的第一感觉就是变宽了。整齐清雅的青砖路面代替了坑洼的条石路面,中间设有盲道,号称“天罗地网”的电线电缆全都消失了,采用仿古建筑风格修建的门脸让人耳目一新,过去拥挤的街道和门面也变得宽敞亮堂了。惟一能让人感觉到旧大栅栏气息的只剩下那一个个黑底金字的老字号牌匾:瑞蚨祥、马聚源、张一元、内联升、狗不理、同仁堂……感觉还是那般熟悉。

  老字号纷纷“内部升级”

  买鞋内联升,买帽马聚源,买布瑞蚨祥,买表亨得利,买茶张一元,买咸菜要去六必居,买点心还得正明斋。精致的商货,实在的价格,良好的口碑,这些都是老字号们的传家宝。如今门脸变了,装饰新了,顾客们最关心的是,传承了百年的老字号是否一如往昔?

  瑞蚨祥总店是大栅栏地区的标志性建筑之一,是拥有百年历史的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此次整修不仅保留了外部建筑的巴洛克风格,而且恢复了店内旧有的装饰和格局。

  推开墨绿的大门,眼前豁然开朗。头顶上曾经封闭的二层隔断全部打开,70余平方米、三层楼高的罩棚原貌一览无余。正前方是一百年前清末翰林李林庠题写的“瑞蚨祥”牌匾,对面二层墙壁上瑞蚨祥历史沿革的画片与之遥相呼应;其下正厅前的柱子包着铜皮,上面依稀可以辨认出百年前的青蚨花纹;东西两侧的灰砖墙也被打磨一新,恢复了花开富贵、五福捧寿两幅百年前的青砖浮雕;砖雕前摆着当年招待过“四大名旦”的红木条案、扶手椅。

  登堂入室,30根房柱连接着原有的间架结构,其上雕梁画栋,图案都是依据老照片原样设计的。店堂中央恢复了可以自然采光的原汁原味的“天井”,当初顾客们就靠它看清绸布颜色。来到二楼,北侧的顶棚同样拆除,大梁正中,百年前修建时挂上的红绸赫然入目。东侧的文化展区挂着一幅两米长的丝绸画,反映南宋时期蚕丝织纱的各个工序,南侧重新设计了四个展柜,分别为瑞蚨祥的历史篇、文化篇、桑丝篇、产品篇。瑞蚨祥的名称由来、与历史名人千丝万缕的联系、制作新中国第一面五星红旗的来龙去脉……尽收眼底。

  “这次是瑞蚨祥建店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精装修,目的就是真正恢复原汁原味。”瑞蚨祥绸布店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薛世翼说,不久之后在正厅前面还将竖起反映养蚕、纺丝、染色、织绸等工序的四组铜塑,让顾客了解中国丝绸文化的源远流长。“至诚至上,货真价实,言不二价,童叟无欺。这16个字是我们的百年店训。”薛世翼说,他们要将这四句箴言刻成木质对联,挂在店内最醒目处,“不论外部如何变化,瑞蚨祥会永远铭记它。”

  不只瑞蚨祥一家,张一元、内联升、同仁堂等诸多老字号纷纷借封街改造之机,实施自家的内部升级。在保留原有服务的基础上,采用展板、壁画等方式推广自己原汁原味文化内涵。同时,老字号也有新想法,如张一元茶庄就把整个二楼腾空做成茶室。泡上一壶好茶,约上三五好友,喝茶、观街看景、侃大山,京味十足。

  复原民国初期风貌

  大栅栏已有近500年的历史,曾经就是一个繁华的商业区。兴起于元代,建立于明朝,从清代开始繁盛至今。1900年八国联军曾一把火将整条街付之一炬,重建后依旧繁华。据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专家徐萍芳介绍,此次复原以民国初期风貌为基础。

  大栅栏的由来,要追溯到明代孝宗弘治元年。当时,北京有“宵禁”,为了防止盗贼隐藏在大街小巷之内,由朝廷批准,在北京很多街巷道口,建立了木栅栏。据清代《钦定令典事例》中记载,雍正七年批准的外城栅栏440座,乾隆18年批准的内城栅栏1919座,皇城内栏196座。大栅栏原是廊房四条,因为这条胡同的栅栏制作出色,保留长久,而且又大一些,于是逐渐为京城所瞩目,所以,大栅栏就成为这条胡同的名称了。

  据介绍,清朝前期由于内城被划为皇城,平民百姓不得入内,大量汉人被迫迁居南城,即现在的宣武区和崇文区。“当时宣武区住的汉人大部分是富商,崇文区以小手工艺者和小作坊为主。”人口多了,经济也就繁荣起来,大栅栏逐渐成为了商户聚集之地,商品主要以日用品为主。

  当时的日用品很多都是官民同用,慢慢形成了规模,如内联升最初就是给官员提供朝靴,久而久之成为了品牌。“大众化就是大栅栏的特点,到今天都是如此。”徐萍芳说。随着八国联军入侵,大栅栏被付之一炬。民国开始,随着内城发展,东单、东安市场开始繁荣,但仍无法取代大栅栏在日用品的领导地位。“很多行业的龙头都在这儿,价格、标注都是由这制定。”徐萍芳说。

  前后经历3次整修

  聊起大栅栏的点点滴滴,几乎每家店铺的掌柜们都能说上一段。年过半百的汪珉1978年被分配到大栅栏第一百货公司,30年过去了,从小职员到公司的掌门人,他也见证了大栅栏的变迁。

  “大栅栏的挤曾经是出了名的。”他说,那时人们常说:到大栅栏啦!那就是形容挤。当时逛大栅栏的人太多了,人挨人,人挤人。1961年,一个人在大栅栏靠近西口的门椎胡同劫了两位准备往银行送货款的会计,抢了送款手提包,准备从大栅栏街趁人多逃窜。哪知道大栅栏人实在太多了,劫犯提着包左冲右突就是挤不出去,这时民警已经赶了过来。这个故事至今仍是大栅栏的经典掌故。

  “算上这次,大栅栏一共经历了3次整修。”据介绍,新中国成立后的大栅栏基本维持的是民国时期的风貌,商铺林立,随处练摊。到了上世纪60年代,大栅栏开始了第一次整治,北京城的第一条柏油马路就诞生在此。当时可算是新潮事物,本来就是繁荣地段的大栅栏更是人满为患。

  上世纪80年代初,“一百”每天光背心就能卖出15000件,卡带式收录机、电视机等新潮玩意儿更是前一天晚上就有人开始排队抢购。“当时北京只有四个商品购物点(其他为西单、王府井、隆福寺),那时候的大栅栏从早到晚都是人山人海。”汪珉说,那是大栅栏商铺最幸福的日子。

  上世纪80年代末,随着北京商业场所的增多,大栅栏商品档次不高,购物环境差等缺点日趋明显,再加上假货次品充斥,大栅栏逐渐萧条。到上世纪90年代末,为了竞评北京第一条步行街,大栅栏经历了第二次路面修整和环境整治,但依然无法重现往日繁荣。

  “这次修整后,大栅栏的环境好多了。环境好,购物心情就会好,相信大栅栏一定能够找回过去的繁荣。”汪珉说。

  就算不来购物,坐在张一元茶庄二楼的茶室,泡上一壶清香的茉莉花茶,透过窗口看着楼下熙熙攘攘的人流,大栅栏的过去也可在茶香中慢慢回味。RJ223 RJ206

  本版摄影除署名外均为李继辉摄 RJ135

  ▲昨晚,市民和游客在北京大栅栏商业街游览。新华社记者 徐 亮摄

Powered By Google ‘我的2008’,中国有我一份力!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