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古村落 川音流转异乡人 乡情不变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8月05日02:33  大洋网-广州日报

  

古村落川音流转异乡人
藩篱之内,苍凉老屋里还放着以前的农具。
古村落川音流转异乡人
夕阳下的小巷。
古村落川音流转异乡人
孩子怯生生地望着游客。
古村落川音流转异乡人
21座家族祠堂、本族名人纪念祠堂见证着塘尾李氏过去的显赫。

  莞地寻幽

  系列报道之4

  石排镇塘尾村

  塘尾村距离石排镇热闹的镇中心只有五分钟车程,很难想象在灯红酒绿的繁华街区包挟下,还有这样一个古风盎然的村落,如避世的隐者般冷眼看世情。塘尾村的标志物是村口一棵栽种于嘉庆年间的老榕树,以及树下一班须发皆白的老人。而旁边一块上书“受保护古村落”的牌子倒显得有些局促多余了。

  走上村道小路,巷陌拐角间鸡犬相闻,百年前的青花石砖房屋触手生凉,家家门前栽有果树,几乎每个巷口都有井,靠前时还能感受到丝丝水凉意。房与房之间的排列紧凑有致,巷道窄且繁杂,往往在转过柳暗花明处又见一两户人家,初次造访的人很容易迷路。这个村子不似一般的历史陈迹,需要被保护起来“养在深闺”,她自有其脉脉的活力。而赋予古村生机与活力的,是一班川音浓厚的外乡人。

  文/图 记者 谢英君、李少威

  巷陌间 川音流转

  走进塘尾村时已近黄昏,夕阳在一栋栋百年老屋的檐角瓦背上镏金生辉。这条古村出奇的干净,麻石路被很细心地打扫过,见不到一点垃圾和污水的痕迹。村里居民不多,住的又多是带小院子的老房,举目望时,空屋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街头巷尾里流转的竟然都是地道的四川话。笑骂、吆喝、招朋引伴、呼儿唤女……无论蓬头稚子还是鹤发老人,人人讲话都带着一腔浓厚的川音。一位在井水边洗衣服的阿姨回答了记者的疑问:“这里九成居民是我们四川老乡。”

  阿姨姓罗,来自四川达州,住在塘尾村已有9个年头,她的男人在村外做水泥工人。罗阿姨说,塘尾村是她唯一住得起的地方,“带院子的一套房,月租才150块。”罗阿姨在院子里种了一棵杨桃树,几只鸡雏在树下玩得欢,门前用竹竿挂了成串成串的辣椒干。

  川人聚居 离家无乡愁

  这里几乎每户人家门前都栽种了果树,或用麻石围了个小小的菜圃,种上一点蒜苗或苦麦菜。

  下午六时半刚过,正是“人间饭熟时”,巷子里扑鼻的都是炒辣椒的香味。四个尘土满身的汉子提着铁锤铲子放工回来,到一家杂货店门前一坐下就高喊“来瓶啤酒哎!”

  店主老王也是四川人,忙不迭给老乡捧上了冰滋滋的老“珠江”。几个人仰头喝得咕嘟咕嘟响,一天的疲劳仿佛随着一瓶啤酒下肚而消失无踪。

  一名姓唐的年轻小伙子说,自己来东莞两年了,都是跟着老乡们做泥水活儿,自然也就住在一块了。今年初,小唐把父母从老家接过来一起生活,“反正租的房子很大,也很舒服。”

  跟小唐等年轻人比起来,店主老王算是一群老乡里的“老前辈”了,他住在塘尾村已经有12个年头。他说,虽然离家12年,却没多少背井离乡的感觉。

  民风淳朴 果子随意采

  “已经把这里当作自己家了。”老王指着自己的店说,他去年花了2000多元,将租了12年的老屋子略为翻修,给外墙涂了水泥,房顶也换了新瓦片。老王说,两个女儿都是在这儿长大的,一家人打算以后长居东莞。

  “在这生活也不容易,这小店开了三年,仅仅能维持温饱。”一瓶啤酒下肚,老王的话渐渐多了起来。但他说,为了“让老乡下工回来有个地方坐坐,喝喝啤酒、聊聊天。”也会坚持下去。

  离开时,记者行经一家人的院子外,忽闻楼上笑声格格。原是两个小孩在阳台拿衣叉勾着自家院里的黄皮果。孩子们笑嘻嘻地向记者打了个招呼,将一捧沉甸甸的黄皮果递了过来,然后做个鬼脸就跑了。尝着酸甜的果子,记者才注意到:村里的果树虽然结实累累,却没有挂上“严禁摘取”的警告牌。

  记者手记

  家无省界

  前面的三次“寻幽之旅”,我们见到的大部分是本地人,他们眉宇下、谈笑间都传递出对自身历史的自豪。虽然凤岗黄洞、厚街塘面两个古村的大部分本地人已经不再居住老屋,不过“这里是我的家”那种根系情结,全都未曾动摇。

  塘尾村给了我们另一种惊喜。老屋出租很正常,租户都是新莞人也很正常,但全部租给来自同一个地方的新莞人,就不能不令人侧目了。来到这里,真是疑入天府之国,老人、孩子,全部用四川方言交流,都是达州口音。

  家无省界。这是一种大手笔的嫁接,把达州人的枝叶完整地嫁接到了东莞人的根系上;这是人口流动的一个奇观,不是我们习惯中的劳动力迁移,他们是举家迁移。

  老王在塘尾居住12年了,全家老小都安居此处;小唐来东莞打工才两年,也把父母接到了塘尾。塘尾,俨然成了达州的一块“飞地”,家的地理位置发生了位移,但是家的人文含义没有受到任何破坏。人们走出村子就碰到广东发展带来的机会,走进村子又回到自己习惯的温馨生态之中。

  塘尾古建筑名声在外,但与其来这里看建筑,不如看人。

不支持Flash
Powered By Google ‘我的2008’,中国有我一份力!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