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双汇:插上创新翅膀 促进新崛起 以开放心态看待竞争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8月04日03:05  东方今报

  □今报记者 王耀成/文图

  1980年,销售额不足1000万元人民币;1990年,销售额达到了1个亿;2003年,销售额突破100亿。2005年,突破200亿,2007年,突破300亿……

  一个曾经亏损累累的地方肉联厂,乘改革春风,插创新翅膀,快速崛起成为现在国内肉制品行业的龙头。这就是双汇集团的发展轨迹。

  “今年,我们的销售额可突破380亿元。以后,我们企业有信心以每年100亿元的销售额增速发展,争取到‘十一五’末,销售额达到500亿元,‘十二五’末,达到1000亿元,使我们在产量上进入世界行业的前三强。”2日,面对省委宣传部组织的“‘新解放、新跨越、新崛起’大讨论活动宣传报道”采访团10多名记者,双汇集团董事长万隆自信地说。

  【生产车间】先进工艺比比皆是

  2日上午8时,记者团一行10多人在双汇集团党委书记杜俊甫的带领下,走进双汇投资发展股份有限公司第四工厂车间,参观猪肉加工生产线。

  三点式低压麻电、二段冷却排酸……先进的生产工艺在加工生产线上比比皆是。“我们这里一头猪可分割成200多种产品,实现了精细分割和规模化冷链生产,提高了产品质量和资源的综合利用率。”杜俊甫介绍说。

  让记者印象深刻的还有生产车间“比医院手术室还干净”的卫生条件。

  记者看到,工作人员在进入车间时必须经过一次更衣、淋浴、二次更衣、六次手洗消毒、脚踏消毒等消毒程序。这些消毒程序进行完了,他们才可以进入生产车间进行工作。杜俊甫说,在生产过程中,他们在车间设置专人进行周期性消毒,对人流、物流、生熟界面进行严格控制,确保产品加工质量。“大家今天参观的先进技术和设备都是我们从国外引进的,这些都是世界名牌设备。我们的屠宰设备是荷兰的,肉制品设备是美国、日本、德国、法国、丹麦、瑞士、意大利等国家生产的,也是世界上最先进的。我们还把国外先进的、放心的冷鲜肉第一家引进国内。目前,双汇已引进了3000多台(套)国外的设备。大家知道,过去肉类加工是一个很传统、也很落后的产业。如果不坚持对外开放,不引进国外先进的技术和设备,还用老一套,不可能造出好产品,发展的速度也上不去。”双汇集团董事长万隆说。

  【崛起历程】解放思想贯穿始终

  在采访过程中,万隆动情地给大家说起了双汇崛起的历程。

  1984年,万隆当上漯河肉联厂厂长时,当时该厂亏损累累,资金困难,银行贷款难。“每年从11月份开始到过年,是我们厂销售旺季,这时候要没钱,怎么收猪?记得有一年年底正下雪,我白天叫一个财务总监去找一个银行行长贷款。他回来说,人家不给贷。我吃过晚饭后,叫上这位财务总监去找那位行长。当时雪有10多厘米厚,我们俩到他家敲门,家人开门说人没回来。我们就在这位行长家门口等,来回慢跑了1个半小时,不然停下来冷呀。当天夜晚11点半,行长才回家,见我们成了雪人,赶紧把我们让进屋。后来终于给我们批了50万贷款。”万隆说,这件事他一辈子都忘不了。

  正是有了这次经历,万隆在企业发展中才想到吸引外资。“企业要发展,资金有困难,银行解决不了,该怎么办?只有借力发展,吸引外资了。这也符合改革创新,也是解放思想。”

  万隆说,双汇集团在20多年的改革开放当中能够快速发展,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坚持对外开放,引进资金,进行产权和股权的改造,实现产权和股权的多元化。“双汇改革这20多年来,就是围绕产权多元化,不断地发展壮大。漯河是个小城市,漯河资金和银行的实力都是有限的。20多年来,我们吸引了好多外商来投资双汇。现在,参与双汇投资的有6个国家和地区的16家外商。另外双汇集团通过上市引进内资10多个亿。外资加内资,我们有二三十个亿的外部资金,实现了快速发展。”

  正是有了这种改革、创新、进取的精神,20多年来,双汇集团业绩经过多次连跳之后,迅速崛起成为国内肉制品加工的龙头企业,实现利税150多个亿,安排员工4.5万人,发放工资50多亿元。同时,双汇的崛起,也带动了农业的发展。目前,该公司每年消耗3000多万头生猪、50多万头黄牛、30万吨鸡肉、5万吨鸡蛋、5万吨植物蛋白。每年通过养殖业转化粮食900多万吨,实现了工业反哺农业,带动农业,支持农业,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和农业结构的调整。

  【对话万隆】开放态度看待竞争

  记者:双汇是怎么做到产品质量始终安全放心的?

  万隆:好的先进技术和设备才能保证生产出好的产品。为了保证产品质量,我们投入20多亿元,引进国外先进的肉制品生产设备,在漯河建成国内领先、国际一流的肉类工业园区,配套建设了PVDC、纸箱、生物工程、物流配送等项目,形成了技术领先、规模化的加工体系。同时,我们始终只做冷鲜肉,且保证冷鲜肉的卫生条件。我们现有500多名兽医,做到同步检验。我们每年光在检验生猪疾病上,就要花掉500万到1000万元人民币。我们生产的任何一件产品,所有的疫病都要经过无害化处理之后才出厂。

  记者:现在,河南有众多同类的肉类加工企业存在,你怎么看?

  万隆:我们河南多出几家大的肉类加工企业,这是一件好事呀,对于我们河南的经济、我们河南的农民,是有好处的。

  像众品发展起来了,可以和我们竞争呀,和我们竞争就促使我们也得变革。如果,我们老没有竞争对手,我们老觉得我们做得不错了,我们会无视产品、技术、管理等这些方面的问题。众品发展起来了,我觉得,对河南是一件好事,对众品是一件好事,对双汇,也是一件好事。

  雨润到我们漯河北徐建了个肉联厂。有人对我说,雨润是在你门口耍屠刀,你觉得怎么样?我说这是好事呀,说明我们河南的资源有吸引力。能在我们门口和我们面对面地竞争,对我们是个考验,对对方也是个考验。如果大家在竞争中都共同地发展了,这就是一件好事。

  记者:眼下有没有制约双汇发展的因素?

  万隆:现在双汇难事不多了,但有一个难事:开拓市场时遇到地方保护,这也算一件最怕的难事了。比如当初在湖北,湖北省委书记俞正声专门为我们的事作个批示。之后,湖北整个市场都打开了,我们在湖北建了第一个厂,现在又建了第二个厂。这两个厂运行都很好,两个厂一年能实现1.5亿元左右的销售收入。

  对河南市场,我们很熟悉,很好做。但是,要到外省去,到国外去,在市场等方面我们就需要做很好的熟悉和了解。这也要求我们在对外的发展中,一定要输出我们双汇的文化、输出我们的品牌、输出我们的标准化管理。

不支持Flash
Powered By Google ‘我的2008’,中国有我一份力!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