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河南城市博物馆"镇馆之宝"不完全系列豫南篇之二 南阳明代十八罗汉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8月04日07:29  大河网-大河报

  

河南城市博物馆"镇馆之宝"不完全系列豫南篇之二 南阳明代十八罗汉
□记者盛夏文图

  南阳卧龙岗上有一座十八罗汉堂,堂内十八尊琉璃罗汉,在云气缭绕的神龛里多作跏趺静坐之姿,有的袒胸露腹,笑容可掬;有的怒目圆睁,表情威猛。虽属宗教偶像,但庄严而不呆板,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是我国目前保存的明代琉璃塑像中的珍品。

  罗汉是梵文ARHAT音译略称,是小乘佛教修行的最高果位,达到此种境界修行者,可破除一切烦恼,得以解脱生死轮回。由于十六罗汉“住世护法”的传说,引发中国佛教徒对于罗汉的深厚崇敬,又有五百罗汉的传说。

  南阳地区位居中原,历史上一直是南北经济、文化交汇之地,客观上给宗教传播提供了有利条件。佛教从东晋传入南阳后,佛教寺院屡有兴废,这组十八罗汉也几经劫难。

  “据传,这组十八罗汉最早供奉在南阳县东南20余公里的云罩寺。此寺虽屡遭劫难,但直至军阀石友三部队1928年来宛驻防时,保存尚好。”南阳市博物馆李桂阁女士说。

  石友三,字汉章,吉林长春农安人,国民革命军陆军中将。他一生中投机钻营,反复无常,曾先后多次投靠冯玉祥、阎锡山、蒋介石、汪精卫、张学良、日本人等,又先后背叛之,被时人称为“倒戈将军”。

  石友三在河南最有名的事迹当是“火烧少林寺”。1928年3月15日,石友三纵火焚烧少林寺法堂,在他的示范作用下,同年3月16日,驻防登封的国民军(冯玉祥部)旅长苏明启,又命军士用煤油将少林寺天王殿、大雄殿、紧那罗殿、六祖殿、阎王殿、龙王殿、钟鼓楼、香积厨、库房、东西禅堂等处尽付一炬。至此,千载少林寺之精华悉遭火龙浩劫!石友三有此作为,想来在宛驻防之时,毁神像拆建筑,把一座云罩寺拆得只剩大殿一座瓦房数间,也是众人意料之中事。在此期间,云罩寺中失了庙的罗汉们,差点被当地劣绅盗卖给洋人,幸被附近村民发现制止。

  考虑到十八罗汉的安全问题,当时的南阳县长朱燕祖将其运到了南阳县政府,以后又迁入南阳西门内马道街药师庵。

  到了药师庵,十八罗汉的“流浪”并未结束。以后他们又经历过哪些劫难?有什么传奇发生呢?

  十八罗汉历劫重生

  迁居药师庵的十八罗汉暂获平静,到了1932年,南阳县教育局局长孙文青先生委托南阳县民众教育馆馆长王笑山,把十八罗汉安置到民众教育馆。“其中有两尊佛像就在教育馆廊檐下摆着。1949年解放军南下时,掉队病号临时组织了一个营,驻守在这里。一个解放军说这是封建迷信,一枪托砸坏了一尊佛像。”年过八十的南阳市博物馆老馆长马俊乾先生回忆道。

  到了1959年,南阳市博物馆成立后,十八罗汉就移交给了位于卧龙岗上的博物馆,博物馆在卧龙岗武侯祠的野云庵里,专门开辟了十八罗汉塑像陈列室。因为南阳市区佛教寺庙很少,这组罗汉又很有名气,一时间引来游客如云。

  “到了1966年破'四旧'立'四新',全国首先被冲击的就是寺庙,南阳卧龙岗遭到历史上最大一次破坏,所有石牌坊都被砸,所有石碑都被推倒,十八罗汉全部被敲碎,堆成一大堆。当时博物馆负责人关俊运和几个同志认为这东西太珍贵,以后说不定还有用。当天夜里,几个人冒着风险,偷偷挖坑,把十八罗汉的碎片埋了。”南阳市博物馆副馆长张晓刚说。

  到了“文化大革命”过后,博物馆的工作人员把碎片挖出,试图修复。这是个很艰巨的活儿。

  罗汉们多是基座保存得比较好,大块居多。佛头、佛身碎得多,头部被砸得更碎,有的只有小鸡蛋那么大。因为碎片和泥土混杂在一起,馆里人就买了箩筐,先将碎片在水坑里冲洗,之后尽量分成十八堆,边分边粘,六七个同志共同参与,实在粘补不上的部分,就请塑像艺人补上。从1978年年底开始粘补,粘好已是1980年秋天了。

  “南阳人都知道,十八罗汉'文化大革命'时被砸碎了。因此粘好对外开放时,那叫一个轰动。劫后重生的十八罗汉,吸引来了大批参观者。”张晓刚先生说。

  “身如琉璃内外明彻”

  这组罗汉群像中位居正中的两尊,相貌姿态宛如双胞胎弥勒,只是着衣色彩不同。它们体态丰腴,面貌欣喜慈祥,衣着宽松,袒胸露腹,双手放于膝盖上,屈腿坐于长方形的须弥座上。

  我绕到其中一尊右侧,发现它的基座上有题字,经仔细辨认,是“成化二十年中秋吉日信士人党磷妻景氏化主道济匠人刘镇”。

  另一尊座侧也有“成化二十年中秋吉日信士人郭口弥勒佛一尊化主道济”字样。

  “这种题记太珍贵了,很清晰地点出这批器物是烧制于明成化二十年,即1484年,点出捐献的信士名姓,前一尊甚至还留下了匠人姓名。这种刻划纪年和匠人姓名的做法,是明代琉璃艺人沿袭了前代的传统,也成为我国古代琉璃工艺制品的特征之一。”李桂阁女士说。

  琉璃是一种矿石质的有色半透明体材料,古代一般是指玻璃,在古代极其珍贵,先民甚至认为琉璃可以保佑拥有者“居家则致千金、居官则至卿相”。《西游记》中的沙僧因为失手打碎了一只琉璃盏被贬凡间,用周星驰的话讲,做神仙做到这份儿上,也够背了。由此可见琉璃的珍贵。

  琉璃和琉璃工艺是两回事,所谓琉璃工艺,是中国民间传统工艺之一,它是以陶为胎,施以琉璃釉(主要成分是氧化铅)再入窑烧制而成。琉璃工艺历史,可以追溯到西周时期。根据历年出土实物证明,战国时期即已出现琉璃工艺制品,但质料不纯,有时与料器(料器是一种熔点较低且可塑性较强的玻璃)相混。至宋代,才出现真正的琉璃工艺。元明以来,陕西朝邑(今大邑)、山西多处地区、河南修武、北京琉璃厂、山东等地,都出产琉璃器皿。到了明清时期,烧造琉璃的技术更有发展,釉色及品种都有增加,釉色从黄绿蓝三色发展到翡翠绿、孔雀蓝、紫晶、黑白等十多色,品种也得到大发展。

  琉璃是佛教“七宝”之一,因其“火里来,水里去”的工艺特点,佛教认为琉璃是千年修行的境界化身。佛教经典中,将“形神如琉璃”视为佛家修养的最高境界。《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中说:“愿我来世菩提时,身如琉璃,内外明彻,净无瑕秽。”从某种意义上说,琉璃是一种人格、一种境界的象征。明澈的琉璃寄托了人们的美好心愿。

  至于这批十八罗汉制造所用的琉璃工艺,“其实也可叫做明三彩,工艺和唐三彩一样。把它们叫成琉璃,是老百姓的口语。”河南博物院文物专家赵新来先生说。

  “明代琉璃工艺罗汉像一般都比较零星,这样成套的比较罕见。它的烧造工艺应用模子,按说不太复杂,但这批罗汉像个头太大,烧造起来容易变形,成品率不高。”赵先生说。

  至于产地,赵先生推测:“很可能是山西晋中南那一带烧造的,因为明三彩陶俑都是那儿所出,三彩陶俑和这批罗汉像,烧造工艺一样,都是先烧制素胎,然后挂低温色釉重新入窑烧制,是陶胎低温色釉器。区别就是个头有大有小罢了。”

  十六罗汉?十八罗汉?

  罗汉观念虽源于印度,可印度罗汉并未形成信仰,也无罗汉像传世。反观中国,罗汉信仰普遍,这正是中国佛教本土化的一大佐证。

  罗汉像因无经典依据,各代艺术家在创作中会有个性的发挥,但通常是剃发出家的比丘形象,身着僧衣,简朴清净,姿态不拘,随意自在。五代时高僧贯休大师所绘的十六罗汉像姿态不拘,形骨奇特,胡貌梵相,曲尽其志,为罗汉画像中之名作。

  一般人所讲的十八罗汉,其实最早是十六罗汉。据佛经记载,他们都是佛祖释迦牟尼的弟子,均是历史人物,佛祖曾明示:十六罗汉,可不入涅?(死亡),常住人间,弘扬佛法,享用人间供奉与祭祀。

  所谓十六罗汉,都有两个名字,一个印度名,一个中国名,印度名太难记,这里简单说一下他们的中国名:坐鹿罗汉、喜庆罗汉、举钵罗汉、托塔罗汉、静坐罗汉、过江罗汉、骑象罗汉、笑狮罗汉、开心罗汉、探手罗汉、沉思罗汉、挖耳罗汉、布袋罗汉、芭蕉罗汉、长眉罗汉、看门罗汉。

  公元2世纪时狮子国(今斯里兰卡)庆友尊者作《法住记》中,记载了十六罗汉的名字和他们所住的地区。这部书在唐代由玄奘法师译出后,十六罗汉因“住世护法”普遍受到我国佛教徒的尊敬。

  十六罗汉主要流行于唐代之前,至唐末,开始出现十八罗汉。到宋代时,则盛行十八罗汉了。这是为什么呢?

  说法有多种,有学者认为,十八罗汉的出现,可能与中国文化对十八的偏好有关,“十八”是一个吉数,中国文化中的许多数量表达都用“十八”,如“十八世”、“十八侯”、“十八般武艺”、“十八学士”等。佛教中也有许多“十八”,如《十八部论》、“十八界”、“十八变”、“十八层地狱”等,“十六罗汉”变为“十八罗汉”显然和“十八”情结有关。还有种说法是,佛教传入中国后,十六个罗汉分两边排列,一边只能排八个。在古汉语中,“八”表示分离,所以后来塑像时加了两个,一边九个。九、五代表至尊,“九”与“久”同音又代表天长地久。

  十六罗汉变成十八罗汉,后加上去的两位,也有多种说法,一说是著《法住记》的庆友和尚与译经和尚玄奘,一说是伽叶与布袋和尚。在藏传佛教中,后加上去的两位,一位是释迦牟尼的母亲摩耶夫人,一位是弥勒尊者。清朝皇帝乾隆则规定,十七罗汉为降龙罗汉(即伽叶尊者),十八罗汉为伏虎罗汉(即弥勒尊者)。皇帝钦定,自此十八罗汉就以御封为准了。

  细看南阳的十八罗汉,会发现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有十六尊罗汉所坐底座相同,而另外两尊底座是长方形的须弥座,这两尊就是我们上文所述带有珍贵题记的那两尊“双胞胎弥勒”。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该馆专家推测,这十八尊琉璃塑像,个头大小、艺术特点和谐统一,应当是同一时期同一批匠人所烧造,烧造时间即是明成化二十年左右。明代虽然十八罗汉之说大盛,十六罗汉也绝不为错。

  有可能信士们捐造的是一组完整的十六罗汉,另两尊弥勒,同样为信士捐造,阴差阳错地和十六罗汉放在了一起,以讹传讹,云罩寺十八罗汉之说由此产生。十六罗汉加两尊弥勒,构成了全国独一无二的奇特组合。

  这一另类组合,诞生细节现在已无从考究。一转眼600年过去了,那十八尊罗汉,依然个性鲜明地坐着,或喜或怒,或祥和或威猛,有着浓厚的世俗化色彩,有着令人惊叹的艺术感染力。

  罗汉由十六变十八还不算完,后来队伍膨胀成了“五百罗汉”,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原来印度古代惯用“五百”、“八万四千”等形容众多,五百比丘、五百弟子、五百阿罗汉,在佛教经典中固然常见,但并不意味着是固定的数字。随着十六罗汉的崇奉,在五代时期,五百罗汉像也便见于绘画和雕塑,后人又附会出五百罗汉的名字。到了近代,某些寺院中塑造的五百罗汉像,许多形象都是匠人臆造,或者采自神话小说,失去了佛家弟子应有的合乎戒律的威仪。

  专家点评

  南阳市博物馆馆藏的十八罗汉像为精细的陶质工艺品,饰以绿、赭、黄、橙、黑五色彩釉,像高1.25 至1.3米,形态各异,表情丰富,衣饰纹理流畅,体内中空。它们是我国明代琉璃塑像中的罕见之品,有着较高的艺术价值,也为研究古代宗教文化艺术、中外文化交融提供了形象真实的资料。

  “

  所处时代:明代器物数量:十八尊来 源:民间征集藏 馆:南阳市博物馆

  点评专家:

  南阳市博物馆副馆长张晓刚

  来源:

不支持Flash
Powered By Google ‘我的2008’,中国有我一份力!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