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科学治污创新发展看辉县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8月02日07:19  大河网-大河报

  □记者 郑松波 实习生马雯雯

  本报讯 小水泥、小火电、小造纸……许多地方凭借小而多的发展模式达到了发展经济的目的,但却付出了资源和环境的双重代价。虽然这种模式早已不合时宜,但记者在采访时,仍能看到有些地方已关闭的小企业“死灰复燃”。而政府部门对此采取“睁一眼闭一眼”的态度。是地方经济发展离不开这一模式,还是个别地方目光短浅,片面追求短期效益的思想仍未改变?辉县小水泥群的转变能够说明这一问题。

  1987年,辉县农民王友顺在本村地上挖了个蛋形的坑,开始制造水泥。当时这种窑叫做“地蛋窑”,生产的水泥质量虽然次,但由于水泥短缺,不愁卖。于是王友顺成了先富起来的人。辉县小水泥也一哄而起。

  1993年,王友顺建起三条立窑生产线。此时辉县市的立窑水泥企业已有30多家,形成了全省著名的水泥产业群。

  水泥让辉县富了起来,但也成了心腹大患。当地流传这样一个笑话:一户人家房顶出现裂缝,下雨时漏雨。本来想维修,可过了没几天,房顶不漏了。他仔细查看,原来下雨时雨水与空气中的粉尘混合成了水泥,竟然把裂缝堵住了。有人建议辉县不如改名叫“灰县”更恰当。

  2005年12月,新乡市正式开始关闭排污不达标的水泥企业。65家立窑水泥企业的114条生产线先后被炸掉。王友顺的企业也在关闭之列。眼见财路要被环保“大棒”砸断,王友顺夜不能寐。但很快他转忧为喜,因为随“大棒”而来的是大“萝卜”。

  关闭工作一开始,市政府就提出,要“压小上大”,在淘汰落后的立窑水泥企业的同时,大力扶持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环保政策的干法水泥生产线。在有关部门协调下,王友顺联合石林水泥厂、齐王岭水泥厂、金峪水泥厂等企业接手该项目。

  “大棒加萝卜”的办法,十分奏效,2006年8月,辉县提前近两年完成了治理任务。新生产线全部投产后,弥补关停企业的产能绰绰有余。原来的小水泥群年总产量仅800万吨至1000万吨,而整合后的水泥企业规模最大的一家便达到了1600万吨。辉县市城区污染物浓度降低了73.6%,新乡市政府和辉县市政府开始着手恢复环境,如今的辉县不仅天蓝水绿,被破坏的山体也被重新绿化,正在变为新乡的“后花园”。迄今为止,辉县市没有再出现过一家小水泥厂。

  南阳市蒲山镇的污染与辉县齐名。2006年,省政府开始将蒲山镇列为重点区域进行综合整治,关闭了大批水泥厂、石灰窑。当地老百姓得以重见蓝天。但今年6月份,记者赶往当地采访时,却发现污染企业正“死灰复燃”。如今当地已经新建24家石灰窑,均属于未批先建。蒲山镇公路两侧大大小小的钙灰粉厂有七八十家之多。对于这些小企业,当地政府以没有法律依据为由,一直没有取缔。有关人士表示:“如果基层政府‘舍不得割肉’,蒲山镇‘吃砖’的历史随时可能重演。”

  一个是关小上大,保护环境,发展规模经济;一个是舍不得割肉,得过且过,难弃短期效益。省环保局局长李庆瑞表示,从7月25日开始,省环保局开展以“新解放、新跨越、新崛起”为主题的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我们也希望借这次大讨论活动,不仅使我们环保系统,也使我们的各级政府解放思想,保护环境,正确科学地发展地方经济。”

  来源:

不支持Flash
Powered By Google ‘我的2008’,中国有我一份力!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