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中国节能之路何去何从?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8月05日00:09  红网

  近日,中国政府网发布政务消息称,国务院办公厅于8月1日下发了《关于深入开展全民节能行动的通知》一文。据悉,《通知》包括了开展全民能源紧缺体验,倡导社会各界每周少开一天车、严格控制室内空调温度、减少电梯使用、控制路灯和景观照明、普及使用节能产品、等十项内容。要求增强全民节能意识,深入开展全民节能行动,与之同步,相关部门则应及时做好宣传和监督工作。(据8月3日中新社)

  很显然,这是本国政府为实现“缓解能源供应紧张状况、保护生态环境,进一步增强全民能源忧患意识和节能意识、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目标,再次以政令倡导、全民推行的方式作出的重要节能努力,这个务实性政策将对本国今年节能目标产生直接的积极影响。笔者对此自是喜闻乐见,但同时却也禁不住心怀杞人之忧。

  时值夏季,我们不妨以“控制室内空调温度”为例。其实,国务院办公厅去年6月份年已专门发布了《关于严格执行公共建筑空调温度控制标准的通知》一文。执行一年多来,虽小有成果,但远不至于达到蔚然成风的地步。媒体之前刚刚曝光的“武汉市商场等公共场所空调普遍低于26℃”,其实也只不过是全国皆然的冰山一角。对此,或许我们不会感到讶异,原因在于,那个看似刚性的“政令”实质上是属于政府倡导的范畴,缺乏必要的执行强制力,也没有相应的附备政策,行之不远以至于寸步未行,也就在人意料之中了。

  那么,以它为鉴,我们该如何保证今年这个针对全民,倡导性色彩显然更浓的《通知》,诸如其“每周少开一天车、减少电梯使用、普及使用节能产品”等多关乎公民道德自律范畴的软性内容,顺利地“执行”下去呢?

  事实上,我们不难发现,在《通知》体现出了较多务实性及倡导性色彩的同时,另一项理应与节能更密切相关的内容,却被它自觉或不自觉地回避了,即节能的“经济杠杆”问题。动用“经济杠杆”以实现社会有效节能,这并非笔者的突兀之词,事实上,它早已是欧美等国家实现节能必不可少的手段,进入本国的政策视野也非一朝一夕了。

  尤其是在温家宝07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重点提到的节能政策措施,就包括了“经济杠杆”,报告建议:国家针对各个行业的特点动用“经济杠杆”制定强制的节能环保标准,从生产的源头遏制能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并通过税收政策来奖励环保,处罚污染。随后,这引发人大代表们的热烈讨论,他们普遍认为,06年政府没能实现节能降耗和污染物减排预定目标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经济杠杆”不到位而导致的行动力不足。为此,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能源研究所能源效率中心副主任周伏秋建议,我国要实现20%的节能目标,必须用足财政、税收、价格和金融“四大经济杠杆”。从体制层面促进节能工作有效地展开,“经济杠杆”可谓呼之欲出。

  至于,本国政府为什么至今仍未全面动用“经济杠杆”,在节能问题上更大程度上还是依赖倡导为主的原有政策,这一点我们似乎也并不难理解。就最现实的层面来说,若动用“经济杠杆”,势必会牵涉到对能源价格机制的调整,换言之,以涨价抑制需求。但不言自明的是,“涨价”无疑是眼下最敏感不过的词汇。究其原因,一是近期持续演进的通货膨胀使得公众钱包已大行缩水,我们不能不体恤民生多艰的实情。二是与之同时,以税收的连年超速攀升为表症,国家财政却显示出了“独富”的特点,这就进一步使得,依据任何理由的任何涨价措施甫一出台,立即就会成为社会各界群起诟病的民生焦点议题。

  诚然,动用“经济杠杆”,可以从根本上解决社会节能问题,却有悖于时下民生;不动用“经济杠杆”固然能一定程度上体恤民生,却最终无补于节能,至少不能从基本政策的层面理清节能思路,这注定是一对时下没有完美答案的悖论命题。笔者赞同政府以民生为先决的做法,但无可规避的疑问是,中国节能之路又该何去何从呢?无需多言,动用“经济杠杆”解决节能问题将是本国势在必行的策略,之所以今天尚不能运用,并非它是无效的手段,而是因为它的实行缺乏必要经济环境和政策基础。在某种意义上来说,只有解决了时下的经济通胀与民生问题,我们才能动用“经济杠杆”从体制上去解决节能——对现已成为能耗大国的中国而言,这是务必谨慎对待的问题。

稿源:红网 作者:司振龙
不支持Flash
Powered By Google ‘我的2008’,中国有我一份力!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