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灾后安置的“成都速度”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8月02日05:13  四川新闻网-成都晚报

  32岁的李佳和7岁的儿子是“鹭龙苑”的特殊户,她家就两口人,住了一间20平方米的过渡安置板房。板房安置原则上是一户一间,一间屋住3-4人。

  李佳的丈夫何波“5·12”被埋在山上垮塌的矿里。彭州市通济镇思文社区在地震中失去了12位乡邻,56人受伤,有400多户在地震中房屋垮塌或成危房。6月16日,由厦门市和龙泉驿区共同援建的思文社区一期 “鹭龙苑”最先交房,共374套,能容纳217户人家。失去家园又失去亲人者成为优先入住过渡房的抚慰对象。

  直到7月17日,58岁的刘学英和老伴仍然住在路边的窝棚里,就在“鹭龙苑”坡下。本来家里也分了一间板房,但大儿子、儿媳妇和孙子、小儿子四口人住着都嫌挤。刘学英说要等着思文社区二期板房的建成。

  刘学英所住的窝棚几十米外,就是忙碌的思文社区二期和三期板房建设工地。7月17日这天,板房已搭建完成90%。按照约定工期,20日,厦门援建方将完成板房建设,25日,龙泉驿区援建方完成配套基础设施,达到入住条件,8月1日前,刘学英就能住进宽宽敞敞的新家。

  这个进度表也适用于成都市8个受灾区市县,13万户受灾民众,到时将一个不少地告别地震后的帐篷式居住,进入过渡安置房时期。

  “8月1日前让全市需过渡安置的所有受灾群众全部入住过渡安置房!” 这是6月18日省委常委、市委书记李春城在市委常委(扩大)会上代表市委、市政府作出的郑重承诺。

  就在20多天前,5月23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成都极重灾区彭州,对小渔洞镇和通济镇的受灾民众说,国务院已做出安排,“三个月内生产100万套活动板房”。成都的承诺将这一日程大大提前——成都给自己的期限只有60天。在网络和社会的一片质疑声中,成都兑现了自己的承诺,也创造了过渡安置的“成都速度”。

  十路驰援

  胡锦涛总书记亲自给各援建省市的省(市)委书记打电话

  “救人”是地震初期扣人心弦的第一大事,而数百万无家可归、无处遮蔽风雨的灾区民众如何安置,则是在救人之后举国关注的另一件大事。

  据成都市建设委员会副主任孙明介绍,成都全市城镇和农村共有109万人、28万余户住房垮塌或严重毁损,急需过渡安置。其中,经受灾群众签字盖印确认,有13万户需要政府提供过渡安置房,15万户选择自建安置或投亲靠友。

  公众所知的是,5月25日,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在河北廊坊考察救灾过渡安置房生产情况。鲜为人知的是,他还为此亲自给各援建省市的省(市)委书记一一去电,安排过渡安置房援建事宜。

  事实上,早在地震后第六天,5月18日,面对近500万受灾人口的住房需求,中央决策层就决定各省分领任务,三个月内迅速援建100万套过渡安置房。

  5月20日下午,国务院抗震救灾总指挥部第11次会议明确“100万套板房”目标。当晚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就紧急召开解决四川地震灾区受灾群众过渡安置房问题电视电话会议,向全国23个省市和计划单列市下达了对口支援灾区过渡安置房的建设任务。由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下达的省外援建成都的板房数量为18万套。

  负责援建成都灾区的10个省市迅速行动。据孙明介绍,5月25日前,包括重庆、江西、山西、福建、安徽、河北、山东、厦门、上海、海南的10路援建队伍全部到达成都灾区。

  通力合作

  外省市援建板房 公共配套建设自己动手

  人必自助,而后人助之。外省市援建内容主要是板房建设,而场地平整及水、电、路、通讯等公共配套建设则由受援地完成。

  5月24日,成都市在都江堰召开了抗震救灾对口支援工作现场会,安排受灾较轻的锦江区、青羊区等15个区(市)县对口支援都江堰、彭州、崇州3市26个受灾严重的乡镇。

  5月20日,厦门市建设与管理局的首批援建队伍到达彭州,开展先期房屋鉴定与评估;

  5月24日,龙泉驿区领命对口支援重灾区彭州。当天,区委书记陈争鸣就率队赶到通济镇和丽春镇查看灾情,筹划重建。25日,由常务副区长王天刚任指挥长的现场指挥部及援建队伍,带着设备物资进驻灾区。

  20天后,厦门市与龙泉驿区共同援建的思文社区一期建成交付,成为彭州市灾后首个过渡房小区。为感念援建两方,小区取名“鹭龙苑”。

  羊叉村差点“交不了差”

  没想到,板房建设变数颇多,在彭州最早建成安置小区、树立了援建样板的厦门、龙泉驿这对搭档,遇到重重困难,最后差点“交不了差”。

  7月16日,即使是在彭州通济镇的山区里,仍然能感觉到太阳的炽热。

  羊叉村板房工地边上一个窝棚里,10组的村民余敏开了个卖烟和饮料的杂货铺,她眼看着对面的板房小区一天天成形。窝棚顶上的彩布,一刮大风就被吹翻,她们一家5口人和村里大多数受灾户一样,焦急地期待着入住新家的那一天。

  工地上,龙泉驿区建设局局长郭代辉正和厦门援建方负责人郭晓平焦急地讨论着什么。原来,由于连日大雨等原因,延缓了板房建设进度,眼看承诺的交房期逼近,援建双方觉得压力倍增。郭代辉说,政府要让灾区群众住进过渡安置房看奥运会,这是必须完成的任务。

  羊叉村安置点占地80亩,规划建设1153套板房,将容纳854户人家,配有95个卫生间、97个厨房及警务室等公用建筑。据彭州市建设局的驻点工作人员梅小林介绍,羊叉村的进度偏慢,有不能如期完工的危险。

  来时白白胖胖,走时又黑又瘦

  晒得黝黑的厦门方负责人郭晓平是6月19日到现场的,接替5月20日首批来蓉的工程师沈峻。援建工作充满了艰难困苦,沈来的时候还白白胖胖,走时却变得又黑又瘦。

  郭晓平认为“工期提前得太多了”。最初的工期任务是8月10日交房,后来屡经调整,一再提前至7月20日,确实带来了很大压力。到7月16日,厦门方负责的12个工地,完成了5个,还剩下7个。

  7月3日、4日、13日、14日的几场暴雨,耽误了4天工期。各部门交叉作业,施工只能见缝插针。即便如此,互相也难免有影响。比如由于山区道路狭窄,交通拥堵,运来的板房建材不得不先行卸下,堆放在离现场几公里之外的通济大桥桥头,增加了二次搬运的成本,关键是耽误了时间。板房搭建需要大量使用电钻电焊,而供电也成问题。

  “正常的工期,起码要在现在的基础上乘以3”,郭晓平说,现在工人们是24小时不间断施工。记者在现场看到,驾驶挖掘机的司机多是20岁上下的年轻人。梅小林说,24小时作业,只有小伙子的身体才经得起。

  郭晓平仍然胸有成竹,他说明天,就是17日,羊叉村工地的1153间板房骨架就会全部立起,一定能在20日按时完成交房。

  援建搭档足足住了两个月帐篷

  厦门的援建搭档龙泉驿区更迫不及待。羊叉村的水电路“三通一平”已由龙泉驿区对口援建队伍完成,打破了先平整场地、再搭建板房、最后通水通电通路的既定工序。

  龙泉驿区指挥部指挥长王天刚带领全区200多名干部,自带人员机械、自备后勤物资,在通济镇已足足住了两个月帐篷。龙泉驿区政协副主席龚英杰自豪地对记者说,他们援建的板房数量达18152套,约占全成都市总量的10%,彭州市总量的27%。除了外省市负责的板房建设本身,他们承揽了拆除危房、清理废墟、场地平整、水电路三通、排污及污水处理和小区绿化等任务。

  在节约成本、缩短工期上,他们还创造性地“发明”了以危房废墟建筑垃圾填充路基、以实用的小菜园代替小区草坪等做法。

  援建过程贯穿着各地各部门的相互体谅与合作。由于厦门方面板房购置及长途运输等困难,龙泉驿方面还与本地板房生产企业成都雅致集成房屋有限公司紧急协商,就地供应板房1400套。

  化解难题

  支书罗光华的板房分配方案

  如果说板房建设强调“效率”,板房建成后的分配,则更让人关注其中的“公平”。

  “我们已出台了《成都市地震灾区过渡安置房验收与移交实施意见》,争取全力做好过渡安置房的验收、移交、安排和入住等工作。”6月20日的新闻发布会上,成都市建委副主任孙明对外宣布。

  实际工作中的过渡安置房分配千头万绪,如何公平公开地分配,是对基层干部智慧与胸怀的考验,也是思文社区党支部书记罗光华地震后面临的诸多难题之一。

  7月16日傍晚时分,鹭龙苑的女人们聚在公用水龙头面前,开始准备晚饭,虽说只是些黄瓜蔬菜,也洗得干净鲜亮。这里有警务室、垃圾集收点、文体活动室、“老邻居”便民商店、诊所、幼儿园,有绿化有路灯,甚至有龙泉驿区援建的健身路径,与一个成熟小区没什么区别。

  记者观察到,几乎每间板房都有老人和小孩。73岁的老太席文群带着大孙子住了一间板房,而儿子和儿媳还住在帐篷里,等待下一轮分配。成都大学医护学院大一学生李雪放假归来,和80岁的奶奶一家五口住在一间板房里。

  通济镇村镇建设办公室主任朱清波说,板房分配原则是一家人一间房,有老有小者优先入住。

  然而,“哪家没个老人呢”,罗光华知道,分配方案必须更细更务实。

  罗光华还记得温家宝总理来思文社区那一天,村民们没有一个抱怨或提要求的,很多人哭了,全是感激的话。温总理叮嘱他和干部们,板房的建设要选好地址,不要在太低洼的地方修建,那样容易积水。

  罗光华最后建议将首个安置点选在与敬老院并行的坡地上,后无滑坡之险,前无水淹之患。这一建议经规划、环保、地震等多个部门评估后付诸实施。

  这块坡地是原湔江煤矿家属宿舍,地震后已成危房,作为占地补偿,板房建成后首批就安置了这18户人家。

  其次是89户原思文街道居民,按政策,3个月内未能入住过渡安置房的农村居民将享有每人每月120元的补偿费,但城镇居民除外。

  地震伤亡人员家属也是优先安置对象。

  剩余的百余套板房分配方案,采用了民间最常用的抓阄方式。思文社区由原来的北桥村、石羊村和思文街道组成,共有12个小组。由于4个小组远在白鹿河对岸,不宜集中居住,离家过远,经罗光华做工作,放弃入住首批板房。6月15日,8个小组的负责人聚在敬老院里,第一轮抓阄,定入住资格,第二轮抓阄定入住房号。一个“土”办法,一天之内就完成了板房分配。众人毫无怨言。

  多方支援

  为板房建设出力 60多岁的老人也上阵

  事实上,不仅在建的板房雇用了大批当地村民,思文社区的老老少少、社会各方都为板房建设出过力。

  一期“鹭龙苑”建设初期,5月26日晚上,80车板房材料突然同时运抵,当地驻军来了一个营的官兵下货,仍然人手不够,居委会主任肖兴弟硬是连夜组织了300人的村民突击队,从当天晚上一直忙到次日下午2点,才将所有板房卸完。许多人被割破了双手,更令罗光华感动的是,甚至60多岁的老人家也上阵帮忙。

  说话间,来自彭州市的两名消防队员来找罗光华报到。当过兵的罗光华说话粗放,但心思很细。他说,板房如果火烧连营那可不得了,所以请来消防队员驻扎一个月,在居民中培养消防意识。

  来自环卫和卫生部门的两名垃圾清运工,5名消杀队员,来自内蒙古的两名特警和一名社区警察,还有10名由居民义务组成的巡逻队员,“鹭龙苑”小区公共服务构架基本成形。

  记者在李佳的板房内看到,两张大铁床、两张桌子、四个小凳,两床被子、两张凉席、两顶蚊帐,这是厦门援建方给每间板房的“标准配置”。细心的援建人员还为每间屋的两个大床之间做了拉帘。厦门人甚至把自己的市花三角梅运到了彭州,一户两盆,希望能点缀灾区民众的精神家园。

  李佳说,等到丈夫的遗体被挖出来看上一眼,她将和儿子一起远赴福建。福建援建人员很好心,愿意帮助她在那边找工作,并解决儿子的读书问题。但7岁的儿子舍不得离开家乡。那么,孤儿寡母的靠什么生活呢?

  通济镇副镇长王国林说,灾区民众就业是灾后安置的一部分,当地正在努力,帮助像李佳这样有工作需求的人们。

  参战数据

  建设点位达1914处 成都举全市之力参战

  成都全市过渡安置房建设点位达1914处。成都市为此举全市之力,集结了包括城投、建工、兴蓉、地铁等国有公司和成都路桥等民营企业近3万人参与板房建设,加上外省市援建和当地的建设队伍,施工人员达10万人。

  在接受外省市援建之外,成都市县两级政府自建过渡安置房11133套,农民领取国家户均2000元补助,自建完成能够安全过冬和正常生活的过渡安置房104268户。

  成都市建委副主任孙明告诉记者,此次安置房建设不像在平时建设房屋,很多都是在山区、废弃地和“边角余料”上进行修建,增大了场平、基础的施工难度;而一些受灾场镇确定的安置点,正是废墟所在地,其清理任务非常艰巨——要把堆起几米、十几米高的废墟清运走,再腾出场地进行建设,工程量巨大。全市过渡安置房建设需要平整场地近900万平方米,经初步测算,各区(市)县及相关单位对口支援灾区场平和配套设施建设,计划投入资金约13亿元。

  在孙明看来,成都人最应感念的是那些不远千里而来的外省市支援者。她说:“很多(外省市)建设厅长、建设局长一直坚守在施工现场,住简易房、吃盒饭,和工人战斗在一起;全国建设系统的干部职工千里迢迢,背井离乡,挑灯夜战,没有一丝怨言。”

  重庆、江西、山西、福建、安徽、河北、山东、厦门、上海、海南,这些非一般意义的“兄弟省市”,在危难关头拿出了珍贵如兄弟般的情谊,他们值得成都人永远铭记。成都传媒集团记者 徐琼

不支持Flash
Powered By Google ‘我的2008’,中国有我一份力!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