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讲坛传声: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8月05日05:17  钱江晚报

  什么是“人文奥运”?

  国际奥委会前主席萨马兰奇曾说,奥林匹克运动是“将身体活动、艺术和精神融为一体而趋向一个完整的人”。它强调体育的人文价值,强调体育的真、善、美,强调体育应为人的和谐发展服务,进而促进一个维护人的尊严的、和平的社会建立。“人文奥运”理念彰显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奥林匹克新理念。

  1. 人文奥运,是以人为本的奥运。

  人文奥运是以人为本的奥运,它关注人、热爱人、提升人,追求人的本质力量的自由实现,人的全面和谐发展和健全人格,唤起人类对人自身可贵、不可轻的不断体认、无限珍视。这是同奥林匹克主义所蕴含的基本理念完全一致的。人文奥运的重要意义在于对奥林匹克生活哲学的展开与发展。奥林匹克主义的精神核心是积极快乐的生活哲学。 奥林匹克主义强调人通过自我锻炼、自我参与,而拥有健康的体魄,乐观的精神和对美好生活的热爱与积极追求。奥林匹克精神奉守和平友谊的宗旨,团结鼓舞大众参与体育实践,以更快更高更强的进取精神和公开公正公平的法制原则激励世界各国人民特别是青年建立一个和平的和更美好的世界而奋斗。

  现代奥林匹克运动在取得巨大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严重的问题,如兴奋剂与运动伦理道德沦丧、赛场暴力、竞赛腐败等。北京人文奥运理念的提出,正是对世界奥林匹克运动出现的问题的积极回应,是对奥林匹克精神价值人文价值的强调和发扬。

  2. 人文奥运,是文化交流、文明融会的奥运。

  人文奥运,是世界不同文明融会的奥运。奥运会是全世界超种族、超文化、超等级、超地域的百姓的巨型狂欢节,它是世界各民族文化之间对话、交流、沟通的巨大的现实平台。一方面,人文奥运肩负着在中国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13亿中国人民中传播和普及起源于古希腊的奥林匹克理念的重任;另一方面,奥运会又是中国人民向世界展现中华文化的绝好时机。围绕人文奥运,我们可以充分开发中国传统文化资源,展示中华文明,尽显东方神韵,创造性地实现奥林匹克文化与中国文化的交流和融合。

  世界给我十六天,我给世界五千年。中国古老文化历经五千余年,是世界上唯一从未间断、绵延至今的人类文化的瑰宝,是人类童年时代便已产生的、不可企及也无法再造的世界文明的辉煌顶峰之一。它弘浩博大,流丽万有,它克明峻德,修道以仁,它刚健有为,自强不息;它阴阳相济,追求神人以和。人文奥运体现东方文化特别是中华文明对奥林匹克精神的开拓与发展。所以,围绕“人文奥运”,我们必须充分开发中国传统文化资源,展示中华文明,尽显东方神韵,创造性地实现奥林匹克文化与中国文化的交流和融合。

  3. 人文奥运是人民的奥运,百姓的奥运。

  人文奥运体现了当代中国的民间关怀,它是百姓的奥运,是以民为本的奥运。“对奥林匹克运动会来说,参与比取胜更重要”,顾拜旦对此作了这样的解释:“正如生活中最重要的不是胜利,而是斗争,不是政府,而是奋力拼搏。”这一重在参与的理念在2008北京奥运会上获得了进一步的发展:人文奥运将之与中国当代体育文化实践结合起来,提出了全民参与、全民健身的响亮口号。在北京,人们创造出“全民健身与奥运同行”、“人文奥运进社区”、“人文奥运神州行”等普及方式,它广泛的群众性使奥林匹克运动焕发了新的光彩。

  人文奥运的灵魂是“和谐”

  人文奥运是三大理念的核心,而和谐是人文奥运的灵魂。人文奥运的宗旨,在于推进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文明与文明以及人的灵魂与体魄之间的和谐发展。中国传统文化的和合理念构成了和谐奥运精神的根基,中国当代和谐社会、和谐世界的创新实践,为人文奥运提供了现实依据。

  中华传统文化所包含的天人合一的和谐自然观与政通人和、和为贵、和气生财、贵和尚中的社会观,亲仁爱人,协和万邦,善邻怀远的国际关系观念等都是对西方文化理念的挑战与补充;单纯的金牌,过度的恶性的竞争,超越了人的身体所能承受的极限,带来了使用兴奋剂、损害人的健康肌体的种种弊端,远离了奥林匹克精神;和平、和美、和爱则是东方文化对奥林匹克更高更快更强的竞技文化的矫正和补充。

  对于当代中国社会来说,和谐具有更为重要的意义。举办奥运会,给了我们一个全民参与、顺应民心、凝聚民气、落实和谐社会的良好契机。

  总之,奥林匹克运动作为当代世界的伟大文化实践,诉诸世界文化的创造的多样性,诉诸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和绿色文明的全球推动,诉诸当代社会的文化与经济、政治的相辅相成、和谐发展,诉诸人的健全人格的培育和躯体与灵魂的协调,诉诸人类艺术的和美境界与世界各国人民的和爱大同。这一切理念与实践对于构建我国和谐社会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不支持Flash
Powered By Google ‘我的2008’,中国有我一份力!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