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穿越“死亡线” 20多天立起排排板房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8月04日05:43  四川新闻网-成都晚报

  望着眼前一排排蓝白色的板房,宛如一道道亮丽的风景线,张文斗嘴角微微翘起,露出微笑。20多天前,这里还是一片废墟,回想起这20多个日日夜夜,张文斗依然心潮起伏。

  作为虹口乡乡长,张文斗从地震发生后就再也没有睡上一个安稳觉。为了让乡上受灾群众在7月25日前住进相对舒适的过渡性安置板房,张文斗主动请缨,担任了过渡性安置板房建设工作小组组长。面对这项时间紧、任务重、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张文斗精心安排,全盘考虑,同工作组人员一起制定了安置房建设方案。全乡设立了8个集中安置点,150余个分散安置点,解决了6000多名受灾群众安置问题。

  运输难 他每天穿越“死亡线”

  虹口乡是典型的山区乡镇,地处都江堰市西北高寒山区,与震中汶川映秀镇的直线距离不足10公里,灾情十分严重。山高坡陡路险的虹口,由于受灾群众居住分散、气候多变、山体滑坡、道路坍塌等因素严重制约,过渡板房建设进程一直非常缓慢。有8天时间,部分点位基本处于停工待料状态。要确保8月1日前让受灾群众全部入住板房,难度不知有多大。

  “道路不通成了我们遇到的第一大问题,看着援建的板材进不来,心里那个急啊!虹口的板房建设不完工,都江堰市乃至成都市的‘决战八一’就始终划不上句号!”张文斗对记者讲道。

  由于山体塌方随时可能发生,道路艰险异常,虹口与外界相连的公路被不少司机称为“死亡线”。大的集装箱运输车进不来,小的货车容量有限,一辆车只能运送2.5套安置板房材料,而全乡板房建设任务是2450套。为了使材料顺利进入,张文斗每天至少往返两趟穿越“死亡线”与相关部门衔接,用了将近11天的时间,完成了所有板材的运送任务。

  记者了解到,板材运输过程中需要多次转运:大车进不来,换用小车拉,小车都没法走的路,板材就拆卸成小件用牛拖,用马拉,用火三轮运,牛马都进不来,就用人背!一批批板材就这样运进施工现场。联合村一段200多米的滑坡、塌方路段,就是用肩挑背抬的方式把材料和油料送到施工点。

  选址难 他首先考虑群众安全

  灾后过渡安置房选址也是板房建设的一大难题。地震后山体松动,选址必须考虑受灾群众的安全问题,防止次生灾害的发生,还必须考虑到交通运输方便、水源供应安全,这对完全处于山区的虹口来说十分困难。张文斗经过多次现场查看后,最终选定了周家坪、瓦子坪、高原村等8个安置点,基本都在冬水田上。为了打牢板房基础,一个安置点仅35亩地就用掉砂石1.8万方。

  施工难 他绞尽脑汁制定方案

  面对8个集中安置点,150余个分散安置点的建设任务,施工又成了另外一个难题。要同时招募几百人的施工队伍,分别对各个安置点进行场地平整、板房搭建、水电供应等,可谓千头万绪、困难重重。为此,张文斗绞尽脑汁,最后在救援部队、锦江区和重庆建工等的帮助下,采取了由援建单位提供技术和部分人员,部队官兵帮助修建,各村组再组织人员进行施工建设的方案,施工压力随之缓解。板房建设中的搅拌、切割、焊接等用电,依靠几十台发电机保证了施工进度。

  从7月4日开始,二十多天里,虹口人在张文斗的带领下,克服余震、泥石流、恶劣天气等种种困难,全乡8个集中安置点和150余个分散安置点的过渡性安置板房全面竣工,受灾群众终于搬进了能遮风避雨的安置板房。 “在安置板房搭建的同时,我们就在着手永久性安置房的建设,争取在年底开始震后虹口乡第一批永久性安置房的建设。”张文斗表示,虹口将以猕猴桃、三木药材、旅游业作为支柱产业,重现生态之乡的风采。

  本报记者 刘文藻 实习生 胡莉 摄影 张磊

不支持Flash
Powered By Google ‘我的2008’,中国有我一份力!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