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涂黄村“三变”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8月01日04:27  大江网-江西日报

  穿过昌东工业园,汽车在南昌市青山湖区愉恬家园门口停下,43岁的涂黄村村民黄国林笑着说:“瞧,这就是我们异地新建的涂黄村!”12栋楼房错落有致,水景、绿地、运动场以及社区商铺一应俱全,俨然一个新派十足的城市小区,所不同的是小区居民的“前身”都是涂黄村的村民。

  从典型的南方村庄到现代化的城市小区,从“城中村”村民到城市市民。涂黄村人的30年,经历了3次大蜕变。

  1978年——“豆芽村”

  1978年的涂黄村,尚在南昌城外,村民唯一的生活来源便是那人均不足一亩的水田,即使全村人将整个身子扑在田地里,也仅能维持基本的温饱。

  1978年后的中国,改革的种子破土成长,涂黄村村民也将目光从土地伸向城市。他们发现,南昌市民对农家蔬菜需求量很大,涂黄村土地不足,但豆芽这种在室内种植、生产周期短的蔬菜,最适合发展的“第二经济”。

  1979年4月,涂黄村以村集体的名义种植豆芽,开始了第一次变革。每天250公多斤豆芽,一到市内就被一售而空,当年便让村民的收入增加一倍。小小的豆芽让大家尝到了甜头,两年后,当涂黄村推行土地承包责任制时,80%的村民摇身一变,成了豆芽“专业种植户”。

  在之后的10多年里,豆芽让村民们成为“万元户”、“10万元户”,涂黄村出产的豆芽也一度占据着南昌市区豆芽市场60%的份额,“豆芽村”的名声不胫而走。

  1998年——“机械村”

  机遇总是伴随着时代的脚步青睐涂黄村。

  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南昌步入了城市化的快车道,处在城市之外的涂黄村很快成为身处城市之内的“城中村”。先富一步的村民开始用一种建设城市的热情,实现自己的新梦想。

  1998年,对涂黄村来说,是个“转型年”。这一年,南昌设立民营科技园,园区就在涂黄村旁。村副支书黄水根告诉记者:“豆芽虽小,但花费的人力太多,发展有限。1998年,民营科技园很多基础设施动工,我们认为这是村里产业转型的好机会,就鼓励大家凑钱买大型的压路机、挖土机、装载机等大型机械设备,就地承揽工程。”

  黄国林是最早购买大型机械设备的人。1999年,只有34岁的黄国林,用做豆芽积攒下来和银行贷来的200万元,购买了3台机械设备,当年就赚了30多万元。面对记者的采访,这个憨实的农家汉子自豪地说:“现在,我的业务不再局限在南昌,已拓展到了河北、湖北、四川等地,连四川建黄龙机场都用上了我的机械设备。”

  在之后的8年里,涂黄村与城市共成长,涂黄村的村民在城市建设中大显身手。截止到2007年底,全村共有大型机械化设备30余台,从事建筑行业的有200多人,村民60%的收入来自利用机械设备承揽工程。为了提升竞争力,2007年底,已具备较强市场意识的村民们,自发组织成立了南昌市首个村级机械设备协会。村支书黄召烟告诉记者,协会的目标是以这些机械设备为基础,成立一个集团公司,吸引村民入股,让每家每户都有股份,帮助全村共同富裕。

  “豆芽村”沉入历史,“机械村”声名鹊起。在融入城市化的征途中,涂黄村人以一次漂亮的“转身”,站立时代潮头。

  2008年——“创业村”

  小小的豆芽,让村民撑起殷实的家业;笨重的机械,让村民闯出人人艳羡的事业;而近两年间,在市场浪潮中历练了30年的村民,开始各显身手,成为各行各业中的创业能手,涂黄村的产业化之路愈走愈宽、越来越多样化。

  黄水根,涂黄村支部副书记,当年,他是全村最早的豆芽种植户之一,也是最早的机械设备购买者之一,而在2008年7月,他已是赣县一片山区的开发人。

  黄国林,这个靠机械设备率先成为“百万元户”的农民,今年投资上百万元,成立公司,将重心转入到赣江相关资源的开发上来。

  建筑公司、运输公司、水资源开发企业、服装销售公司……在不足400户、1000人的涂黄村,继机械产业之后,一个个粗具现代企业模式的公司纷纷创立,走出村庄,闯入南昌乃至省外,成为时下创业大潮中的生力军,也为涂黄村赢得了“创业村”的美名。

  “豆芽村”、“机械村”、“创业村”,30年的风雨,3次产业嬗变,呈现的是一个“城郊村”走向都市的变迁史,创造的是一幅富裕、和谐、幸福的崭新生活图景!

  本报记者杨建智 实习生王齐 付发

Powered By Google ‘我的2008’,中国有我一份力!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