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砀山吏治风暴的底气与后劲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8月05日00:09  红网

  卫生局40分、文化局50分、林业局50分、财政局50分、政法委45分、人事局55分、法院45分……这是安徽省砀山县干部作风、部门行风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以下简称“两风办”)在一次创建活动中,给全县83个县直机关检查打分的部分结果。“两风办”是安徽砀山一个只有11名工作人员的非常设机构,在过去短短数月内,掀起了一座县城的吏治风暴,他们的所有活动都向社会公开通报,并不遮掩、护短,砀山多部门一把手考评不及格被免职。(8月4日《新安晚报》)

  一个除内勤、打字外,真正只有7人办案的临时机构居然起到如此大的威力,敢与政法委、法院、人事局等实权部门公然叫板,他们的底气从何而来呢?按照“两风办”常务副主任张励华的说法:“有县委、县政府的支持,有95万砀山百姓的支持,我们就不怕得罪人了。”上级领导与老百姓的支持当然是“两风办”敢于碰硬的底气之源。但这样说有些冠冕堂皇了,显然不是吏治风暴最具锋芒的杀手锏,很多类似的监督活动不也是有着上级指示和百姓基础的吗?却也往往流于形式,轰轰烈烈地走过场。

  雷声大、雨点小的整治干部作风和部门行风的活动屡见不鲜,几乎各个省市都刮过。一开始无不是领导和群众支持,可随着活动的开展遇到的顽疾也越来越多,同时公务员队伍的监督者,面对与切身利益密切相关或能够影响自己前程的部门或领导,能够该出手时就出手吗?监督者与被监督者之间千丝万缕的利益关系,两者好似一根绳上的蚂蚱,监督者不但不敢轻易得罪人,恐怕还得处处维护被监督者的利益。这样一来,监督沦为形式,活动无疾而终成为了常态。

  监督者要真正有所作为,那么必须处于超然的独立地位。首先经费上要独立,其次政治上和操作上有独立性。如果被监督者对“两风办”的人事任命和操作有太大的控制权,人事任免由被监督者说得算,那么从事监督工作的人势必对被监督者负责,而不是对民众负责,那么两风办不会发挥太多实际作用,也会完全丧失公众的信任。所以被任命者必须是根据法定程序由民众选举出来,才能会保持公正和独立,才有能力监督官员,活动不受其他因素所干预。反观砀山吏治风暴,“两风办”之所以能够有所作为,没有流于形式,除了干部自身要过硬,有县委、县政府和砀山百姓的支持外,恐怕最重要的是“两风办”是个直属县委、县政府的临时机构吧。临时意味着机构的工作直接对上负责,人事任免、资金支持等关节不由被监督部门决定,他们便可以放手大胆地去干;正因为临时,他们不必顾忌将来会“穿小鞋”,挺直腰板向前冲;也正因为临时,决定了砀山吏治风暴风风火火吹过后难以摆脱后劲不足的宿命。

  人治色彩的风暴来得快去得也快,健全完善的监督制度是长远之计。孟德斯鸠曾说过:“每个有权力的人都趋于滥用权力,而且还趋于把权力用至极限。”临时机构的大动作,从另一方面映射了常设机构的不作为。老实说,我国的监督部门不可谓不多,从中央到地方各级人大、纪律检察委员会、监察机关、人民检察院,还新设了国家预防腐败局。部门机关干部作风、部门行风老百姓不满意,检查考评不及格是不是意味着法定监督部门平时的工作中缺位了呢?监督工作要长期坚持还得指望常设的监督部门。

稿源:红网 作者:普嘉
不支持Flash
Powered By Google ‘我的2008’,中国有我一份力!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