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千年云锦再现青春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8月04日08:23  北京日报

  

千年云锦再现青春
两名工作人员正在用大花楼木织机织锦。本报记者 孙 戉摄 RJ134

  熟悉《红楼梦》的人对于“江宁织造府”都不陌生。当年,曹雪芹的祖父曹寅就任“江宁织造”,专供皇家衣料。江宁织造曾经富甲一方,康熙皇帝六下江南,五次都住在江宁织造府。《红楼梦》就是曹雪芹根据当年江宁织造府的繁华景象写成的。鼎盛时,江宁织造府拥有3万多台织机,近30万人以此为业。云锦便诞生于此。

  民国以后,皇帝没了,皇家专用衣料云锦也成了明日黄花。旧日的繁华一去不复返,老艺人们离世的离世,改行的改行。

  1956年,周恩来总理在参观一个埃及织锦展时,突然想起了我们自己的织锦工艺。“云锦怎么样了?南京的同志一定要把云锦工艺继承下来,发扬光大。”周总理的指示,成为云锦复兴的契机。

  南京云锦研究所成立了。此时散落在民间的大织机只有3架,老艺人也仅剩4人,传统工艺濒临灭亡。此时,一些绘画出身的美术工作者挺身而出,他们拜老艺人为师,从最初的接线头学起。老艺人们大多文化水平不高,传承方式都是口传心授,没有文字资料。美术家们一边学习技艺,一边把这些技艺整理成文字资料。几十年过去了,云锦的工艺流传下来,一套完整的文字资料也写成了。

  上世纪80年代,云锦研究所与定陵博物馆合作,开始了明代丝织品的仿制工作。尽管继承了老手艺,面对定陵出土的这些中国丝织品的巅峰之作,云锦研究所的专家们仍有许多难以攻克的技术难关。此次在定陵展出的两件仿品涉及妆花纱、二经绞罗、正反五枚缎等多种工艺。妆花纱与二经绞罗技术已失传数百年,通过这次仿制,云锦研究所在世界上首次恢复了这两种织造技术。

  仿制文物是一件技术难度极高的工作,只有那些从事织锦工作20年以上的技师才能完成。面对这样繁复的技艺,年轻人能坐得住吗?云锦研究所所长张玉英告诉记者,近年来国家为云锦事业提供了许多优惠政策,愿意来云锦研究所工作的年轻人也越来越多了。“年轻人至少要占到一半以上吧!”

  张玉英说,这几天,两名在云锦研究所工作的大学毕业生正在美国参加展览。更多自我展示的平台,吸引了年轻人的加入。目前,云锦已经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单,并正在申请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是否能入选,张玉英非常有信心。她说,申请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是希望通过这个活动,使云锦得到一个更为广阔的展示平台,吸引更多人关注和支持云锦,把这个流传千年的传统工艺发扬光大。RB160

不支持Flash
Powered By Google ‘我的2008’,中国有我一份力!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