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如何看待思政课“高满意率”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8月03日07:45  解放日报

  教师从照本宣科到旁征博引,学生从瞌睡逃课到笑声满堂,不少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正在发生“变脸”。据报道,日前由几所高校举办的研讨总结会上,有一项让学校领导和专业教师颇为自豪的数据:学生们对思政课满意率达到85%以上,有的学校甚至超过90%。

  学生对思政课的满意率提高,值得欣喜。较长一段时期以来,这门课虽然在大学课时中占了相当大的比重,但在不少学校,课堂上学生打瞌睡、看小说、做其他作业,教师只能用每堂课点名来保证到课率。这类现象并非个别。近年来,从教育部到各高校,都把加强和改进思政课教育作为重点工作来抓。许多教师花功夫增强课程吸引力———有的善于旁征博引,社会上形形色色的事例信手拈来,学生听起来带劲;有的广泛收集教学素材,精心制作多媒体课件,成为课堂一“绝”;有的具有深厚的文学功底和优异的朗诵才能,上课如同演绎散文诗,让学生赞不绝口。

  不过,生动了,好听了,能抓住学生的注意力了,我以为还只是高校思政课程改革的第一层“境界”。传授理论,目的就在于指导学生以科学的思想武装头脑,树立起健康的价值观、世界观,道德升华,志存高远,而不能只是笑过就算数。需要教育工作者进一步探究的是,学生在课堂上笑过、议论过、赞叹过之后,思政课在他们头脑中留下些什么?这就涉及思政课的第二层“境界”———让学生感受到理论的魅力与震撼力,为学生解疑释惑。

  要让学生感受理论的魅力与震撼力,教师就要当好“理论翻译”,而不只是满足于添上诱人“浇头”。方永刚生前宣传党的创新理论,特别善于密切联系实际,紧密围绕社会现实,及时回答基层群众的思想难题和困惑。比如,给百姓讲解如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他说,“和”是一个“禾”加一个“口”,就是要有饭吃,这是物质基础;“谐”是“言”加一个“皆”,就是人人都能表达意见和想法,这是精神追求。有了这两个基础,社会才能和谐。精妙的注解,让听众回味无穷。他作报告时,和村民探讨“共同富裕”理论,群众的尖锐问题一个接一个,方永刚一点也不回避,对理论的剖析越来越深入。

  在信息爆炸、思想多元的时代,当代大学生有其特点:他们往往能够更敏锐地关注现实,但对复杂的社会问题容易看得简单、片面;他们了解和参与国家、社会事务的积极性很高,但缺乏对历史的深刻了解和比较;在许多问题面前,他们迫切需要理论的指导。我们的思政课教师以及所有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授业解惑者,在走上讲台之前,需要把准学生的“脉”,需要有足够的知识与能力储备。方永刚说过:“我一直把党的理论当成自己的灵魂,把传播党的理论当成我生命中最重要的一部分,我生命的激情、生活的乐趣都在于此。”像方永刚那样真信、真学,深入研究,与时俱进,高校教育工作者才能将党的理论有效传播、深入人心,让学生信服乃至震撼。

  从抓住学生的听课兴趣,到令学生信服、震撼,高校思政课在“高满意率”之外,还应更多地追求“高含金量”。


不支持Flash
Powered By Google ‘我的2008’,中国有我一份力!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