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一个军人的承诺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8月02日07:41  常州日报

  编者的话在隆重庆祝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81周年之际,本刊特别推出《一个军人的承诺》一文。本文的主人公和作者是一对夫妻,并且与常州有着不同寻常的情缘。对于主人公我们不会陌生,5月12日晚与温家宝总理一同出现在汶川抗震救灾最前线,并相随左右的一位将军,他就是成都军区副司令员范晓光中将。本文作者吴晓鸣女士曾任公安部第一任宣传局局长、群众出版社社长兼党委书记、一级警监。“文革”期间,在他们生命和事业最低潮的时候,双双落到了常州,一个在常州印刷机械厂劳动(当时曾用名王可军),一个在武进农村锻炼(后进文化馆工作)。夫妻俩至今对常州念念不忘。相信本文的发表,常州的读者会对他们有进一步的认识和了解。

  5月11日,我应《红旗》报之约,从成都赶回北京家中,找出父母亲于建国前在苏南军区教导团(曾设在常州天宁寺内。编者注)的老照片,寄到了上海。不料第二天四川汶川大地震发生了。那一刻,我无法与爱人范晓光联系而焦急万分,儿子无声的哭泣更让我心忧如焚……晚上,当我从中央电视台节目中看到他与第一时间赶到灾区的温总理一起,在都江堰救灾指挥部时,我的眼睛湿润了。年近90高龄的婆婆范景新,这位“七七”事变后即参加了革命的老八路,她深明大义,为了保证儿子范晓光全身心投入救灾抢险工作,约定全家人不要主动给他打电话,以免影响他在前线的工作。国难当头,发扬父辈革命精神,为国尽忠,是他作为一个军人神圣的责任。灾区的每条消息都牵动着全家人的心,每当大的余震和下大雨更是让我们寝食不安。

  谁也没有想到,生死劫难刚过,比地震更大的洪水威胁又接踵而来。山崩地裂形成了几十座危险的堰塞湖,而最大最危险的是容积超过了3亿立方米的唐家山堰塞湖,它就像绵阳上方的“悬湖”,一旦溃决,将直接威胁到下游100多万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6月6日,范晓光再次陪同温总理乘直升机到唐家山视察险情。总理指出,现在全世界都在关注唐家山堰塞湖的除险工作,时不我待,要在保证安全的基础上果断决策,决不能让一个百姓伤亡!总理返回绵阳之时,解放军副总参谋长葛振峰上将,亲自点将范晓光等三位“老兵”,在最后关头,集结坝顶,联手出击,指挥排危抢险,决战唐家山!

  6月6日夜接到晓光电话,声音断断续续模糊不清:现在正在下大雨,泥石流在滚动,衣服全部浸透了泥和水……。谁都知道,堰塞湖自然堆积的坝体本来就不坚固,持续不断的余震和降雨使水位上涨,坝体垮塌、溃堤的危险随时都存在。晓光说:“……嘿嘿,没事……啊,小心你要当寡妇啰,哈哈!……”电话在玩笑声中结束。

  接下来几天,媒体大量报道唐家山的排危抢险:唐家山堰塞湖达到泄流水位!四将军“坐镇”唐家山!彻夜不眠,“悬湖”未泄!艰难的选择!唐家山泄流排险出现重大转折!“炮轰”唐家山!决战唐家山!……新华社援引了范晓光的话:大坝在可预见的时间内没有溃堤的危险……万一出现紧急情况,最后撤离的肯定是部队,部队中最后撤离的肯定是领导干部。范晓光的承诺给了无数的人信心和感动。端午节那天,晓光来电话:“坝顶又开辟一个直升机场,是‘第二国际机场’啊,每天都可以起降几十架次中国、俄罗斯的直升机呢!……挺好,我们还吃到了粽子和鸡,哈哈!……”爽朗的笑声驱散了全家人的担忧和牵挂。

  6月10日媒体报道唐家山堰塞湖开始泄洪,抢险人员全部撤离。电视里直播着唐家山泄洪全过程,年迈体衰的婆婆躺在床上,和全家人一样目不转睛盯着高悬床头的电视,空气好像都要凝固了。下午3时30分,直播节目早已结束,晓光从坝顶来电话,他嗓音嘶哑:泄洪早晨7点多就开始了,12时左右水流变大变急,坝上几百名战士和相关人员都撤离了,现在只留下我们这些“老兵”等几十人,一小时后我们将最后撤离……嘿嘿,你听听水流汹汹,半座山的石头在滚,声音大极了,很危急,很壮观啊,哈哈!……在这豪迈而亲切的笑声中,范晓光兑现了一个军人的承诺——最后撤离唐家山!

  滔滔的洪水从唐家山以排山倒海之势倾泻而下,穿过北川、江油、绵阳……全过程无一人伤亡。

  题图为:5月12日夜,范晓光将军(右)与温家宝总理在都江堰抗震救灾指挥部。

不支持Flash
Powered By Google ‘我的2008’,中国有我一份力!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