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她是母亲派来的守护神”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8月03日03:34  武汉晚报

  

“她是母亲派来的守护神”
“她是母亲派来的守护神”
“她是母亲派来的守护神”

  文/记者 李芳 实习生 陈丹 王青

  摄/记者 熊波 制图/马晶晶

  F

  扶助行动

  主持人 喻敏 电话13886158113

  图①:李惠娟和三个孩子开心地照了一张不完整的“全家福”,因为丈夫加班,没能一起拍照。

  图②:李惠娟重组家庭示意图。

  图③:为了回报社会,李惠娟也决定捐献遗体。

  [核心提示]

  “4年前,老天爷夺走了我的母亲,但老天爷真的是公平的,又给了我一个世界上最善良的妈妈。她燃尽所有的能量,撑起我们两个苦难的家,抚养我们姐弟三人……她把苦难埋藏心底,脸上总是挂着笑容,并教导我们用乐观的心态面对生活……”这是68中高三女孩陈娅云作文中的话。

  文中的“妈妈”是她的继母李惠娟。这个不幸的女孩,在遭遇母亲去世的打击后,当伤残的父亲和年幼的弟弟陷入绝望的时候,和大义继母走进了这个家庭……

  天妒良缘

  车祸毁了一个家

  李惠娟是个苦命的女人。

  她的丈夫陈正国原是红安县八里镇皮滚厂一名普通工人,1996年一天下午,厂里一位同事买了辆摩托车,拉着陈正国去学车。不料,陈正国错踩油门,摔下山崖,车毁人亡。

  李惠娟得知噩耗,当时就晕倒了。

  哭干眼泪后,这个柔弱的女人咬紧牙关,卖掉家中能卖的家当,办完了丈夫的丧事,又向亲戚借了上千元赔了人家的车。

  那年,她欠下6000多元外债。

  1997年4月17日,李惠娟用箩筐挑着两个孩子出了家门。那时,大女儿陈娅萍2岁,小女儿陈娅玲才1岁。

  灾难再降

  小女患上白血病

  李惠娟带着两个孩子,投靠住在汉口复兴村的姨妈。姨妈帮忙看孩子,她就在外面捡破烂、帮人卖早点赚钱。

  2004年,姨父去世,为了生活,姨妈腾出房屋出租。

  李惠娟到处打听,才租到一个不到10平方米的小楼梯间,每月租金20元。

  这一年,厄运再临。小女儿陈娅玲经常持续低烧,一病就是好几个星期。李惠娟开始以为是感冒,开了些药并未在意。2005年7月,娅玲身上突然出现红色青紫印记,她急忙把孩子送到协和医院,检查结果又是一记晴天霹雳:“再生障碍性贫血”,也就是俗称的“白血病”。

  “救女儿。”李惠娟脑子里就这几个字,她又开始四处奔走,一家家的磕头,直到晕倒在路边。好不容易凑够了住院费,她为娅玲办好住院手续。

  这时,好心的街坊请来了武汉晚报。报道后,热心市民捐款达10多万元,李惠娟把这一笔笔的爱心记下,更加拼命工作,希望日后有偿还机会。

  一诺千金 重组家庭承诺“托孤”

  娅玲生病期间,李惠娟丈夫的孪生弟弟陈正圆也帮忙四处筹款,还卖掉了房屋。

  陈正圆的妻子李德兰因患肺癌于2004年去世,留下女儿陈娅云和儿子陈威文,李惠娟至今还记得弟媳李德兰的临终嘱托。

  只剩下了一口气,李德兰睁大眼睛,死死地攥紧她的手。李惠娟明白,她是放不下两个孩子娅云和威文。

  “我会把他们当成亲生儿女照顾的。”李惠娟话出口,李德兰安心地闭上了眼睛。

  李惠娟清楚这个承诺意味着什么,陈正圆双腿因病落下残疾,行走都成问题,更谈不上干重活养家。她是一个农村妇女,没有文化,靠一双手,要养活4个孩子谈何容易。如今娅玲生病,更是雪上加霜。

  想到娅云和威文的将来,这个善良的女人又是牙一咬,在守寡近10年后,她顶着亲友们不解的眼光,2006年春节,和小叔陈正圆组成新家。

  心如刀割 小女捐遗体回报社会

  2006年9月,娅玲的病情开始恶化,好心人的捐款很快所剩无几,还有3个孩子还得交学费。

  李惠娟开始整晚整晚失眠,头发大把大把地掉。看着孩子们,她只能把眼泪往肚子里咽。

  9月11日凌晨3时,熟睡的娅玲突然醒来,并摇醒了李惠娟:“妈妈,我的病可能治不好了。但我觉得特别幸福,我生病时,社会上那么多的好心人帮我。我想把遗体捐出来让医生研究,回报社会。”

  那晚,母女俩谈了一个多小时。最后,娅玲跟妈妈说:“明天你还要出去做事,快睡啊!以前都是你哄着我睡,这次,我唱歌哄你睡吧!”

  “世上只有妈妈好,有妈的孩子像个宝……”伴着娅玲的歌声,李惠娟转过身去,闭上眼睛,眼泪顺着脸颊流下。

  次日早晨,娅玲捂着胸口说她感到胸口好闷。李惠娟慌忙出门找车准备把孩子送到医院,当她再次走进房门,娅玲的心跳与脉搏已经全没了。

  “捐献遗体!”这是女儿最后的心愿。李惠娟颤抖着拨通了医院电话。

  看着送女儿的车消失在小巷尽头,她和丈夫在家门口长跪不起。

  那年,还没满11岁的娅玲是全国遗体捐赠者中年龄最小的。

  娅玲走后半年,在武汉市遗体捐献者纪念馆开馆日那天,李惠娟又做出了个惊人决定:自己也要捐遗体。随后,她签了自愿捐赠遗体登记表。

  她悄悄对记者透露此举的“私心”:我想好好陪小女儿……

  精打细算 一家人笑对清贫生活

  现在的一家人,住在复兴二村一间租来的小窝棚里,相亲相爱。

  陈正圆在南湖一家工地看仓库,月工资600元。因行走不便,他很少回家,照顾3个孩子的重任落在了李惠娟身上。

  一张木板床,一个“瘸腿”的柜子和捡来的“千疮百孔”的沙发,这就是他们的全部家当。小小的屋里却收拾得干净整齐。

  李惠娟表现得很乐观,家里的不幸似乎没有在她身上留下太多的印记,“我总相信天无绝人之路。”正是这个信念,支撑了她这么多年。

  邻居们也感叹,经常见他们一家人围坐着吃饭、说笑,小屋里常传出开心的笑声……

  每天凌晨3点半,李惠娟就摸黑起床,骑着旧自行车赶到临街帮人做早点;6点半,再赶回来为孩子们做早餐;孩子们上学后,她又骑车赶去做3份钟点工……

  她和丈夫每月工资共有千余元,生活上不得不精打细算。两筒挂面,加上菜场捡的菜叶,有时4个人要吃7天。

  孩子们说,每顿饭都吃面条,但妈妈总能做出各种花样,炒、煮、蒸,色香味俱全。

  桌上一大碗面条,瘪瓷碗里漂着几根发黄的豆角,几乎看不到油星,3个孩子围坐在一起大口吃着,李惠娟则在一边收拾书包。她说吃过了。老大娅云偷偷告诉记者,其实妈妈的晚餐是一点咸菜和一碗面汤。

  记者看到房东暂借的旧冰箱,没插电,冷藏室被十多个矿泉水瓶挤得满满当当,每个瓶里都有冰块。

  李惠娟说,这是个省电的好法子,只用插个把小时的电,等瓶中水冻成冰后,下面放剩面条,可保好几天鲜。

  3个孩子成绩

  个个名列前茅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3个孩子都争气,这是李惠娟最骄傲的事。

  “娅娅(陈娅云)一直是班级前三,老二、老三奖状多得摆不下。”谈起孩子,她如数家珍。

  17岁的陈娅云,高高瘦瘦,一脸文静。这么个文静的女孩,却一直是校田径队的主力队员。

  为了能考所好大学少交点学费,她决定选择体育院校。可体育训练要消耗极大能量,每天中午带的饭本来就不多,很多次,她都是饿着肚子训练,等到下晚自习后再回家吃面条。

  “实在饿得扛不住时就喝凉水。”娅云说这话时轻描淡写,李惠娟却背过身抹眼泪。

  娅云的班主任熊萍老师说,娅云是班里吃穿最差、成绩最好的孩子,“优秀学生干部”、“市奥林匹克地理竞赛一等奖”……

  孩子们眼中的妈妈

  娅云——

  她是母亲

  派来的守护神

  对这个继母,她也曾有过怀疑和抵触。

  14岁时她从创新学校考入68中,面对千余元的学费,她以为继母肯定不会再让她读下去。她藏起通知书,找到一家小餐馆,扫地、端盘子,准备挣钱供弟弟读书。

  李惠娟还是知道了这事。平生第一次,她挥起粗糙的巴掌,结实地甩在娅云脸上。

  倔强的娅云咬紧嘴唇,硬是没掉一滴眼泪,她觉得继母是在“装”,“你又没生我,凭什么管我?”

  “我养得起你就供得起你读书。”

  报名那天,李惠娟变戏法似的拿出了几百元钱交了学费。

  “后来我才知道,早一月前,她就求着别人去医院做护工,端屎端尿才赚了这些钱。”

  “前年巷子里还没装路灯,每晚她都到路口等我。有一年冬天下很大雪,等我值日回家时已经晚上10点了,远远地就在路口看到一个黑影,不停张望。我看见她时,她嘴唇都冻紫了,我抱着快冻成冰雕的她,才发现她怀里还抱着一桶热面条。那时我才明白,她是妈妈派来守护我们的。”

  亲生女儿娅萍——

  妈妈给我的爱并不少

  娅萍是李惠娟的亲生女儿,她对很多事情无法理解。“姐姐上高中那年,妈妈偷偷跟我商量,如果凑不齐学费,就让我暂时退学。”提起这事儿,娅萍委屈得直哭。

  而有一件事也让她明白,原来她得到妈妈的爱并不少。

  “去年学校开运动会时,我不小心崴了脚,妈妈赶紧把我送到一医院,那3个月,她每天都用自行车带着我学校,医院、家里三头跑,等我腿好了,她却累倒了。她舍不得花钱去医院,尽找些不需要花钱的土方子,撑了好久才好。”

不支持Flash
Powered By Google ‘我的2008’,中国有我一份力!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