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论文作者未进行实地调查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8月01日11:15  新安晚报

  近日,在一篇名为“《中国城市地震灾害危险度评价》”的论文中,作者排列出全国30个省会城市地震危险度评级指标,石家庄市高居排名榜首,合肥排在第二。该数据通过媒体报道后引发强烈反响,不少人对此提出质疑。

  这份论文是在什么情况下出炉的?是否具备一定的科学性?本报记者试图联系这篇论文的作者徐伟一直未果。几经周折,记者联系上曾专程赶赴北京与徐伟深刻交流对话过的河北青年报国际国内部记者卢鸣。

  作者承认“数据过时”

  本报记者:你好!卢鸣。你专程赶到北师大见到徐伟本人了?能说说当时采访徐的一些情况吗?

  卢鸣:是的。这篇论文出台后,很多排名指数较前的城市的老百姓都非常担心。我们在北京师范大学环境演变与自然灾害教育部重点研究室见到了作者徐伟本人。他很年轻,也没有意识到这篇论文会带来这么大的影响。他向我们一再解释说,这篇论文是自己在2004年写的一篇毕业论文,而且同年还在《自然灾害学报》第2期中刊登过。当中内容主要是对全国670多个城市地震危险度进行探讨,以及公布自己研究得出的地震危险度计算公式,另外还列出了全国30个省会城市地震危险度评级指标。对此徐伟告诉记者,这30个城市大家都比较熟悉,独立列出来能让大家更直观、更好地去了解自己的学术观点。但他本人也认为“引用的是2000年相关数据,已经过时了”。这些排名榜的结论则是通过查阅大量国内外相关文献与历史资料后研究所得,但并没有为此进行实地调查。

  本报记者:那为什么会出现旧论文又被翻出来热炒的情况呢?

  卢鸣:徐伟解释说是中国国家地理杂志主动向他提出约稿,又发表在6月份的当期杂志上。徐伟认为不过是一般的学术探讨,没有想到会带来这么大的反应。

  “危险度”不是发生几率

  本报记者:这篇论文拿到网上热炒后,对我们合肥老百姓的恐吓不小。你跟作者本人深刻对话后,感觉他的理论有没有一些可信性?您本人又是怎么看待这个城震危险指数的呢?

  卢鸣:徐伟向我详细介绍了一下论文的结论,他认为很多网民误读了其中的观点。比如说他在文中提及的所谓“城市地震危险度”指的是在地震发生时,每个城市所受影响的大小,并不是指地震发生的几率。他参考了美国地震工程研究所相关文献以及其他对自然灾害风险评估的资料,“导致灾害强度因素”、“承灾体的脆弱性指数”以及“响应能力”三项标准作为判断城市地震危险度的依据。“导致灾害强度因素”是通过参考历史资料、了解该处发生地震次数以及级数所判断得出,而“承灾体的脆弱性指数”是根据该地区的人口密度、人均GDP、建筑脆弱性而得出。“响应能力”则是包括当时政府财政投入、医疗设备以及自救能力。从导致灾害强度因素来讲,全国各地省级城市都是差不多的。承灾体脆弱性与响应能力这些指数在后期可以进行调整。同时他表示,承灾体脆弱性与响应能力这些变量指数随着城市的发展而变化,城市可以通过提高承灾体的抗灾能力、防灾减灾投入和防灾教育,增加城市对地震灾害的灾前备灾能力、灾中响应能力和灾后恢复重建能力,从而降低地震危险度。如果从这个角度来解释,这篇论文似乎真的被误读了。

  我个人认为这篇论文采集的信息都是2000年采集的陈旧信息,从权威角度来看,并没有什么参考价值。

  本报记者 杨丹丹

Powered By Google ‘我的2008’,中国有我一份力!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