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令人思量的百分之七十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8月01日07:34  解放日报

  日前,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就奥运会话题做了一次很有意义的网络调查。其第一道问题就是:假如刘翔没得金牌,给出的选择有三:A、不能容忍;B、可以接受;C、无所谓。70%以上的网络公众选择了B。

  这个70%令人思量。

  一个精神健康的民族应该具备“赢得起也输得起”的心态。历届奥运固然是从世界范围内选拔运动精英进行的一场奖牌角逐,胜败共在,输赢并存。作为运动员,他们在全力冲刺金牌的同时,或许也应该考虑可能的意外和应对之道;作为国人,我们希望中国运动员多得金牌的同时,或许也要坦然面对可能的失利。何况我们远没有强大到囊括所有金牌的地步,即使一些强项也不免存在某些变数。一个国家、一个民族通过奥运会展现的形象,首先不在于金牌的多寡,而在于其精神是否健康。“可以接受”刘翔没得金牌的心态正是精神健康的表征。“金牌第一”的意识自然应该让位于奥运精神所涵盖的“更快、更高、更强”的竞技精神、生活态度和人生哲学,和谐、自由、健康、积极的现代伦理。“给北京一个机会,还世界一个惊喜”,这个“机会”和“惊喜”不仅仅是东道国金牌的丰收,更是让世界看到一个东方古国正在迈向现代文明的轨迹,看到一个精神健康民族的国民的健康心态。

  一个开放自信的国度允许它的运动员有“失利权”。一个优秀的运动员在体育的某个项目上独占鳌头或几度夺魁,除了他自身的天赋条件之外,更主要的是他付出了几多心血和汗水,付出了青春的代价,他赢得国人的掌声和鲜花、赢得国家的优渥待遇是理所当然的。然而,体育作为竞技运动,一个再优秀的运动员也不可能永驻巅峰,何况对手的“后来居上”和自身的偶尔失手,“痛失金牌”乃情理之中。对于运动员的失利,国人应该多点宽容、谅解和鼓励,少些非议、责难和讥讽。曾在23届奥运会上勇夺三枚金牌的体操名将李宁,在24届奥运会上几次失误,引来媒体一片指责声;曾三次打破男子跳高世界纪录的朱建华在23届奥运会上夺得铜牌,当年被一些人视为惨败,跑到朱家门口出言不逊,还砸了他家的玻璃窗。这种扬胜抑败、热胜冷败、捧胜贬败的做法无疑给运动员一种心理压力,不利于其竞技的正常发挥。

  过去,一场体育比赛的输赢往往附上了太多太多的意义,往往将运动员的个体表现与国家、民族简单画上了等号。其实,体育比赛往往就是体育比赛,它承受不起、也不该承受过多的附加。恰如王蒙所究诘的那样:如果中国女排的胜利是中华民族的胜利,那么,中国男足、男排的失败将怎样自处呢?再说体育运动本来只是一种生活方式,而生活方式是以人为本的, 如果使体育远离了体育的本质,以胜利的自豪蔑视对手有之,以沮丧的心情诅骂失败者有之。奥运拉起五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五环充分体现人文精神,这才是真正的奥运意识。

  值得一提的是上述70%以上的比例,说明尚有不足30%的人没有选择“可以接受”。倘如取“无所谓”态度,自不必强求,倘如以“不能容忍”而产生过激情绪或过度行为,则不可无睹和罔顾了。我们期待的是,举办奥运会能成为国家向现代文明不断进步的历史机会,成为民族从心理上融入世界的巨大推力。与这一期待相应的,应是那个70%的百分比大些,大些,再大些,直至成为我们的共识。


Powered By Google ‘我的2008’,中国有我一份力!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