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救助弱势群体不宜称“派红包”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8月01日02:05  新京报

  ■ 来信

  7月31日《广州日报》报道,广州番禺向6类困难群众派红包,拟拨470万专项款。

  “派红包”是华人新年的一种习俗,因为红色象征活力、愉快与好运,因此,“红包”之意不在内里的人民币,而在于一份心意、一种祝愿。某种意义上说,没有“红包”我们照样活得很好。广州番禺说得明白,“确保城乡困难群众的生活不因物价上涨而受影响”。

  两相比较,番禺的所谓“派红包”,只不过是贴了红纸的社会救济。“社会救济”主要是对社会成员提供最低生活保障,其目标是扶危济贫,救助社会脆弱群体,对象是社会的低收入人群和困难人群。眼下来看,不少城市号称的“派红包”,一是针对特定弱势群体,二是附加有一定的权责关系或户籍隶属,三是水平层次并不高,只能称为底线救济或救助。

  乱贴红纸的结果,夸大了社会福利的真相,而且充满着卸责的风险:政府救助是一种义务,而如果是“红包”,发不发就比较随意。

  因此,救助弱势群体不宜称“派红包”。如果把救助弱势群体称为“派红包”、把本职工作称为“做好事”,这恐怕不是好趋势。

  □宋桂芳(江苏 职员)


     新浪独家稿件声明:该作品(文字、图片、图表及音视频)特供新浪使用,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转载。
Powered By Google ‘我的2008’,中国有我一份力!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