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台湾中华日报:台湾观光业应如何吸引大陆客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8月04日09:55  中国新闻网

  为迎接大陆居民赴台旅游首发团,台东少数民族在一年一度的丰年祭活动中,推出民族特色浓郁的手工艺品,吸引大陆客。图为一北京首发团成员在选购当地少数民族的手工艺品。中新社发 徐长安 摄

  版权声明:凡标注有“cnsphoto”字样的图片版权均属中国新闻网,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使用。

  中新网8月4日电 台湾《中华日报》8月3日发表社论《吸引陆客:发展有文化生命的观光产业》说,观光产业被称为无烟囱工业,各国莫不大量投入人力和物力,全力经之营之,而凸显在地文化,是普遍的手段。两岸关系和缓为必然趋势,大陆人民来台观光会在这个势头下日益热络,际此时机,台湾重新检视“本土化”的精义,恢复它的活力,应是值得努力的方向。

  社论摘录如下:

  上个月七日,大陆两个旅行团八十五人首访台南市,参观安平古堡、亿载金城和赤崁楼等古迹,只有三人进入贩卖部买了一百九十元纪念品,期待大陆观光客带来“钱潮”的台南市,不免失望。

  这件事凸显了两个问题:第一、观光客没有消费能力,或有能力但很小气;第二、引不起他们消费的兴趣,即“卖点”不强,吸引不了他们掏钱出来。对于第一点,可能性不大,因为在台南市古迹只花一百九十元的旅行团,据报导都是有钱人,那么,就只剩“卖点”不强的问题,这其实是台湾迎接大陆观光客热潮中各景点的共同问题。

  两岸阻隔逾半世纪,“台湾”这两个字,在大陆人民心中就是“观光点”,何况经由戏剧演出、歌曲流行,使某些地区成为大陆人欲一探究竟的所在,如日月潭、阿里山、“外婆的澎湖湾”、“鹿港小镇”等。但当满心向往在眼前实境化,他们的感受是“闻名不如见面”?还是“见面不如闻名”?如属后者,造成“相见不如不见”,他们还会再来吗?更严重的后果是,他们不会将自己的失望转告其它人而出现反宣传效果吗?

  这个问题,触及台湾的文化产业,即多年来琅琅上口的“本土化”问题:台湾有许多悠久优美的文化,由于台湾社会是多元族群所组成,更使文化面态千娇百媚,充满了活力。遗憾的是,“本土化”不但没有从“民主化”中获得营养,反成为某些政客的“奴仆”,少数地道的“文化花朵”,如云门舞集、明华园,都凭已力打拚,至于电影事业,竞争力不如大陆尚且罢了,连港片都望尘莫及,说明文化之枯萎,不只是点的危机,而是面的危机。

  最近“文建会”大力提倡“提振文化创意”,令人有暮鼓晨钟之感。台湾不缺乏文化创意人才,要想让文化生命复活,使成多彩多姿的独立生命体,则必须斩断政治染指的黑手,“创意”才能萌芽结实,否则恐徒托空言。

  回到上述观光问题,如果台湾观光产业能和文化结合,亦即将观光产业溶入本土文化中,那么,“景点”就不仅是一栋建筑,一处风景,而是一个“文化生命”,以故宫博物院为例,尽管建筑物不如北京故宫宏伟,但院中宝物熠熠发光,世人皆公认为北京文物所不及,台湾的“中国故宫”,因而成为外人来台观光的重要选择。

  文化创意不只“无中生有”,也可在“有中生有”,如赤崁楼是个文化体,但这种古迹在大陆十分平常,台湾孔庙的吸引力,也绝不如山东曲阜的孔庙。我们所能努力的,是在赤崁楼、孔庙加上文化配套,使古迹活起来。这个观念,可及于阿里山、日月潭等风景区,甚至台湾处处可见的海产店,也能打造出“海产文化”,观光客在酒足饭饱后犹能流连忘返,这就是文化所灌注的力量。

不支持Flash
Powered By Google ‘我的2008’,中国有我一份力!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